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
刘爱武,荀杨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20-129.  
摘要53)   HTML1)    PDF (1339KB)(43)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是邓小平历史观的集中体现。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出发,科学阐释了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强调“向后看为的是向前看”,总结历史的意义在于开辟未来,即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他认为只有解决历史问题才能摆脱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开辟未来,也只有着眼未来向前看,不在历史问题上陷于无休止的纠缠,才能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他还强调反思历史可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为开辟未来提供精神动力;尊重历史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开辟未来;总结历史经验才能避免错误倾向,为开辟未来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木才教授
戴木才,卢阳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1-9.  
摘要46)   HTML78)    PDF (1325KB)(4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大历史观视野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话语和叙事
闫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10-17.  
摘要37)   HTML0)    PDF (1316KB)(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变革和开放精神要求的旧邦新命,坚定历史自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和鲜明标识,认清历史方位,增强历史定力。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坚定历史担当。确定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主题,在生产关系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烈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最为辉煌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丰子义,张鉴洲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8.  
摘要36)   HTML0)    PDF (1334KB)(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的内生逻辑与推进路径
卢亮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37-46.  
摘要31)   HTML0)    PDF (1310KB)(0)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是系统观念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也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全面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举措。党性、党风、党纪是一个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起决定作用;党风是表现,反映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党纪是保障,必须严格执行到位。当前,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保障执行作用还有待加强,在形成内部统筹、联动协同的合力上还存在盲点和堵点,党性在强化正风肃纪反腐中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有待持续发力、纵深推进等。新时代,应当在结合实践经验和分析突出难题的基础上,树立“一起抓”的系统观念,建立健全“一起抓”的统筹联动机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一起抓”的全过程,持续深化对党性党风党纪一体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贯通起来、协同发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论党的领导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四重伟力1
郑云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9-14.  
摘要31)   HTML0)    PDF (1312KB)(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党的领导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首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党的领导能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定力、凝聚共识合力、激发内在潜力、注入持久动力,以团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四重磅礴伟力,实现二〇二九至二〇三五年总目标,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教案设计1
吴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77-183.  
摘要30)   HTML2)    PDF (1335KB)(84)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对应章节]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课程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关于“概论”课讲好毛泽东思想的若干思考
孙进宝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158-164.  
摘要30)   HTML0)    PDF (1305KB)(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创新阐释,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讲好新时代以来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相关论述,既是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的现实诉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国内学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实践研究评析
车宗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148-157.  
摘要30)   HTML79)    PDF (1310KB)(43)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本、制度之基。多年来,围绕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内学界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探索构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人民民主专政与当代中国的制度与治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当前,深化和拓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意义重大,既需要分析和研究关涉当代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也需要从源头和基础出发整体性建构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基础的制度话语,还需要深入研究和阐释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
孙宇航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84-196.  
摘要28)   HTML2)    PDF (1341KB)(38)   
[课程名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对应章节]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程教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24年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青年认同的现实困境及构建路径
张俊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58-65.  
摘要28)   HTML0)    PDF (1279KB)(58)   

技术赋能的网络圈群已然成为高校青年生活学习的新业态,既深刻形塑着高校青年的政治倾向与价值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青年认同的逻辑理路。网络圈群的结构模式与意识形态认同路径具有耦合性,网络圈群通过作用于社会互动结构、情感体验结构、价值认同结构,从而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高校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传播受阻、价值趋同、表达脱序、异见扩散等现实困境。提升高校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巩固主流话语引领优势、增进主流文化价值认同、深化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供给、实现主流话语有序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三重向度思考
程馨莹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66-75.  
摘要28)   HTML0)    PDF (1299KB)(55)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蕴含和战略谋划。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从主体性指引、原则性范导和实践性纲领三重向度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课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力、辩证的实践指引力和先进的道德精神指引力。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协调等基本遵循。通过巩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提升人民文明素养铸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根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新文科维度下政治制度自信集聚式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方彦明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29-36.  
摘要28)   HTML0)    PDF (1725KB)(0)   

根据高校教学集成式改革创新要求,把培育政治制度自信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集聚点,旨在有效集成优化教学全要素,建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关键是立足学科发展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契合“大思政课”育人发展方向。中国政治制度是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强化制度自信,首先要强化政治制度自信,探寻政治制度自信集聚式教育改革创新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既体现学科体系融会促新、相互支撑的现实走向,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郭修起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30-36.  
摘要26)   HTML0)    PDF (1286KB)(0)   

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探讨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持续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需要聚焦和重点把握的方面。旨在通过全面且深入的改革措施,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强军兴军新纪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获得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改革开放的中国经验及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刘伟,刘新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18-28.  
摘要25)   HTML0)    PDF (1309KB)(0)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重置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代化发展逻辑融通关系的战略思考。改革开放在社会制度的底色与特色、发展阶段的动态与定态、改革开放的起点与落点的辩证把握中澄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以开放型现代化、稳定型现代化、全面型现代化回应了改革开放程度、速度、力度的关系问题,通过非均衡发展、渐进式发展与实验式发展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推进策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式澄清、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开辟、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中国式确立为主要逻辑的中国经验,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原则、道路方向、制度框架与文化意蕴。我国改革开放守正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为当前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南和具有突破性的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理论特质及其价值意蕴
余金金,龚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47-57.  
摘要25)   HTML0)    PDF (1351KB)(4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从内涵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包含战略地位论、总体布局论、基本遵循论等多重论域,科学回答了青年工作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根本问题。从特质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立足实际的问题意识、平易近人的语言魅力以及开放包容的世界视野,不仅体现了其本质,也充分展现了其理论形象。从价值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着对党领导青年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理论新境界,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顺利开展的科学行动指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了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1
谭劲松,艾兵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54-162.  
摘要24)   HTML0)    PDF (1309KB)(0)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思政课建设如何做到有新气象新作为,最重要的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系列重要讲话为引领,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对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寻找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强长板、补短板、造新板,在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夯实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坚定信仰,克服思政课内容重复,加强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思想引导和严格管理,改善思政课建设社会大环境等方面有新作为,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思政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教学
赵春玲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63-170.  
摘要24)   HTML0)    PDF (1304KB)(0)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养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铸魂育人,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充分认识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教学贯穿于思政课所有课程和教学的全过程,用好“大思政课”等多途径,突出讲深讲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危机新解读
郑丰瑜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03-111.  
摘要24)   HTML0)    PDF (1325KB)(90)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生产”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定义、影响讨论与诠释批判上。这些研究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生命与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宝贵的独特理解,同时也为后来的批判理论提供了很有效的材料来源。但是目前在马克思主义“人的生产”理论研究中,仍然缺少对这样一种解释资源的科学证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人口危机。为了拓展“人的生产”理论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必要立足经典,首先论证“人的生产”是一项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历史活动,其次寻找“人的生产”受到资本主义历史环境影响的经典证据,最后结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提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时间发展人口必然减少的诠释性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张晖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5-20.  
摘要24)   HTML0)    PDF (1278KB)(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原因所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要牵引,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以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践指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马克思“个人”概念的生命现象学重释——以米歇尔·亨利《马克思》为中心的考察
孙一鸣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124-133.  
摘要24)   HTML0)    PDF (1318KB)(83)   

马克思的个人概念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从生命现象学角度考察了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认为个人才是马克思展开社会历史分析乃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在亨利看来,马克思自青年时期就已展露对普遍性总体的批判,而后从表象的人向现实的个人的理论转向,使得马克思可以重构个人概念并实现意识形态批判。由于现象学还原后的生命是先验的、内在的和不可见的,亨利笔下马克思的个人因而具有不可通约性,活生生的个人在本体论意义上决定了经济、历史以及社会。同时,面对个人和总体的关系问题,亨利创造性地提出“恻隐—与共”的感发共同体,借助共有的生命实现了个人与总体的直接统一。辩证地吸收这一创新解读有利于重新把握个人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理论的逻辑演进——基于《信仰的本质》的文本考察
徐子扬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115-123.  
摘要24)   HTML0)    PDF (1304KB)(49)   

《信仰的本质》是费尔巴哈阐明其宗教批判理论的重要文本,曾受到马克思赞赏并刊载在《前进报》上。学界向来关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中的“主谓颠倒”方法,却忽视了《信仰的本质》对这一方法的进一步论证。费尔巴哈将人的类本质在对象上表现出来这一“对象化”原理作为基础,将神的本质颠倒为人的本质的“主谓颠倒”作为方法,由此展开其宗教批判理论。然而,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虽然成功批判了宗教的表象,却独断地设定了人的类本质,为此施特劳斯就批判费尔巴哈设定了“自在存在着的”情感而未能完成宗教批判。在《信仰的本质》中,费尔巴哈通过在神与人之间安排既有神性、又有人性的基督作为中介环节,揭示了人因为实际需要的匮乏而在思想中创造出自在的上帝,而基督是在感性中对象化了的实际需要,并最终推出上帝与基督实质上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全过程,由此费尔巴哈在回应施特劳斯的批判中揭示了人的实际需要的匮乏是全部宗教表象的产生原因,进一步论证了其宗教批判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准确理解恩格斯的革命策略思想1
朱思远,王传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78-89.  
摘要23)   HTML2)    PDF (1398KB)(69)   

从早年的强调暴力革命到晚年的重视合法斗争,恩格斯的革命策略思想不断发展,特别是在马克思逝世后,他根据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对无产阶级的革命策略进行了适时的调整,提出了做争取群众的长期准备、在合法斗争中积蓄力量、不放弃革命权以备决战的新的策略。恩格斯晚年的革命策略思想不是对其早年革命策略思想的否定,而恰恰是对它的充实、完善和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恩格斯晚年不仅没有否定暴力革命这种斗争方式,也没有否定暴力革命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一般规律的原则性普遍性意义,他没有将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一视同仁,而是坚持暴力革命相对于和平过渡的根本性决定性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与价值意蕴1
王军旗,刘东阳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49-56.  
摘要22)   HTML1)    PDF (1311KB)(41)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鲜明的理论特质和深远的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指导,生成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辛探索,生成于百年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突出的问题导向、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独特的理论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了世界各国通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做到“四有”与“六要”1
李杰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71-176.  
摘要22)   HTML0)    PDF (1285KB)(0)   

统筹好“四有”与“六要”的关系,可以明确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方向。第一,以理想信念为首要基准。通过传承红色历史文化基因,牢记思政课的课程属性,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学,保证思政教育的政治方向。第二,以修身立德为重要条件。以职业规范自律,以职业道德自尊,以职业荣誉自信,提高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第三,以学识扎实为奋斗导向。通过增强思政课程的艺术特色,协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服务艺术产业与文化事业,提升学术思维和专业能力。第四,以育人成才为根本目的。关心关爱关怀学生,以仁爱之心贯穿思政教育的各环节,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培养担当时代使命的青年艺术英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高校思政课管理政策的作用困境与优化路径1
刘明明,王彬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46-153.  
摘要22)   HTML0)    PDF (1339KB)(0)   

高校思政课承载立德树人之要务,建设具有政治底蕴和时代特色的思政课关乎时代新人的培养,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作为立德树人关键枢纽的高校思政课管理部门,既是激发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关键部门”,也是党政方针的传递者和践行者,还是错误思潮的防范者和抵御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管理部门积极作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保驾护航,交出了满意的时代答卷。但其存在的一些“弱为”痼疾构成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包括:重视教学改革过程的宣传推广,对教学改革的反思关注不够;缺乏辩证思维,顾此失彼;政策实施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有待强化;各部门的协同性亟须进一步加强,育人合力仍有提升空间。优化的路径包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仅要看到思政课教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不能回避其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注意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把握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提高施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调查研究,增强政策实施的前瞻性、系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论“第二个结合”视域中讲信修睦思想的传承发展
王新刚,朱宏磊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76-84.  
摘要22)   HTML0)    PDF (1287KB)(26)   

讲信修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提倡“讲信者,谈说忠信之行”的真诚人格、“修睦者,修习亲睦之事”的友善社会、“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的理想世界,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诚信思想、外交理念、共产主义的社会愿景具有高度契合性。讲信修睦思想在当代中国创造性地转化取信目标与修睦维度,创新性地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传承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有利于挖掘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因,有助于阐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资源,有益于筑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文献学视域中的青年黑格尔派批判1
李闫涛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90-102.  
摘要21)   HTML1)    PDF (1386KB)(120)   

MEGA2 I/5卷在处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费尔巴哈”章手稿的三个开头时,既不同于MEGA1等版本基于编者意志的逻辑编排方式,也不同于巴加图利亚版基于纸张编号和页码的客观编辑方式,而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6年6—7月间按照H2、H3、H4的顺序依次完成了这三份手稿,并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将它们编辑排列。作为迄今为止对写作顺序最可信的判断及对应的编辑方案,这一结论应在对理论史的研究中得到充分利用。借助文献学的成果,我们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还原《德意志意识形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整体构想及思路变化,还能进一步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与观念论传统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关联,特别是他们从费尔巴哈批判转向施蒂纳批判的理论动机及其内在必然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是新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讨论一个事关马克思文献解读中的重大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4): 85-105.  
摘要20)   HTML0)    PDF (1463KB)(4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城市接管工作的三次转变
牟雨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39-145.  
摘要20)   HTML1)    PDF (1298KB)(124)   

城市接管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接管城市对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变、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接管城市工作的变化与解放战争的具体进程息息相关,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事上占领城市,同时做好回到城市的各项准备;第二阶段从军事占领逐步过渡到管理城市的具体问题上;第三阶段将接管城市与建立新政权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在接管工作的推进中,中国共产党不断适时而变,适势调整,注重总结与推广成功经验,使得城市接管工作稳步推进,避免了盲目无序,同时又在接管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建设新政权奠定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