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升华。“两个结合”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的内在逻辑。“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之中。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情感治理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治理传统和广泛的现实需求,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在认识社会治理中情感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从价值、主体、结构三方面推动情感有机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同时把握情感的特点,明确情感作用的边界,促进情感与其他治理要素有机结合。
自启蒙以来,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观念主导了自由理论的发展,但从理性的一般概念来看,却存在自由之应然与实然的对立。康德以重建形而上学的方式揭示了这一问题,并通过为人类理性划界将自由的主体性推向极致。黑格尔警惕于理性的“傲慢”和破坏力量,借助“自由的辩证法”将现代自由与古代伦理相结合,引入了自由的实体性规定。但两者都未能解决自由的现实化问题。青年马克思吸收和转化了理性概念的主体性维度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从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分析抽象理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的基础上阐明自由是创造人的本质的实践活动,从而走出了理性自由的普遍主义困境。
2022年,海外学界的中共党史研究成果丰硕、主题鲜明。第一,海外学界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二,海外学界运用新史料、新方法深化毛泽东研究,关注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形成过程,探究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长远影响。第三,海外学界对中国外交史的研究侧重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双边外交关系等。此外,海外学界对区域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等主题亦有关注。2022年,海外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
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奋斗目标。这说明对共同富裕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分析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条件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表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实现的,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学理性就在于正确解决了政党和政府、政府和市场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政治主张的媒介之一。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话语多角度地阐发三民主义,通过明晰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理论关联、阐发自身对三民主义的政治实践以及将三民主义融入抗战时局等方式,以推进民族解放事业和增强政治合法性。对三民主义的阐发成为考察中国共产党因应时局、推进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视角。
2022年,学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在理论与方法方面,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和世界视野的运用着墨颇多;在政治史研究方面,更多关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党建史和统一战线史中的经验教训;在经济史研究方面,主要通过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具体经济活动的考查,关照时代语境与当时革命形势;在军事史研究方面,对编制、战略和技术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思想的传入、接受与转化的过程。
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人民权力至上。坚持人民权力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的具体表达,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二是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求和重要体现。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三是必须坚持人民评判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必须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新时代新征程,要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锲而不舍的追逐目标,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满足不同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指向,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完成了从被动卷入到主体性的自觉唤醒,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到人与物协调发展的整体现代化的突破,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思想来源与智力支持,同时实践的检验也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走出来的现代化新路。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性与文明图景,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复杂性与时代性带来启示。
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的重要论断,强调了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的全过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创制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实践中的协商民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独特的民主形式与优势,是人民民主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各环节、各链条、各层阶完整有序的实践形态,表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协商民主内生的逻辑关联性,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形态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新时代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应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系统地搜集和整理材料;继承发扬“古今中外法”,运用大历史观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中共党史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党的历史,发挥中共党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功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的最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将之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这一主叙事,可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扭转了中国近代以来国家权势下移趋势,重塑社会重心,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因此,讲好百年党史才能更好讲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指导思想、实践路径与美好前景,完整呈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逻辑。
网络空间是全球治理的新领域,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事关人类共同福祉。面对网络空间治理制度、治理主权、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共同体利益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更好地治理网络空间,须进一步构建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让网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毛泽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通过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设了政治条件;通过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前瞻性设想“两步走”战略步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通过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路径进行创造性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力。
现代性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学界对现代性的内涵却没有形成统一观点。解读现代性需要从现代性的历史发展脉络、现代性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现代性危机三个维度着手。其中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现代性的理性取代传统的权威并成为最高价值标准;对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体现了现代性虽然促进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但也使人与社会之间呈现不协调性;现代性危机则体现了现代性非理性的一面。只有深入理解现代性的三个维度,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性概念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解决现代性危机并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要深入把握其中蕴含的历史道理,由此我们才能更坚实地锤炼党性,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再出发。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百年党史凸显的深刻道理,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理集合,内含着不同层面的更多的具体道理,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理、不负使命的自信之理、独立自主的自立之理、律己为民的自律之理、砥砺奋进的奋斗之理等。学习、研究党史,深入挖掘、阐述这些具体的道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刻道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求之一。隐性课程作为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里都扮演着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西方国家高校利用学科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进行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再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物质再生产和利润积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应当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通过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构筑更加平等的教和学关系、挖掘学校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让隐性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合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公民所展示出来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素来重视国民心态的培塑,并于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国民社会心态培塑的任务。经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近二十年,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的努力下,国民社会心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心态培育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培塑国民心态,主要举措包括: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确立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愿景、厘清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边界、凝练当代中国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激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举办重大文化及仪式活动等。正是在此基础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民心态培育提出新的重点内容和心理品质要求,以树立自信自立、开放豁达、奋发有为的社会心态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异化论具有深厚的哲学传统,被卢梭用以批判文明社会对自然状态的背离,被黑格尔思辨哲学化为精神的“创生”环节,被费尔巴哈人本学贯彻于抨击宗教对类本质的抹杀;其理论困境体现为“逻辑在先”的方法论与脱离社会现实的“异化史观”。青年马克思在传统哲学影响下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其劳动观、人学观与历史观也显露着上述症候。因此,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扬弃异化论逻辑并生成历史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剖析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全面生产与现实中的个人,消解了“逻辑在先”的异化论理路,彰显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在历史观上,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分工引发的所有制和阶级分化,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相互作用的维度揭示了异化这一客观历史现象的产生根源,进而探寻消除异化并实现自由的路径,实现了从“以异化观历史”到“以历史解异化”的视位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