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1
韩喜平,安睿颖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38-44.  
摘要65)   HTML1)    PDF (1192KB)(417)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锲而不舍的追逐目标,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满足不同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指向,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完成了从被动卷入到主体性的自觉唤醒,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到人与物协调发展的整体现代化的突破,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思想来源与智力支持,同时实践的检验也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马克思对约翰·穆勒生产劳动“非历史性”的批判与启示
马睿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47-55.  
摘要48)   HTML0)    PDF (1220KB)(333)   

马克思与约翰·穆勒均肯定了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对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实现的积极作用,但穆勒仅从“以物质产品增加为最终结果”的视角规定生产劳动,导致其生产关系视角的缺失。穆勒生产劳动理论陷入了“非历史性”误区,突出表征为它以人类社会物质产品生产的一般性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性。对此,马克思强调只有在物质产品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中解读生产劳动的历史性内涵,才能破解历史-自由之谜。对穆勒生产劳动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生成的重要环节,由此启示我们在物质产品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中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研究评析
刘家荣,宋志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118-124.  
摘要59)   HTML1)    PDF (1187KB)(3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展开了诸多分析探讨,认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抓住了“两个结合”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贡献,是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这一思想体系符合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未来研究可继续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整体性分析、系统性总结、学术性凝练和原创性贡献,推动该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如何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第五章内容
周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97-106.  
摘要46)   HTML0)    PDF (1221KB)(3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属于“概论”(2023年版)教材变动最大的章节,新版教材将原来第八章的位置上移至第五章,同时合并了第八至十四章内容,对于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全新章节。要讲好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内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学理上弄明白为什么要在此处增加第五章;第二,梳理清楚新增章节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三,厘清新增章节的内容与前后章节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只有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高度把握新版教材第五章增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晰新增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厘清该章节与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文化润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心态的培塑1
佘双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70-77.  
摘要50)   HTML0)    PDF (1212KB)(300)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公民所展示出来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素来重视国民心态的培塑,并于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国民社会心态培塑的任务。经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近二十年,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的努力下,国民社会心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心态培育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培塑国民心态,主要举措包括: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确立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愿景、厘清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边界、凝练当代中国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激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举办重大文化及仪式活动等。正是在此基础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民心态培育提出新的重点内容和心理品质要求,以树立自信自立、开放豁达、奋发有为的社会心态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李忠杰,米占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1-13.  
摘要48)   HTML1)    PDF (1291KB)(28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石仲泉,刘家荣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9.  
摘要97)   HTML7)    PDF (1220KB)(27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价值1
张志建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82-89.  
摘要74)   HTML0)    PDF (1202KB)(26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精神的力量和价值,在多个场合围绕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基础、重大意义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从理论逻辑、生成逻辑和实践逻辑等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精神“是什么”“从何而来”“有何价值意义”等重要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谨、联系充分的思想体系,是新时代理解把握、培育弘扬中国精神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路径与限度1
李戈,翟浩博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88-96.  
摘要77)   HTML1)    PDF (1192KB)(267)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情感治理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治理传统和广泛的现实需求,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在认识社会治理中情感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从价值、主体、结构三方面推动情感有机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同时把握情感的特点,明确情感作用的边界,促进情感与其他治理要素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论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和形成
周子健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135-146.  
摘要48)   HTML0)    PDF (1252KB)(266)   

中共党史学科的形成历经三个历史阶段。1921年至1935年是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确立了中共党史的课程设置,阐明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阶级状况、中国共产党任务等若干核心概念,明确了以党的历史经验指导现实的研究目的。1935年至1949年是奠基阶段。这一阶段丰富了中共党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明确了以党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奠定了1945年以前党史叙事的基本框架。1949年至1958年是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创立了中共党史专业,形成了规模可观的研究队伍,完善了中共党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并对党史资料进行了系统搜集与编纂。中共党史学科由此正式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逻辑
麻省理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27-134.  
摘要53)   HTML0)    PDF (1212KB)(25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的最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将之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这一主叙事,可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扭转了中国近代以来国家权势下移趋势,重塑社会重心,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因此,讲好百年党史才能更好讲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指导思想、实践路径与美好前景,完整呈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1
黄延敏,李晨阳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65-74.  
摘要81)   HTML2)    PDF (1251KB)(251)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前提是要掌握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关键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核心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前提是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关键是系统挖掘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源头活水,核心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就是要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观察时代;坚持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持问题导向,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共同富裕实践的精神动力及培育路径
邢乐勤,戴元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75-81.  
摘要49)   HTML0)    PDF (1179KB)(25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只有遵循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原理,以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教育人民、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人民、以斗争精神武装人民,才能为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消除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领域阻滞共同富裕实践的消极心态,必须从教育引导、制度规范和实践锻炼等多点着力,为共同富裕实践培育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网络空间治理的意义、问题与路径1
董扬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97-107.  
摘要61)   HTML2)    PDF (1211KB)(250)   

网络空间是全球治理的新领域,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事关人类共同福祉。面对网络空间治理制度、治理主权、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共同体利益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更好地治理网络空间,须进一步构建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让网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从协商到全过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拓展与升华1
黄天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61-69.  
摘要61)   HTML2)    PDF (1200KB)(250)   

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的重要论断,强调了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的全过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创制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实践中的协商民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独特的民主形式与优势,是人民民主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各环节、各链条、各层阶完整有序的实践形态,表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协商民主内生的逻辑关联性,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形态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党史学习的明理蕴涵1
朱国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08-118.  
摘要59)   HTML0)    PDF (1244KB)(246)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要深入把握其中蕴含的历史道理,由此我们才能更坚实地锤炼党性,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再出发。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百年党史凸显的深刻道理,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理集合,内含着不同层面的更多的具体道理,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理、不负使命的自信之理、独立自主的自立之理、律己为民的自律之理、砥砺奋进的奋斗之理等。学习、研究党史,深入挖掘、阐述这些具体的道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刻道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如何讲好毛泽东思想1
孙进宝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90-96.  
摘要45)   HTML1)    PDF (1218KB)(24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大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一环,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从内容结构和理论体系来看,毛泽东思想在该课程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地位。讲好毛泽东思想,既是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外来语的概念理解与翻译问题
魏小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29-37.  
摘要56)   HTML0)    PDF (1254KB)(234)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理论以第三方语言为中介被翻译引介到中国。其中的基本语词、概念也经历不断探索和修改逐渐完善,但由于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语词、概念自身的复杂特点,部分重要的语词、概念仍存在进一步推敲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历史考证版(MEGA2)的陆续出版,为进一步梳理、明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重要的语词、概念的中文表达提供了可能和机遇,有助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石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演进逻辑1
冷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38-46.  
摘要58)   HTML0)    PDF (1204KB)(232)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社会概念无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社会概念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致思方向从抽象天国向世俗生活的本体论转换,更反映了他对困扰时代普遍的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破解这一时代难题,马克思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现实的内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为现代人走出时代困境、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指明了方向。在逐渐深入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马克思的社会概念经历了从萌芽、确立和成熟三个不同阶段,彰显了马克思对社会本质愈发深刻的理解和对人类未来解放之路愈加清晰的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解读现代性的三个维度
胡盼盼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45-152.  
摘要59)   HTML0)    PDF (1179KB)(223)   

现代性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学界对现代性的内涵却没有形成统一观点。解读现代性需要从现代性的历史发展脉络、现代性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现代性危机三个维度着手。其中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现代性的理性取代传统的权威并成为最高价值标准;对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体现了现代性虽然促进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但也使人与社会之间呈现不协调性;现代性危机则体现了现代性非理性的一面。只有深入理解现代性的三个维度,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性概念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解决现代性危机并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列宁文艺批评的辩证意蕴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石文婷,胡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56-64.  
摘要50)   HTML0)    PDF (1211KB)(214)   

列宁在1908—1911年间写作的六篇对托尔斯泰批评的文章是以文艺评论引导无产阶级正确把握俄国革命现实的重要思想抓手。通过分析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列宁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划分为阻碍俄国革命发展的保守部分与助推俄国革命发展的先进部分,为俄国无产阶级指明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发展方向。他以一种唯物的、历史的、发展的认识方法把俄国现实主义文艺成就与俄国无产阶级思想接续起来,指出了具有特殊性的无产阶级文化从普遍性的日常创作中深化发展的伟大可能,指出了成熟的政治认识从不成熟的艺术认识中脱胎而生的伟大可能,指出了社会主义新文明从本国旧传统中孕育的伟大可能。这份辩证意蕴为当代中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学术话语1
李惠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107-117.  
摘要45)   HTML0)    PDF (1261KB)(210)   

社会建设问题既是政治学、社会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基于对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社会建设思想以及中国社会建设亟须寻找逻辑根据的认识,《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以唯物辩证法为研究视角,在阐明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产生的思想史根源的同时,对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内含的唯物史观逻辑、资本批判逻辑以及共产主义逻辑进行梳理与诠释,创新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学术表达,既实现了对社会建设问题传统理解模式的超越,也有助于从学术上推动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述*
李玉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69-179.  
摘要39)   HTML2)    PDF (1365KB)(200)   

2022年,国史学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将国史与党史研究相融合,积极挖掘新史料、探索新方法,有力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总体来看,国史学界在理论与方法、内政外交、经济建设、社会文化、人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并积极探索党史国史的书写新范式,努力构建国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新时代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三点思考1
夏清,魏韶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19-126.  
摘要63)   HTML0)    PDF (1186KB)(199)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新时代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应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系统地搜集和整理材料;继承发扬“古今中外法”,运用大历史观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中共党史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党的历史,发挥中共党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功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奠基性贡献1
李安增,刘鲁政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78-87.  
摘要63)   HTML1)    PDF (1199KB)(195)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毛泽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通过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设了政治条件;通过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前瞻性设想“两步走”战略步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通过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路径进行创造性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理性自由困境及其审视:康德、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
殷紫丹蓝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35-144.  
摘要77)   HTML1)    PDF (1210KB)(193)   

自启蒙以来,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观念主导了自由理论的发展,但从理性的一般概念来看,却存在自由之应然与实然的对立。康德以重建形而上学的方式揭示了这一问题,并通过为人类理性划界将自由的主体性推向极致。黑格尔警惕于理性的“傲慢”和破坏力量,借助“自由的辩证法”将现代自由与古代伦理相结合,引入了自由的实体性规定。但两者都未能解决自由的现实化问题。青年马克思吸收和转化了理性概念的主体性维度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从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分析抽象理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的基础上阐明自由是创造人的本质的实践活动,从而走出了理性自由的普遍主义困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阐发与宣传*
秦勤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27-135.  
摘要38)   HTML0)    PDF (1293KB)(191)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政治主张的媒介之一。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话语多角度地阐发三民主义,通过明晰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理论关联、阐发自身对三民主义的政治实践以及将三民主义融入抗战时局等方式,以推进民族解放事业和增强政治合法性。对三民主义的阐发成为考察中国共产党因应时局、推进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鲜明特征与发展趋势*
李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46-154.  
摘要29)   HTML0)    PDF (1299KB)(19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功能发挥、价值实现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有着密切关系。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实践中愈发凸显实践性、愈发注重制度化、愈发趋向整体性。统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呈现出科学化、法治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党的历史文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论述与考察*
刘涵,周文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99-109.  
摘要36)   HTML0)    PDF (1353KB)(18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在党的历史文献中的表达经历了一个提出、丰富及拓展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顺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潮流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在探索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在“两个结合”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分析1
朱成全,杨彤彤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45-52.  
摘要62)   HTML1)    PDF (1169KB)(183)   

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奋斗目标。这说明对共同富裕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分析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条件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表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实现的,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学理性就在于正确解决了政党和政府、政府和市场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根据、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任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9-28.  
摘要23)   HTML0)    PDF (1306KB)(175)   

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和实践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要继续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聚焦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在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成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共同体的分裂及其解决方案*
孟雨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67-77.  
摘要27)   HTML0)    PDF (1316KB)(173)   

近代以来以等级制为基础的传统共同体解体,新兴的市民社会成为单子式个人出于利己目而自发构成的组织形式。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私利性使其无法克服不平等的加剧和分裂的倾向,因此要诉诸政治理性的统筹功能,以国家的普遍性力量来弥合市民社会的矛盾。马克思则认识到现实的经济利益对政治理性的发挥有着巨大影响,他批判黑格尔的方案只是表面的概念游戏,并深入到经济关系中考察共同体分裂的原因,最终提出超越政治理性框架的全新方案,即无产阶级发动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并在新的物质基础上重建共同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视角和微观透视
张雷声,冯梦麒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8.  
摘要57)   HTML5)    PDF (1318KB)(17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的意义及限度*
苏鹏,李春华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55-161.  
摘要38)   HTML0)    PDF (1270KB)(163)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客观数据与案例开展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问题,应用和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并非全能,其在时空、技术和伦理等方面均存在有限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钟慧容,詹梦晴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36-45.  
摘要33)   HTML0)    PDF (1303KB)(161)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又与时俱进地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蕴含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和灵活运用,并历史性地愈发彰显出改变世界的方法论意义,成为指引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和具体呈现,充分体现了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原则,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升华到了新境界。迈上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中形成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内涵、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张维,郑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36-145.  
摘要34)   HTML0)    PDF (1358KB)(160)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求之一。隐性课程作为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里都扮演着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西方国家高校利用学科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进行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再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物质再生产和利润积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应当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通过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构筑更加平等的教和学关系、挖掘学校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让隐性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合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异化论逻辑的困境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变革
何锟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78-87.  
摘要39)   HTML1)    PDF (1309KB)(157)   

异化论具有深厚的哲学传统,被卢梭用以批判文明社会对自然状态的背离,被黑格尔思辨哲学化为精神的“创生”环节,被费尔巴哈人本学贯彻于抨击宗教对类本质的抹杀;其理论困境体现为“逻辑在先”的方法论与脱离社会现实的“异化史观”。青年马克思在传统哲学影响下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其劳动观、人学观与历史观也显露着上述症候。因此,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扬弃异化论逻辑并生成历史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剖析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全面生产与现实中的个人,消解了“逻辑在先”的异化论理路,彰显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在历史观上,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分工引发的所有制和阶级分化,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相互作用的维度揭示了异化这一客观历史现象的产生根源,进而探寻消除异化并实现自由的路径,实现了从“以异化观历史”到“以历史解异化”的视位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逻辑
陈志刚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9-18.  
摘要72)   HTML2)    PDF (1340KB)(15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升华。“两个结合”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的内在逻辑。“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习近平法治思想破解中华法治文明现代化难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李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46-52.  
摘要31)   HTML1)    PDF (1278KB)(155)   

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进程和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百年历史劫难中,中华法治文明开启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与转型进程。它始终面临如何处理中国与西方法治文明、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法治文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法治文明之间关系的三大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破解了这三大文明难题,而且将中华法治文明推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高度。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华法治文明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标志,它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顺应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趋势的、合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法治文明价值理念、共存逻辑和实践方式,进而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毛泽东关于会议工作方法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吴文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18-126.  
摘要35)   HTML0)    PDF (1298KB)(146)   

会议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治国理政过程中经常思考、研究和采用的一种工作方法。围绕会议的意义和功能、会议的准备、会议的进行和会议的落实等问题,毛泽东在其文章、谈话、书信和电报中作了大量精辟论述,从而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会议观。毛泽东论述的会议工作方法,既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他领导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要求,又体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其中许多内容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而且对现实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