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从党的二十大精神领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颜晓峰,李云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1-11.  
摘要144)   HTML2)    PDF (1324KB)(87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写作缘由*
甘霞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65-71.  
摘要149)   HTML2)    PDF (1259KB)(755)   

长期以来,学界在解读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时,主要是沿袭《自然辩证法》的逻辑思路。但事实上,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与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无论在写作时间、批判对象还是文章旨归方面都高度一致。因此,应回归恩格斯写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国外学者关于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及影响研究评析*
刘爱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1): 145-154.  
摘要163)   HTML1)    PDF (1298KB)(72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国外学者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学者从多角度研究并提出,新时代之所以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抵御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纠正日益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重建弱化了的意识形态,重塑新时代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整合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提升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但也会迟滞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并给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带来威胁。在此基础上,必须明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需要,也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习近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重要论述新论1
王未强,苏森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77-87.  
摘要160)   HTML0)    PDF (1310KB)(628)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稳定,是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意义,完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安排,深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施路径。这些新论为新时代持续巩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第一本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研究*
舒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1): 106-116.  
摘要101)   HTML1)    PDF (1266KB)(602)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我国第一本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该书与当时流行的同类著作特别是与陶希圣的同名著作相比,具有鲜明特点:重视下层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肯定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对被统治阶级思想家给予正面分析;对古代每一位思想家的阶级背景进行考证,从文本入手来解读思想家的思想。正因为有这些特点,此书出版后,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至在抗战期间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这显示了吕振羽运用唯物史观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面突出的革命性和实践性。该书针对陶希圣而生,带有明显的论战性质,其中纯熟的阶级分析法比起陶希圣而言,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史领域树立革命合理性的一个标杆,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从贱民到无产阶级: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反贫困方案的重构
杜泽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72-82.  
摘要144)   HTML1)    PDF (1297KB)(595)   

贫困问题随着以个体权利为标志的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成为一个必然性难题。黑格尔首次从个体权利的视角考察现代市民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将其根源归结为贱民精神并试图用现代市民社会的伦理普遍性加以克服,但在私有财产的主导下,市民社会伦理普遍性固化为遮蔽性的抽象普遍性,从而阻碍了个体权利的实现,贱民仍被排除在现代市民社会权利体系之外。青年马克思从黑格尔的视角出发,在指认黑格尔伦理普遍性的私人本质的前提下,通过对现代市民社会私人表象的本质性分析,抽象出人的一般本质即现实的人,并以现实的人为中介实现了从贱民向无产阶级的过渡,同时在现代政治解放的基础上,通过公民向现实的人的复归赋予了无产阶级彻底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晚清民国时期云南藏区政教关系变迁
高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131-144.  
摘要119)   HTML0)    PDF (1442KB)(537)   

晚清民国时期,云南藏区政教关系由政教合一走向政教联合,其经济机制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入侵封建农奴制。在传统封建农奴制下,经济剥削依靠寺院体系化的宗教影响和规模化的寺属武装等超经济强制来维系,与之适应的支配形式是政教合一。清末民初,资本主义商品关系冲击封建农奴制,门户制和份地制的松动产生大量流民,商会和地方豪强依靠吸纳流民和应对匪患的地位相继崛起,民国政权依托商会嵌入权力版图,行政吸纳各精英阶层,形成政教联合格局。政教联合使得土地、特权与资本具有了通兑性,其实质是在封建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基础上的精英整合,虽对短期稳定云南藏区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未反映社会底层的利益而呈现出脆弱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时代党的建设学科的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1
刘兰炜,陈明凡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49-59.  
摘要171)   HTML0)    PDF (1209KB)(536)   

党的建设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进行理论总结和规律探索的一门学科,具有突出的理论特性和鲜明的实践指向。拓展党的建设学科国际视野,加强党的建设学科国际交流,是该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定和使命要求。为此,必须开阔研究世界视野,深化学科认识水平;借鉴有益研究成果,丰富学科研究方法;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学科国际影响;树立研究世界情怀,强化学科使命担当,不断提升党的建设学科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回应和解决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有益养分和学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场域理论视域下校园文化场馆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赵景龙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106-114.  
摘要159)   HTML1)    PDF (1269KB)(526)   

思政课是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关键课程,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只有对思政课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课程活力、确保育人效果。基于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实践而建构的场域理论,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借鉴,而植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各类场馆资源,蕴含有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充分发掘这些场馆蕴含的资源,不仅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场域与素材,也可以丰富教育情景,生动展现教育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利用校园文化场馆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不仅是对教学理念的创新,也是对教学机制的创新,这对于新时代开好、讲好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卢梭悖论”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哲学的超越路径
王雨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110-119.  
摘要163)   HTML1)    PDF (1212KB)(521)   

卢梭超越了之前的政治哲学传统,从人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的维度来考察自由问题,强调个人在契约国家中服从作为“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这一公意,诉诸契约国家中的法律和道德上的平等来实现自由。但由于现实中的物质不平等导致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特殊意志取代了公意,契约国家反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统治工具,进一步扩大了现实中的物质不平等,从而加深了人的不自由。基于理性建构的社会契约却导致了非理性后果,由此形成了“卢梭悖论”。不同于卢梭认为自由是个人在契约国家中服从公意,马克思揭示了自由是现实所有制状况的重要表征,人的不自由在近代达到顶峰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只有诉诸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才能真正化解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以生产辩证法对“卢梭悖论”的破解,开启了探寻自由问题的全新哲学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1
韩喜平,安睿颖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38-44.  
摘要98)   HTML1)    PDF (1192KB)(485)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锲而不舍的追逐目标,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满足不同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指向,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完成了从被动卷入到主体性的自觉唤醒,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到人与物协调发展的整体现代化的突破,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思想来源与智力支持,同时实践的检验也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李君,李红梅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99-105.  
摘要139)   HTML0)    PDF (1251KB)(485)   

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育工作是理论、生命和灵魂提升的工程,是师生之间理论知识、生命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感应与传递。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引路人,就要在知识、道德和生活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社会主义制度的捍卫者、严爱相济的人师和言行垂范的社会楷模。教师是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应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功,树立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以理论的魅力征服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捍卫者,应坚定维护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和尊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义的力量吸引人;是严爱相济的人师和言行垂范的社会楷模,应在徳才学识方面为学生树立真善美的人生标准,以卓越的品位激励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马克思对约翰·穆勒生产劳动“非历史性”的批判与启示
马睿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47-55.  
摘要69)   HTML0)    PDF (1220KB)(470)   

马克思与约翰·穆勒均肯定了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对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实现的积极作用,但穆勒仅从“以物质产品增加为最终结果”的视角规定生产劳动,导致其生产关系视角的缺失。穆勒生产劳动理论陷入了“非历史性”误区,突出表征为它以人类社会物质产品生产的一般性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性。对此,马克思强调只有在物质产品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中解读生产劳动的历史性内涵,才能破解历史-自由之谜。对穆勒生产劳动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生成的重要环节,由此启示我们在物质产品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中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批判理论中的伦理性批判维度及其当代发展*
崔琳菲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123-130.  
摘要124)   HTML1)    PDF (1293KB)(468)   

批判理论从方法论层面可以分为功能性批判、道德性批判和伦理性批判三个维度,而相比前两个维度,伦理性批判更能体现批判理论的深刻性和内在性。伦理性批判从概念上可以追溯至黑格尔,马克思将其改造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手段,其内涵是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动态历史中的一环,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矛盾冲突的内生性以及自身蕴含的解放的可能性,简言之就是以构建的方式完成批判的实质,动态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规律。在当代,伦理性批判理论关注边界斗争,试图以更激进的开放性为突破口,寻找资本主义社会新形态下革新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胡鞍钢,林晨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1-13.  
摘要156)   HTML2)    PDF (1371KB)(46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夏敬芝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22-30.  
摘要191)   HTML2)    PDF (1286KB)(457)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接续探索中创造出的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民主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主体在人民,关键在全过程,特点是真实管用,避免了忽视人民主体地位、单领域单过程和治理失效等问题,超越了西方民主,创造了人类民主政治现代化新形态,从实践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路径,从理论上建构了更加完善的民主话语体系,有利于消解西方民主话语霸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国外学者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基于英文文献的分析1
张维,陈琴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75-85.  
摘要228)   HTML3)    PDF (1260KB)(455)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基于对近五年来发表在SCI/SSCI等高质量英文学术文献的梳理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大量国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互利共赢、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区域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读国外学者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准确研判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所处的舆论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马克思所有权理论视域下数据确权难题破析*
赖立,谭培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56-64.  
摘要152)   HTML1)    PDF (1299KB)(453)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之紧密相关的数据确权难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基于马克思所有权理论,数据所有权的本质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跳脱出数据确权的法律单维度层面的困限,结合经济领域反映生产关系的数据所有权,考察作为法律上财产关系的数据所有权,才能更好地把握数据确权。数据要素同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一样,是财富和收入的源泉,参与收入分配的数据所有权应符合社会所有制。明确数据价值归属的最终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马克思的功利主义辨析及对国家治理的启示1
王代月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86-99.  
摘要181)   HTML0)    PDF (1283KB)(444)   

功利主义构成了古典自由主义治理的道德论证,马克思通过对功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的梳理,揭示了功利主义具有的资产阶级性质。他还深入分析功利主义道德论证最为核心的私利生成公益论的三种论证方式,即抽象的人性论证、教育与立法论证以及古典经济学的论证,揭示了私利转变为公益仅仅是对市场交换关系的一种经验主义的反映,但由于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所以功利主义的公益论在资本对劳动的权力关系中会因具有内在的困境而难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马克思“人的丰富性”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
赵光辉,刘爱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48-57.  
摘要195)   HTML0)    PDF (1296KB)(43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的丰富性”理论后来发展为“自由个性”学说,一以贯之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人的丰富性源自于人的对象性,生成自人的感性活动,直接表现为人的感觉、需要和意识的丰富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成为人的丰富性生成的现实束缚,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扬弃异化是人的丰富性生成的现实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已经展露出超越单纯物质生活追求、重构人的生存方式的趋势,而“美好生活”的构建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人的丰富性的展开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论人民至上与历史主动精神1
杨全海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60-65.  
摘要158)   HTML0)    PDF (1182KB)(433)   

人民情怀始终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人民至上始终彰显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政治底色。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至上信念,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进程中贯穿我们党的精神谱系的中心线索。从唯物史观的哲学视角厘清人民至上与历史主动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从价值指向阐明人民至上始终彰显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旨归;从精神动力视角剖析人民至上得以实现的精神之源——历史主动;从价值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视角阐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人民至上与历史主动精神的完美统一,对于我们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在变局与大局中坚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守人民至上,践行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有着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就
兰楠,龙治铭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34-48.  
摘要205)   HTML1)    PDF (1268KB)(43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消灭剥削制度,确立和完善更加合理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而不断奋斗。在推动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中,党在分配制度建设方面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就。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确立了按劳分配的根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基本分配制度。进入新时代,我国分配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分配和再分配都更加注重公平,同时开创性提出三次分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这一百年奋斗历程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新时代分配制度科学安排使得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现实奋斗理想,“两个确立”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分配制度安排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价值1
张志建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82-89.  
摘要97)   HTML0)    PDF (1202KB)(4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精神的力量和价值,在多个场合围绕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基础、重大意义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从理论逻辑、生成逻辑和实践逻辑等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精神“是什么”“从何而来”“有何价值意义”等重要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谨、联系充分的思想体系,是新时代理解把握、培育弘扬中国精神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如何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第五章内容
周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97-106.  
摘要67)   HTML0)    PDF (1221KB)(4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属于“概论”(2023年版)教材变动最大的章节,新版教材将原来第八章的位置上移至第五章,同时合并了第八至十四章内容,对于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全新章节。要讲好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内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学理上弄明白为什么要在此处增加第五章;第二,梳理清楚新增章节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三,厘清新增章节的内容与前后章节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只有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高度把握新版教材第五章增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晰新增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厘清该章节与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解读现代性的三个维度
胡盼盼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45-152.  
摘要84)   HTML0)    PDF (1179KB)(403)   

现代性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学界对现代性的内涵却没有形成统一观点。解读现代性需要从现代性的历史发展脉络、现代性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现代性危机三个维度着手。其中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现代性的理性取代传统的权威并成为最高价值标准;对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体现了现代性虽然促进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但也使人与社会之间呈现不协调性;现代性危机则体现了现代性非理性的一面。只有深入理解现代性的三个维度,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性概念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解决现代性危机并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韩庆祥,李桃君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1): 1-8.  
摘要173)   HTML9)    PDF (1257KB)(4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升华*
田克勤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9-20.  
摘要166)   HTML1)    PDF (1260KB)(4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延承前两个历史决议关于毛泽东思想基本概括的基础上,对其认识有了新的升华,集中体现在: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论断,突出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准确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论断,并在其中关于“十条经验”的概括中得到充分体现,深刻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论断,突出强调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奠基性和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及实现路径1
乔惠波,李学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120-127.  
摘要181)   HTML0)    PDF (1304KB)(39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使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与运用,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几个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做到统筹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路径可以从融入内容、体系衔接、话语转换、方法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推进,实现内容的融合和思想的共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李忠杰,米占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1-13.  
摘要69)   HTML1)    PDF (1291KB)(39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历史定位
杨金海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21-25.  
摘要130)   HTML1)    PDF (1233KB)(39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文化润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心态的培塑1
佘双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70-77.  
摘要75)   HTML0)    PDF (1212KB)(387)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公民所展示出来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素来重视国民心态的培塑,并于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国民社会心态培塑的任务。经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近二十年,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的努力下,国民社会心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心态培育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培塑国民心态,主要举措包括: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确立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愿景、厘清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边界、凝练当代中国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激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举办重大文化及仪式活动等。正是在此基础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民心态培育提出新的重点内容和心理品质要求,以树立自信自立、开放豁达、奋发有为的社会心态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定位方向与建设进路1
孙秀玲,吴秀红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21-25.  
摘要153)   HTML1)    PDF (1135KB)(372)   

中共党史党建学是以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和自身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在学科建设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为实践基础,明确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的定位与使命,凝练研究方向、推进学科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理与路1
刘旭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128-135.  
摘要165)   HTML2)    PDF (1274KB)(368)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主干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功能,本课程的教学应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工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实现知识点的有效链接,进而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刘仓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12-21.  
摘要175)   HTML4)    PDF (1321KB)(367)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造的原则方向和时代课题。该命题的实践指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共生,是创造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该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来源、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鲜明的实践要求。该命题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文化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复兴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拓展该命题的路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四个之问”为导向,以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为抓手,推进“两创”进程,推动理论创造的与时俱进和中华文明的升级换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
郭建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25-28.  
摘要142)   HTML0)    PDF (1093KB)(36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重要论述探析1
邢乐勤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68-76.  
摘要157)   HTML0)    PDF (1285KB)(363)   

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新时代我国宗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变化,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就宗教问题与宗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反思与超越西方理论:中国政治学创新发展的自主前提
林毅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2): 80-89.  
摘要176)   HTML0)    PDF (1254KB)(362)   

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治学形成独特学术影响、确立稳固学科地位的必然要求。在推动中国政治学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创新发展的当代基本内涵,首先通过反思西方政治学理论在发现、解释、解决中国问题方面的局限及其自身所固有的局限,在中国政治学的创新发展中有意识地超越西方理论的桎梏。其次以此为基础,在创新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挖掘有价值的中国议题、认真做好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以及不断创新研究范式的过程概念中逐渐探索建构中国理论的规律,从而在中国政治学创新发展最终指向的意义上,为实现学术繁荣、话语自立与服务实践功能有机统一的目标创造条件,为中国政治学和政治发展的中国方案在话语权之争中赢得主动,真正践行中国政治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学科宗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及话语体系构建*
王英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31-39.  
摘要272)   HTML1)    PDF (1276KB)(360)   

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焦点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在理论上的反映。新时代以来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呈现三条主要研究进路,即在世界历史视野中进行探源分析、从中西比较中进行批判校正、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目前,相关研究积淀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彰显了学界高度的思想自觉与理论自信,但也存在理论体系尚未完善、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方案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等短板。今后还需要进一步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强化问题导向和战略意识,坚持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原则,运用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以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研究评析
刘家荣,宋志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118-124.  
摘要86)   HTML1)    PDF (1187KB)(35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展开了诸多分析探讨,认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抓住了“两个结合”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贡献,是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这一思想体系符合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未来研究可继续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整体性分析、系统性总结、学术性凝练和原创性贡献,推动该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党史学习的明理蕴涵1
朱国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08-118.  
摘要85)   HTML0)    PDF (1244KB)(357)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要深入把握其中蕴含的历史道理,由此我们才能更坚实地锤炼党性,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再出发。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百年党史凸显的深刻道理,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理集合,内含着不同层面的更多的具体道理,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理、不负使命的自信之理、独立自主的自立之理、律己为民的自律之理、砥砺奋进的奋斗之理等。学习、研究党史,深入挖掘、阐述这些具体的道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刻道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