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典型文本研析*——以《晨报副刊》为中心
耿春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5, 1 (1): 110-117.   DOI: 101349A-2015-1-014
摘要321)   HTML0)    PDF (1298KB)(1040)   

文章通过对《晨报副刊》上所发表的若干典型文本的研析,初步厘清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理论资源。在欧洲社会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安部矶雄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不少来源于同一时期日本学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阐释;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主要受到河上肇等日本学者对《资本论》的简明解读的影响,但考茨基、柯尔等欧美理论家、学者的作品,也是他们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属性*
邢国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2): 129-136.   DOI: 101349A-2016-2-016
摘要336)   HTML0)    PDF (1159KB)(786)   

伴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全面推进,法治理念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核心是要解决“中国法治从何处来”“当下中国法治如何”以及“中国法治往何处去”这三个时间维度上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同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三大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个未完成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去充实它、发展它、完善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第一本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研究*
舒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1): 106-116.  
摘要80)   HTML1)    PDF (1266KB)(440)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我国第一本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该书与当时流行的同类著作特别是与陶希圣的同名著作相比,具有鲜明特点:重视下层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肯定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对被统治阶级思想家给予正面分析;对古代每一位思想家的阶级背景进行考证,从文本入手来解读思想家的思想。正因为有这些特点,此书出版后,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至在抗战期间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这显示了吕振羽运用唯物史观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面突出的革命性和实践性。该书针对陶希圣而生,带有明显的论战性质,其中纯熟的阶级分析法比起陶希圣而言,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史领域树立革命合理性的一个标杆,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文化润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心态的培塑1
佘双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70-77.  
摘要45)   HTML0)    PDF (1212KB)(253)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公民所展示出来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素来重视国民心态的培塑,并于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国民社会心态培塑的任务。经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近二十年,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的努力下,国民社会心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心态培育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培塑国民心态,主要举措包括: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确立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愿景、厘清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边界、凝练当代中国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激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举办重大文化及仪式活动等。正是在此基础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民心态培育提出新的重点内容和心理品质要求,以树立自信自立、开放豁达、奋发有为的社会心态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译本考证及历史地位*
康沛竹,张冬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 (3): 13-27.  
摘要424)   HTML5)    PDF (1461KB)(875)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是列宁论述无产阶级政党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原理,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策略的重要著作。自1929年首个完整中译本问世,列宁这部著作的中译本不断更迭,其译文也不断发展演变。《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的翻译与传播提醒中国共产党重视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帮助澄清党内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认识误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为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资源,推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根据、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任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9-28.  
摘要12)   HTML0)    PDF (1306KB)(123)   

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和实践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要继续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聚焦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在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成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分歧有多严重?———评史蒂森·安靖如的《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
美·托马斯·墨子刻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3): 100-113.   DOI: 101349A-2016-3-014
摘要83)   HTML0)    PDF (1238KB)(228)   

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的语境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的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理性自由困境及其审视:康德、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
殷紫丹蓝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35-144.  
摘要74)   HTML1)    PDF (1210KB)(172)   

自启蒙以来,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观念主导了自由理论的发展,但从理性的一般概念来看,却存在自由之应然与实然的对立。康德以重建形而上学的方式揭示了这一问题,并通过为人类理性划界将自由的主体性推向极致。黑格尔警惕于理性的“傲慢”和破坏力量,借助“自由的辩证法”将现代自由与古代伦理相结合,引入了自由的实体性规定。但两者都未能解决自由的现实化问题。青年马克思吸收和转化了理性概念的主体性维度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从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分析抽象理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的基础上阐明自由是创造人的本质的实践活动,从而走出了理性自由的普遍主义困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党的历史文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论述与考察*
刘涵,周文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99-109.  
摘要22)   HTML0)    PDF (1353KB)(1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在党的历史文献中的表达经历了一个提出、丰富及拓展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顺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潮流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在探索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在“两个结合”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国外学者关于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及影响研究评析*
刘爱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1): 145-154.  
摘要115)   HTML1)    PDF (1298KB)(569)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国外学者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学者从多角度研究并提出,新时代之所以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抵御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纠正日益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重建弱化了的意识形态,重塑新时代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整合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提升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但也会迟滞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并给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带来威胁。在此基础上,必须明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需要,也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逻辑
麻省理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27-134.  
摘要45)   HTML0)    PDF (1212KB)(2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的最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将之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这一主叙事,可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扭转了中国近代以来国家权势下移趋势,重塑社会重心,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因此,讲好百年党史才能更好讲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指导思想、实践路径与美好前景,完整呈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1
刘仓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05 (03): 30-36.  
摘要360)   HTML0)    PDF (1135KB)(45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探索和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包括思想理论层面的文化制度、《宪法》和法律层面的文化制度、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与"四大体系"相适应的文化制度以及方针政策层面的文化制度等五个层次。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继续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阐发与宣传*
秦勤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27-135.  
摘要28)   HTML0)    PDF (1293KB)(164)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政治主张的媒介之一。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话语多角度地阐发三民主义,通过明晰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理论关联、阐发自身对三民主义的政治实践以及将三民主义融入抗战时局等方式,以推进民族解放事业和增强政治合法性。对三民主义的阐发成为考察中国共产党因应时局、推进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靳辉明教授
王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1): 3-10.   DOI: 101349A-2016-1-001
摘要400)   HTML31)    PDF (1191KB)(95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如何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第五章内容
周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97-106.  
摘要36)   HTML0)    PDF (1221KB)(26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属于“概论”(2023年版)教材变动最大的章节,新版教材将原来第八章的位置上移至第五章,同时合并了第八至十四章内容,对于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全新章节。要讲好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内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学理上弄明白为什么要在此处增加第五章;第二,梳理清楚新增章节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三,厘清新增章节的内容与前后章节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只有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高度把握新版教材第五章增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晰新增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厘清该章节与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1
刘月霞,高佩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5 (4): 148-155.  
摘要540)   HTML0)    PDF (1253KB)(394)   

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我国将教育信息化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必然,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也是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但不可否认,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知识逻辑与技术逻辑的矛盾、课程性质与学生喜好的偏差、教师素质的应然与实然的落差等问题,需要我们从观念更新、课程整体规划、师资保障、学生基础等方面予以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英德美日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与战略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
魏丽,肖广岭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 (3): 28-36.  
摘要655)   HTML2)    PDF (1355KB)(973)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现代化与全球化相伴相生,成为深刻改变国家和世界面貌的大事。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现代化既呈现出某些总体上的统一性,又呈现出地区上的异质性,其中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模式与战略具有典型性。梳理中国现代化概念的历史演进,比较和分析四国现代化进程及其战略的纵深发展,能够为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供借鉴和启示。现代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发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关键作用,重视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保障作用,实现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标志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异化论逻辑的困境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变革
何锟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78-87.  
摘要24)   HTML0)    PDF (1309KB)(116)   

异化论具有深厚的哲学传统,被卢梭用以批判文明社会对自然状态的背离,被黑格尔思辨哲学化为精神的“创生”环节,被费尔巴哈人本学贯彻于抨击宗教对类本质的抹杀;其理论困境体现为“逻辑在先”的方法论与脱离社会现实的“异化史观”。青年马克思在传统哲学影响下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其劳动观、人学观与历史观也显露着上述症候。因此,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扬弃异化论逻辑并生成历史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剖析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全面生产与现实中的个人,消解了“逻辑在先”的异化论理路,彰显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在历史观上,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分工引发的所有制和阶级分化,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相互作用的维度揭示了异化这一客观历史现象的产生根源,进而探寻消除异化并实现自由的路径,实现了从“以异化观历史”到“以历史解异化”的视位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论《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的党史学习法1
李海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7 (3): 171-180.  
摘要152)   HTML0)    PDF (1313KB)(358)   

延安时期的党史学习教育是整顿党的作风、统一思想认识的有力之举,其中《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为全党范围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文中指出党史研究对推进现实工作、办好现实事情起到重要作用;文中揭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党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并将“古今中外法”作为“全面的历史的方法”的具体表达;文中批判了一切以外国为中心的学习现状,并强调了以中国为中心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这些党史学习法,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为新时代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马克思对约翰·穆勒生产劳动“非历史性”的批判与启示
马睿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47-55.  
摘要38)   HTML0)    PDF (1220KB)(256)   

马克思与约翰·穆勒均肯定了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对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实现的积极作用,但穆勒仅从“以物质产品增加为最终结果”的视角规定生产劳动,导致其生产关系视角的缺失。穆勒生产劳动理论陷入了“非历史性”误区,突出表征为它以人类社会物质产品生产的一般性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性。对此,马克思强调只有在物质产品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中解读生产劳动的历史性内涵,才能破解历史-自由之谜。对穆勒生产劳动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生成的重要环节,由此启示我们在物质产品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中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研究评析
刘家荣,宋志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118-124.  
摘要45)   HTML1)    PDF (1187KB)(27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展开了诸多分析探讨,认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抓住了“两个结合”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贡献,是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这一思想体系符合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未来研究可继续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整体性分析、系统性总结、学术性凝练和原创性贡献,推动该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钟慧容,詹梦晴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36-45.  
摘要23)   HTML0)    PDF (1303KB)(116)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又与时俱进地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蕴含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和灵活运用,并历史性地愈发彰显出改变世界的方法论意义,成为指引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和具体呈现,充分体现了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原则,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升华到了新境界。迈上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中形成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述*
李玉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69-179.  
摘要27)   HTML2)    PDF (1365KB)(154)   

2022年,国史学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将国史与党史研究相融合,积极挖掘新史料、探索新方法,有力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总体来看,国史学界在理论与方法、内政外交、经济建设、社会文化、人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并积极探索党史国史的书写新范式,努力构建国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习近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重要论述新论1
王未强,苏森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77-87.  
摘要129)   HTML0)    PDF (1310KB)(443)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稳定,是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意义,完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安排,深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施路径。这些新论为新时代持续巩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英美报纸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报道1
张牧云,徐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7 (4): 57-66.  
摘要232)   HTML0)    PDF (1300KB)(3106)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以其独创的战略战术迅速引起英美记者的关注。英美记者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认为其抗击并牵制了日军主力,有效动员与组织群众,在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英美报纸对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集中报道引起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广泛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在此阶段经历重要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批判理论中的伦理性批判维度及其当代发展*
崔琳菲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123-130.  
摘要105)   HTML1)    PDF (1293KB)(361)   

批判理论从方法论层面可以分为功能性批判、道德性批判和伦理性批判三个维度,而相比前两个维度,伦理性批判更能体现批判理论的深刻性和内在性。伦理性批判从概念上可以追溯至黑格尔,马克思将其改造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手段,其内涵是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动态历史中的一环,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矛盾冲突的内生性以及自身蕴含的解放的可能性,简言之就是以构建的方式完成批判的实质,动态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规律。在当代,伦理性批判理论关注边界斗争,试图以更激进的开放性为突破口,寻找资本主义社会新形态下革新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动中共历史研究新进展——张静如先生访谈
王树荫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5, 1 (1): 53-60.   DOI: 101349A-2015-1-007
摘要206)   HTML1)    PDF (1234KB)(77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如何讲好毛泽东思想1
孙进宝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90-96.  
摘要35)   HTML0)    PDF (1218KB)(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大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一环,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从内容结构和理论体系来看,毛泽东思想在该课程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地位。讲好毛泽东思想,既是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
曹芳,李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8, 4 (1): 79-86.  
摘要574)   HTML2)    PDF (1193KB)(792)   

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是在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呐喊声中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批判传统就不能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然而,如果没有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同样难以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在: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实用理性;和而不同、互鉴互学、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既必须以西方为师又否定资本主义的矛盾社会心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卢梭悖论”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哲学的超越路径
王雨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110-119.  
摘要129)   HTML1)    PDF (1212KB)(373)   

卢梭超越了之前的政治哲学传统,从人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的维度来考察自由问题,强调个人在契约国家中服从作为“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这一公意,诉诸契约国家中的法律和道德上的平等来实现自由。但由于现实中的物质不平等导致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特殊意志取代了公意,契约国家反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统治工具,进一步扩大了现实中的物质不平等,从而加深了人的不自由。基于理性建构的社会契约却导致了非理性后果,由此形成了“卢梭悖论”。不同于卢梭认为自由是个人在契约国家中服从公意,马克思揭示了自由是现实所有制状况的重要表征,人的不自由在近代达到顶峰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只有诉诸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才能真正化解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以生产辩证法对“卢梭悖论”的破解,开启了探寻自由问题的全新哲学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写作缘由*
甘霞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65-71.  
摘要123)   HTML1)    PDF (1259KB)(623)   

长期以来,学界在解读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时,主要是沿袭《自然辩证法》的逻辑思路。但事实上,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与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无论在写作时间、批判对象还是文章旨归方面都高度一致。因此,应回归恩格斯写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习近平法治思想破解中华法治文明现代化难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李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46-52.  
摘要17)   HTML0)    PDF (1278KB)(115)   

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进程和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百年历史劫难中,中华法治文明开启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与转型进程。它始终面临如何处理中国与西方法治文明、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法治文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法治文明之间关系的三大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破解了这三大文明难题,而且将中华法治文明推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高度。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华法治文明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标志,它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顺应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趋势的、合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法治文明价值理念、共存逻辑和实践方式,进而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列宁著作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杨金海,高晓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 2 (1): 11-20.   DOI: 101349A-2016-1-002
摘要276)   HTML0)    PDF (1238KB)(1394)   

列宁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过程从时间看,历经四个阶段,即早期、新民主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从内容看,则经历了从翻译片段到翻译全文、从自发翻译到自觉传播、从秘密出版到公开发行、从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从译为汉语到译为多种民族语文、从纸质文献到电视片和网络版等的过程;可谓艰难曲折、成就巨大。列宁著作及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演进逻辑1
冷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38-46.  
摘要43)   HTML0)    PDF (1204KB)(198)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社会概念无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社会概念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致思方向从抽象天国向世俗生活的本体论转换,更反映了他对困扰时代普遍的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破解这一时代难题,马克思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现实的内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为现代人走出时代困境、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指明了方向。在逐渐深入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马克思的社会概念经历了从萌芽、确立和成熟三个不同阶段,彰显了马克思对社会本质愈发深刻的理解和对人类未来解放之路愈加清晰的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路径与限度1
李戈,翟浩博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88-96.  
摘要70)   HTML1)    PDF (1192KB)(209)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情感治理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治理传统和广泛的现实需求,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在认识社会治理中情感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从价值、主体、结构三方面推动情感有机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同时把握情感的特点,明确情感作用的边界,促进情感与其他治理要素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鲜明特征与发展趋势*
李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46-154.  
摘要22)   HTML0)    PDF (1299KB)(13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功能发挥、价值实现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有着密切关系。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实践中愈发凸显实践性、愈发注重制度化、愈发趋向整体性。统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呈现出科学化、法治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网络空间治理的意义、问题与路径1
董扬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97-107.  
摘要60)   HTML2)    PDF (1211KB)(212)   

网络空间是全球治理的新领域,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事关人类共同福祉。面对网络空间治理制度、治理主权、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共同体利益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更好地治理网络空间,须进一步构建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让网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内涵、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张维,郑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36-145.  
摘要27)   HTML0)    PDF (1358KB)(120)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求之一。隐性课程作为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里都扮演着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西方国家高校利用学科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进行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再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物质再生产和利润积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应当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通过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构筑更加平等的教和学关系、挖掘学校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让隐性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合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党史学习的明理蕴涵1
朱国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3): 108-118.  
摘要54)   HTML0)    PDF (1244KB)(199)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要深入把握其中蕴含的历史道理,由此我们才能更坚实地锤炼党性,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再出发。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百年党史凸显的深刻道理,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理集合,内含着不同层面的更多的具体道理,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理、不负使命的自信之理、独立自主的自立之理、律己为民的自律之理、砥砺奋进的奋斗之理等。学习、研究党史,深入挖掘、阐述这些具体的道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刻道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视角和微观透视
张雷声,冯梦麒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8.  
摘要33)   HTML3)    PDF (1318KB)(1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