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科学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戴立兴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29-35.  
摘要102)   HTML2)    PDF (1266KB)(375)   

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人民权力至上。坚持人民权力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的具体表达,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二是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求和重要体现。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三是必须坚持人民评判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必须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新时代新征程,要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刘建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5, 1 (1): 1-10.   DOI: 101349A-2015-1-001
摘要284)   HTML2)    PDF (1272KB)(2521)   

概括和凝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基本特征的凝练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功能,依据经典作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借鉴学界的研究成果,并适当考虑当今时代的条件和教育对象的可接受程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有若干,其中最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特征是本质特征或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而这四个方面又集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理论与现实*
顾海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5, 1 (1): 44-52.   DOI: 101349A-2015-1-006
摘要1153)   HTML40)    PDF (1268KB)(244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
施芝鸿,车宗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7 (4): 1-20.  
摘要246)   HTML4)    PDF (1422KB)(47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还是“有意识的存在”?1
刘恩至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7 (4): 42-51.  
摘要461)   HTML4)    PDF (1325KB)(66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das bewu?te Sein这一词组长期以来都被译为“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但是,bewu?t一词通常只是在特定句式中作为表语时才表达“被意识到的”之义,而其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时则可以表达“有意识的”“自觉的”等含义。因此,对das bewu?te Sein的另一种可能的理解便是“有意识的存在”。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讨论的是本体论而非认识论的问题。“意识是有意识的存在”,意味着意识就其本体形态而言乃是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存在;而所谓“有意识的存在”就是感性的“人的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在本质上是现实生活这一客观“存在”在主观精神层面的“有意识的”表达。这一命题正是马克思1845年创建的以“感性活动—物质生产生活”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的一次经典表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试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内涵与新特点
王宏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2): 118-127.  
摘要134)   HTML0)    PDF (1240KB)(37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局面,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深入研究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内涵和新特点,推进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就能够更加信心百倍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王永友,魏明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1): 89-99.  
摘要17)   HTML1)    PDF (1341KB)(117)   

把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秘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主要体现为强烈的历史担当、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伟大的历史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的理论特质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历史见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继续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关于分工的三次论述之间的关系探究
郭军炜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155-168.  
摘要158)   HTML0)    PDF (1363KB)(35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编排顺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手稿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Ⅰ部分、第Ⅱ部分和第Ⅳ部分对分工展开了集中讨论。根据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家们的考证,上述三部分手稿的写作时间为“第Ⅱ部分——第Ⅳ部分——第Ⅰ部分”。这一文献结论有利于我们通过分工这一暗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在《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分工部分始终体现出“具体和抽象、历史和阶级”的双重逻辑层次。不同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于分工问题的论述逐渐用科学、历史的分析取代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批判。通过研究《费尔巴哈》章有关分工的论述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是体系化构想下自然形成的理论结果,而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偶然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
范树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2): 23-30.   DOI: 101349A-2016-2-003
摘要386)   HTML0)    PDF (1182KB)(106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种构成性和生成性整体,而不是一种不含任何元素的、不可分解为部分的抽象的、绝对的整体。这就决定了从研究的方法论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既要进行宏观的整体性研究,又要进行微观的组成部分的研究,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做到研究内容或对象的全面性、研究视角的多维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路径的综合性,并且这几个方面的研究都要以整体性为指导。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进行微观研究,就整体而研究整体,我们就无法深入理解和具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整体性研究就会流于空泛;而如果不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我们就无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同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体现的整体性特征,也就无法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田明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 (2): 146-162.  
摘要501)   HTML5)    PDF (11558KB)(1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危机新解读
郑丰瑜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 10 (3): 103-111.  
摘要4)   HTML0)    PDF (1325KB)(26)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生产”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定义、影响讨论与诠释批判上。这些研究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生命与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宝贵的独特理解,同时也为后来的批判理论提供了很有效的材料来源。但是目前在马克思主义“人的生产”理论研究中,仍然缺少对这样一种解释资源的科学证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人口危机。为了拓展“人的生产”理论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必要立足经典,首先论证“人的生产”是一项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历史活动,其次寻找“人的生产”受到资本主义历史环境影响的经典证据,最后结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提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时间发展人口必然减少的诠释性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探析*——纪念恩格斯逝世120周年
王永贵,秦栋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 2 (1): 21-28.   DOI: 101349A-2016-1-003
摘要365)   HTML0)    PDF (1177KB)(1317)   

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是恩格斯晚年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早期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策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策的调整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等新情况,为恩格斯晚年研究革命策略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特点为恩格斯晚年研究革命策略提供了新材料。恩格斯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从革命时机、革命手段、革命形式、革命同盟军、革命领导力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革命策略的新思想。当今时代与恩格斯晚年所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谈论具体的策略没有实际意义,但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和方法论意义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习近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刘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5, 1 (1): 78-86.   DOI: 101349A-2015-1-010
摘要370)   HTML8)    PDF (1278KB)(1598)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全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全面总结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为解决中国走什么路、创造什么文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的根本问题,而不是搞“中共第三套话语系统”和“儒家社会主义宪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李捷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5, 1 (1): 61-69.   DOI: 101349A-2015-1-008
摘要505)   HTML17)    PDF (1265KB)(24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着中国的命运,也影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因此,有必要从道路、理论、制度三方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有必要从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维度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并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依托,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工程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新时代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研究评析1
徐奇,鲁宽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 (3): 61-72.  
摘要658)   HTML5)    PDF (1413KB)(1419)   

回顾新时代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研究成果,《实践论》《矛盾论》的创作背景、理论渊源、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历史地位、时代价值、文本考订等命题的研究以及海外《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的译介与评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实践论》《矛盾论》研究要从深耕和创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发掘史料、考证史实以及将学术成果融入教学中四个着力点入手,不断构筑新的学术生长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内涵、问题与路径*
陈超群,孟天广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1): 55-65.  
摘要134)   HTML0)    PDF (1263KB)(340)   

党的政治建设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后,教育界、学术界对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内涵认识不断深入,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成效显著。本文通过梳理31所中管高校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刻辨析了高校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政治能力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从落实政治领导、坚定政治信仰、突出政治标准、增强政治功能、提高政治能力、涵育政治生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加强的工作举措,以期促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各要素、各系统、各环节、各领域、各层次相辅相成、同向发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建设语境”下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康沛竹,兰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7, 3 (1): 106-113.   DOI: 101349A-2017-1-012
摘要330)   HTML2)    PDF (1129KB)(300)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成熟之作,提出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科学论断。这一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60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梳理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及原则方法,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语境”下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变迁,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我国新时期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中国梦
王贵贤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2): 122-128.   DOI: 101349A-2016-2-015
摘要540)   HTML0)    PDF (1144KB)(645)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基础上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双重维度。它的真理尺度一方面表明中国梦具有科学合理的理论来源,另一方面解释了中国梦产生的必然性、内涵的合理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它的价值尺度表明中国梦既要注重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也要重视其实践主体的价值需求,满足人对幸福的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此外,这一理论还能够科学解释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9. 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秦刚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3): 15-19.   DOI: 101349A-2016-3-002
摘要294)   HTML2)    PDF (1107KB)(584)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能够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的新挑战,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因此,只有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审思与探索1
柏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 (3): 138-146.  
摘要680)   HTML1)    PDF (1387KB)(60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彰显了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定位的辩证关系,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基于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导”与“主体”相统一的边界如何廓清、张力如何平衡、效度如何评价等现实难题的把握,提出“一个遵循”“两对关系”“三个着力点”的实践进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
张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2): 13-22.   DOI: 101349A-2016-2-002
摘要383)   HTML1)    PDF (1175KB)(80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发展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肯定和吸收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确方面,同时又对其中一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方面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研究评析*
乔惠波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 (2): 70-80.  
摘要640)   HTML1)    PDF (1214KB)(70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前,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整体性研究较为薄弱,对构成基本制度的各个部分研究较为充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学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尤其是基本经济制度展开了深入讨论。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整体性研究,应从基本制度的内在逻辑、优势、治理效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与社会历史主体的能动选择性
孙琳琼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 (2): 163-172.  
摘要413)   HTML0)    PDF (1186KB)(76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批判理论中的伦理性批判维度及其当代发展*
崔琳菲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123-130.  
摘要127)   HTML1)    PDF (1293KB)(489)   

批判理论从方法论层面可以分为功能性批判、道德性批判和伦理性批判三个维度,而相比前两个维度,伦理性批判更能体现批判理论的深刻性和内在性。伦理性批判从概念上可以追溯至黑格尔,马克思将其改造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手段,其内涵是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动态历史中的一环,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矛盾冲突的内生性以及自身蕴含的解放的可能性,简言之就是以构建的方式完成批判的实质,动态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规律。在当代,伦理性批判理论关注边界斗争,试图以更激进的开放性为突破口,寻找资本主义社会新形态下革新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国战略——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胡鞍钢
胡鞍钢,王然,肖贵清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8, 4 (1): 8-16.  
摘要388)   HTML0)    PDF (1230KB)(6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阐发与宣传*
秦勤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4): 127-135.  
摘要89)   HTML0)    PDF (1293KB)(287)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政治主张的媒介之一。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话语多角度地阐发三民主义,通过明晰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理论关联、阐发自身对三民主义的政治实践以及将三民主义融入抗战时局等方式,以推进民族解放事业和增强政治合法性。对三民主义的阐发成为考察中国共产党因应时局、推进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列宁著作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杨金海,高晓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 2 (1): 11-20.   DOI: 101349A-2016-1-002
摘要296)   HTML0)    PDF (1238KB)(1585)   

列宁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过程从时间看,历经四个阶段,即早期、新民主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从内容看,则经历了从翻译片段到翻译全文、从自发翻译到自觉传播、从秘密出版到公开发行、从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从译为汉语到译为多种民族语文、从纸质文献到电视片和网络版等的过程;可谓艰难曲折、成就巨大。列宁著作及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从经典著作论述中把握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
蔡万焕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2): 5-12.   DOI: 101349A-2016-2-001
摘要283)   HTML0)    PDF (1181KB)(79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索*
邵士庆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8, 04 (04): 101-110.  
摘要495)   HTML3)    PDF (1223KB)(76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弘扬劳动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必然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切实负起育人责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讲话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切实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1
邹广文,华思衡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7 (4): 21-30.  
摘要269)   HTML4)    PDF (1308KB)(503)   

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价值追寻,它包含着文化凝聚力、文化感召力、文化生命力以及时代精神的引领力等价值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兼顾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建成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与感召力,守护人类文明多元一体图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习近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重要论述新论1
王未强,苏森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1): 77-87.  
摘要160)   HTML0)    PDF (1310KB)(648)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稳定,是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意义,完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安排,深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施路径。这些新论为新时代持续巩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就
兰楠,龙治铭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3): 34-48.  
摘要211)   HTML1)    PDF (1268KB)(45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消灭剥削制度,确立和完善更加合理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而不断奋斗。在推动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中,党在分配制度建设方面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就。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确立了按劳分配的根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基本分配制度。进入新时代,我国分配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分配和再分配都更加注重公平,同时开创性提出三次分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这一百年奋斗历程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新时代分配制度科学安排使得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现实奋斗理想,“两个确立”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分配制度安排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从党的二十大精神领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颜晓峰,李云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 (4): 1-11.  
摘要144)   HTML2)    PDF (1324KB)(88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自然的复仇与人类史的课题——基于马恩文本对环境问题的解读
[日]渡边雅男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5, 1 (1): 96-101.   DOI: 101349A-2015-1-012
摘要399)   HTML1)    PDF (1244KB)(423)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蕴含着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建立在人类史从自然史中不可逆转地分离出来的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目的性活动的局限,预见了改造自然收益无法补偿代价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他们指出,由于现实中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复合权力结构所固有的不平等特征,所谓自然的复仇又不是平等地施加于人类全体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必须以改造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作为不可忽略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线的几点认识
田克勤,李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 2 (1): 29-35.   DOI: 101349A-2016-1-004
摘要515)   HTML0)    PDF (1180KB)(9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它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线问题,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为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36. 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国际传播力探析——以清华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edX课程为例
谷永鑫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05 (03): 134-140.  
摘要286)   HTML0)    PDF (1140KB)(39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慕课时代的到来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使其进一步承担起对外价值传播的新使命。通过对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edX课程国际传播情况的分析,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在国际社会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利用国际慕课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一项有益尝试,但是在国际传播效果上尚存在提升空间。因此,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在对外价值传播中的独特作用;找准内容关注点,积极回应理论困惑;努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全面增强以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问题的能力;推进慕课平台建设,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国际传播力提供坚实阵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
邵士庆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1): 117-126.  
摘要115)   HTML0)    PDF (1271KB)(28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视野中持续推进、完善、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准确理解把握并科学地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研究评析
刘家荣,宋志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 (2): 118-124.  
摘要88)   HTML1)    PDF (1187KB)(37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展开了诸多分析探讨,认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抓住了“两个结合”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贡献,是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这一思想体系符合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未来研究可继续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整体性分析、系统性总结、学术性凝练和原创性贡献,推动该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新时代落实党内政治生活规范的关键点
李萌,林毅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8, 4 (1): 119-128.  
摘要442)   HTML1)    PDF (1221KB)(328)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一部思想规范、行为规范,也是适用于各级党组织的一部组织规范。全面落实《准则》,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逻辑起点上,要明晰《准则》的历史地位和在党内法规中的地位。《准则》因党内外情况的变化而修订,与其他党内法规协同配合,助力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的笼子。理论基点上,要厘清《准则》与《党章》的关系。《准则》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是对《党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变化,《准则》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征程。实践支点上,要把《准则》的要求落在日常,加强对《准则》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李义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8, 04 (04): 45-51.  
摘要487)   HTML7)    PDF (1153KB)(1132)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党的初心和使命,经过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施工图”,明确了路径和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