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 2(1): 36-44
doi: 101349A-2016-1-005
论中共“五一”纪念的社会功能*
陈金龙
 
【摘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五一”纪念,主要用来表达革命主张,诠释革命策略,培育工人的阶级意识、责任意识。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一”纪念,注意强化劳动者的光荣意识、主人意识,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投身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一”纪念,充分肯定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动员其投身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一”纪念是中国联通世界的窗口,也是协调国际关系的纽带。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 “五一”纪念 ; 社会功能

【Abstract】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无产者、劳动者的节日。1919年5月1日,《晨报》副刊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李大钊、高一涵等学者探讨“五一”国际劳动节历史起源与现实意义的文章,引起读者广泛关注。1920年5月,《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李大钊发表《“五一”(May Day)运动史》作为该期杂志的发刊词,系统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及欧美工人为实现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的历史。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相继开展“五一”纪念活动。1920年5月1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组织工人示威游行,以表达对“五一”劳动节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五一”劳动节纪念开始进行整体部署和安排,形成了纪念传统。纵观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五一纪”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作为革命动员的“五一”纪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五一”纪念,主要用来表达革命主张、阐释革命策略、实施民众动员,对于工人阶级认清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对于激励各阶层投身革命、壮大革命力量,发挥了引领作用。

1.表达革命主张

革命要有明确的纲领、主张,才能动员民众,吸引民众参加革命。借助“五一”纪念,中国共产党发布系列口号,提出各个时期的革命纲领、革命主张。1922年5月1日,李大钊在《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劳动界对于五一节不该庆祝,应该标出许多具体的标语,按程序要求实现。”[1]73为此,他提出了关于外交、内政、改善工人境遇的具体诉求,以吸引民众关注“五一”纪念和支持革命、参加革命。 1926年4月,中共中央就5月各纪念日的宣传发表通告,强调“五一”是国际无产阶级与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对国际帝国主义示威的纪念日,本日应提出的重要口号包括:工人应有组织工会的自由,八小时工作制,速颁工会条例,世界工人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军阀、政客、工贼联合组织的反赤大同盟。[2]714这些口号直接关乎工人利益,指明了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目标。1927年5月1日,中共五大为“五一”节纪念发表《告中国民众书》,通过系列口号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诠释了大革命后期国民革命的目标、任务与策略。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样利用“五一”纪念表达政治主张。1930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宣言》,对工人、农民、兵士及一切被压迫的劳苦群众分别进行动员,并提出了“五一”纪念口号,具体包括:“组织工会与罢工绝对自由”“反抗资本家进攻,增加工资”“工农兵联合起来,以革命暴动来消灭军阀战争”“准备武装暴动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工农兵联合起来,为自己政权———苏维埃政权而奋斗”。[3]这些口号具有明确指向,对于动员民众参加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起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样借助“五一”纪念表达抗日主张。1939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职工运动与“五一”工作的决定》提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最觉悟的并且是抗战中重要力量之一”,“我们党在工人运动中基本的方针是与各抗日党派各抗日团体的工人运动进行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把工人组织起来,积极参加抗战的各方面工作,在抗战中去解决工人失业饥饿与改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以增加抗战建国的力量”。[4]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节宣传要点强调:“今年在中国的‘五一’是检阅中国工人阶级及整个民族参加抗战力量的斗争日,是更加动员全国工人阶级和全民族的力量,参加神圣的民族抗战的斗争日”,应“更加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在抗战建国中的先锋和模范作用”。[5]肯定工人阶级在抗战中的作用,实际上是动员工人参加抗战。1939年5月1日出版的《解放》第70期发表时评《纪念国际五一劳动节》,向全国工人阶级提出了三大任务:更加积极地参加抗战,使自己成为抗战的先锋;大大发展工人自己的组织,健全已有的工人组织,力求工人运动与工人组织的统一;力争工人地位与生活的改善。借助“五一”纪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动员工人阶级参加抗战的系列主张。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依然利用“五一”纪念表达革命主张,诠释建国思路。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全国人民、各党派、解放区的职工、国统区的职工提出了促成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系列方针。在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的次日,毛泽东致信李济深、沈钧儒,以协商的口吻具体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党派和原则、实施步骤等,对中共中央“五一口号”作了具体补充。[6]“五一”纪念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沟通、联络提供了平台,在谋划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2.诠释革命策略

在“五一”纪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革命目标,而且诠释了革命策略、革命路径。

争取和保障工人权益。确立“五一”劳动节的旨趣,是争取和保障工人权益,这是“五一”纪念能赢得工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发起、组织“五一”纪念时,把争取和保障工人权益作为出发点之一。1922年5月1日,北京高师工学会、北京大学马克思研究会、北京学生联合会举行“五一”纪念大会,李大钊在演讲时说:“五一是工人的日子,是工人为八小时工作运动奋斗而得胜利的日子”,“五一的标语是工作八小时,修游八小时,休息八小时”。[1]70-71李大钊在“五一”纪念中注意揭示“五一”劳动节的本源,开启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觉悟。中共五大为“五一”节纪念发表《告中国民众书》提出:“今年中国工人阶级的‘五一’运动———每日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决不仅是宣传示威而已,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要力争自己阶级利益的保障,要用自己的力量保障革命的胜利和工人阶级的利益———他要求在最短期间确定劳动法,亲自参与监督劳动法的实施,如工作时间、工厂卫生、最低工资、女工童工的保护等———设立劳工检查院。”[7]225-226这里强调工人阶级的利益要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来保障,也就是动员工人阶级起来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五一”纪念,仍呼吁工人“为八小时工作而斗争”,谋求“改善工人生活”。工人权益是工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五一”纪念关注工人权益,因应工人诉求,这是提升工人革命觉悟、激发工人革命热情的重要策略。

工人阶级与社会各阶级的团结。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赢得革命胜利;只有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才能赢得革命成功。1925年5月1日,中共中央为纪念“五一”发表通告,提出“五一”本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检阅战斗力的日子,但在中国应扩大它的新意义,“‘五一’这一天,在中国不但是工人阶级检阅战斗力的日子,也是农民检阅战斗力的日子,并且是被压迫的学生、自由职业者、小商人等一切劳苦平民,对工人农民表示同情的日子”[2]636。这一通告的出发点在于通过“五一”纪念,促进工人、农民、学生、自由职业者、小商人等一切劳苦平民的联合,形成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战线。中共五大为“五一”节纪念发表《告中国民众书》,特别强调工人阶级与社会各阶级的联合,并说明了联合的对象与目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五一”纪念,强调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纪念。1930年4月,白登在《组织五一运动的策略路线》一文中指出:“要真正能发动广大的群众,使党的独立政治号召能影响广大的工人群众参加罢工和示威,一定要注意公开的活动和斗争。一定要争取公开的会场,召集群众大会,通过一切决议,才能使五一纪念的筹备工作,变为群众的性质,才能在五一纪念筹备中影响更广大的群众。”[8]通过“五一”纪念动员、组织群众,使党的主张得到群众认同,以壮大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的“五一”纪念,注意发动工人参与抗战,使工人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1939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在部署“五一”纪念时,提出了工人运动的方针与组织工人的方式,要求“与各抗日党派各抗日团体的工人运动进行统一战线,在统一运动中把工人组织起来,积极参加战争的各方面工作,在抗战中去解决工人失业、饥饿的问题与改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以增加抗战建国的力量”[9]41。解放战争时期的“五一”纪念,倡导各阶级、各党派的联合,建立更为广泛的统一战线,以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8年“五一口号”提出:“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10]工人阶级与社会各阶级联合,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联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五一”纪念诠释的重要革命策略。

中国工人阶级与世界工人阶级的联合。“五一”劳动节是世界性节日,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开展“五一”纪念过程中,力求借此加强中国工人阶级与世界工人阶级的联系,以赢得世界工人阶级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声援。中共五大为“五一”节纪念发表《告中国民众书》中指出:“中国革命现在成为世界革命主要的势力之一。今年世界无产阶级的‘五一’纪念,可以称为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示威运动了!中国工人阶级及被压迫民众,应当做世界的‘五一’运动中的主要队伍。中国工人及被压迫民众和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的联合,在今年的‘五一’纪念中,真正表示他的现实的意义。”[7]227这里通过彰显中国革命的地位,说明了中国工人及被压迫民众和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联合的必要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五一”纪念,呼吁“世界无产阶级,都要认清唯一的革命领导者,只有共产党。在国际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世界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本主义,而建立自己的政权”[11]。这一时期的“五一”纪念,还提出了中国工人阶级援助殖民地革命的主张,通过援助加强中国与殖民地工人阶级的联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9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节宣传要点强调:“联合世界各国的职工及反战反法西斯蒂的人士,共同反对法西斯强盗,实现国际行动的统一。”[5]事实上,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其中包括世界工人阶级的支持。 1948年“五一口号”提出,中国工人阶级和各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者压迫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民主运动和职工运动。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五一”纪念的过程中,注意倡导中国工人阶级与世界工人阶级的联合。

3.明确工人阶级的地位与责任

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少,但较为集中,富有组织性、纪律性与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共五大为“五一”节纪念发表的《告中国民众书》,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责任作了说明:“中国工人阶级历来当国民革命的急先锋,他的目的,是要反抗中外大资本家的剥削及一切帝国主义的统治,是要推翻军阀地主买办的政权,而创造革命平民的政权……他的勇猛牺牲的精神是中国历史上所从没有见过前例的,他在事实上证明自己是唯一能解放中国民族及一般民众的阶级;非他做中国革命的领袖阶级中国革命是决不能彻底胜利的。”[7]225肯定工人阶级的牺牲精神、领袖地位,目的仍在革命动员,激励工人阶级参加革命。1939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职工运动与“五一”工作的决定》提出:“中国工人阶级过去现在都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锋地位”,抗战的事实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是最觉悟的,并且是抗战中重要力量之一”,“组织工人阶级并发挥其力量到最高度,是争取抗战胜利最重要工作之一”。[9]41对工人阶级优秀品质及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先锋地位的推崇,为的是通过强化阶级意识、责任意识动员工人阶级投身抗战。

可见,借助“五一”纪念,中国共产党对工人阶级及其他革命阶级、革命党派进行了革命动员,“五一”纪念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动员的重要载体。

二、作为建设动员的“五一”纪念

社会主义建设是劳动者的事业,需要广大劳动者参加,有赖于广大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一”纪念,注意强化劳动者的光荣意识、主人意识,动员劳动者投身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建设要求。

1.劳动光荣意识的培育

如何认识劳动和看待劳动,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一”纪念,注意引导工人阶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劳动光荣的意识。1950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纪念五一节宣传内容与方法的指示》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使劳动成为光荣,全国劳动人民由奴隶的地位进入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在国营企业中已成为主人,在私营企业中亦已获得了正当的经济政治权利。”[12]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劳动权利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新中国的成立,使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也为劳动权利的保障提供了可能。1950年4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上,刘少奇发表讲话时指出:“劳动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乃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劳动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事情,劳动者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们,而劳动节就应该成为我们人民和国家最值得纪念和庆祝的一个节日。”[13]93这里对劳动地位的界定、对劳动者的推崇,既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也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的意识。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刘少奇批评了不劳而食、贱视劳动的错误观点和习惯,呼吁全社会“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的光荣,而给那些无所事事、不劳而食的社会寄生虫以应得的贱视”,并将其作为“新道德的标准之一”。[13]94从道德的角度来论述劳动问题,将劳动提到道德的高度来审视,为劳动光荣意识的培育提供了道德支撑。

2.经济建设动员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广大劳动者贡献智慧和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一”纪念,注意激发劳动群众的劳动热情。1952年4月17日,《中央关于“五一”节宣传要点和纪念办法的通知》提出,国内形势和任务的宣传应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中心,要求公营工矿企业、农民、工商界、知识界、全国各界人民,“为增加生产,提高工作,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准备大规模经济建设而努力”[14]354-356。4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全国政协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努力,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寄望男女工人“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技术,提高阶级觉悟,遵守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减低成本,巩固工会组织,进一步发挥国家领导阶级的作用,为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15]因此可以说,1952年的“五一”纪念,融入了对劳动者增产节约、劳动竞赛的动员。195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五一节宣传要点和纪念办法的通知》,对工人、农民分别提出生产任务,经济建设动员的指向明确、目标清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一”纪念,力求激发劳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进国家工业化。

3.劳动技能的提高

劳动群众效力于国家经济建设,不仅要有劳动热情,还应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多价值。1950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发布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对各群体分别提出劳动技能要求。如要求全国农民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棉花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全国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全国妇女积极参加工业和农业生产,在生产中争取妇女权利。[16]1961年5月1日,毛泽东同上海各大工厂的290多名先进生产者、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欢度“五一”劳动节。毛泽东说:工人要有革命骨气,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战胜困难,勇往直前。[17]要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正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因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带来的种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应当说,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一”纪念,肯定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对于激发劳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促进劳动群众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作为改革动员的“五一”纪念

中国的改革事业需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有赖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五一”纪念,同样发挥了社会动员的作用。

1.充分肯定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要调动工人阶级投身改革的积极性,首先必须重申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踏踏实实的苦干精神,这是举世公认的。”[1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首个“五一”劳动节,《人民日报》刊发的社论就对工人阶级的品格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对全体劳动者是一种激励。1981年4月29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总工会联合召开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座谈会提出,企业事业单位都要努力采取各种形式,吸引广大职工参加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发扬企业民主、实现工人当家做主的一种好形式。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申明:“要求工人阶级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发扬主人翁的实干精神,就要尊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善于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积极性,虚心听取工人意见,切实关心工人生活。”[19]因此,改革开放之初的“五一”纪念,注意彰显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以调动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普及,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明显。“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文化科学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要搞四个现代化,要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把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20]改革开放初期的“五一”纪念,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随着改革的深化,对工人阶级作用的认识得到升华。 1993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决定性的因素,工人阶级则是其中最有觉悟、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富于奉献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工人阶级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机遇难以抓住,改革难以成功,经济发展也就上不了新台阶。”[21]这里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理论,肯定了工人阶级在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一”纪念,注意提升工人阶级的地位,以此作为发挥工人阶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

2.动员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投身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后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1979年5月1日刊发的《人民日报》社论,发出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当前,摆在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地、深入地、持久地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18]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是短缺经济,增产节约是化解当时供给短缺的办法,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1981年“五一”劳动节,《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扬主人翁的实干精神》,要求工人阶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实干精神,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贡献最大的力量”[19]。实干,才能赢得实际的发展绩效,这一社论颇具号召力、鼓动性。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概念提出之后,《人民日报》为纪念“五一”刊发的社论,注意围绕这些主题来立论,如《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等。“推动科学发展是我国工人阶级肩负的光荣使命,也为我国工人阶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2],这是向工人阶级发出的新的动员令。

3.动员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投身改革事业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各种活力、汇聚各种资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1984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人阶级要站在改革的前列》,阐释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工人阶级对待改革应有的态度。1985年4月30日,在首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全国总工会成立六十周年集会上,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讲话。他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又一次革命,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工人运动极为重要的内容。工人阶级一定要站在改革的前列,模范地执行党和政府有关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工人阶级还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和建设。[23]1986年4月30日,胡启立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需要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并诠释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任务。[24]因此,改革开放时期的“五一”纪念,成为诠释改革主张的重要平台,蕴含改革动员的内容。

4.强化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劳动意识

工人阶级在建设与改革中的地位,源于工人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时期的“五一”纪念,在激励劳动者投身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同时,表达了对劳动的推崇。“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越是要歌颂劳动创造,鼓舞劳动创造的热情。”[25]进入新世纪之后,《人民日报》的“五一”社论多围绕“劳动”这一主题来立论,如《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光荣和梦想》《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等。如此,有利于全社会养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一”纪念,表达了对劳动、劳动者的尊重,既是改革动员,也是劳动动员。

四、作为协调关系的“五一”纪念

“五一”劳动节是世界性的纪念日,“五一”纪念是中国联通世界的窗口,是协调国际关系的纽带。

1.表达中国工人运动与世界工人运动的关联

每逢“五一”,世界多国都举行纪念活动,特别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更是如此。 1930年“五一”纪念时,柏林、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都有几万至数十万群众举行示威,莫斯科举行了有85万群众参加的盛大示威。中国的“五一”纪念,“正配合国际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与全世界的五一运动相呼应,成为世界革命浪潮中一支巨流”[26]。在共产国际存在期间,其逢“五一”纪念就发表宣言,阐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1939年7月20日出版的《解放》第77期,刊载了《共产国际“五一”宣言》与季米特洛夫纪念“五一”的重要论文《社会主义国家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虽发表时间有些延后,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五一”纪念的认同和支持。 1940年9月1日出版的《解放》第114期,再次刊载《共产国际“五一”宣言》。

抗日战争时期,反法西斯斗争使世界无产阶级的联系更为密切。1941年“五一”前夕,邓发在《中国工人阶级当前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对于英、美、德、意、日各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阶级兄弟,“各抗日根据地应在五一群众大会上通过函电,予他们以有力的援助;同时,可将中国工人阶级抗战的英勇事迹与日寇的野蛮行为,传播于国际工人阶级,以便获得更多的同情与援助”[27]。通过“五一”纪念,增进世界工人阶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团结。1948年的“五一口号”,倡导中国工人阶级和各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者压迫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民主运动和职工运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包含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利用“五一”纪念表达了对世界工人阶级的敬意与对世界和平的关切。1950年4月29日,刘少奇在“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表示:“我们要以最高的热情向世界各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首先是向苏联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致以兄弟的敬礼!”[13]93《人民日报》为纪念五一发表的社论《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中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世界持久和平而奋斗》《建设祖国保卫和平》等,同样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强调“为世界持久和平而奋斗,不仅符合于和平民主阵营的各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于资本主义各国人民的利益”[28]

2.利用“五一”纪念培育国际主义意识

中国工人阶级既要有爱国主义情怀,也要有国际主义意识。中国共产党注意利用“五一”纪念培养工人阶级的国际眼光、世界视野。1952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五一”节宣传要点和纪念办法通知》,就国际形势和任务的宣传要求说明:整个形势对于和平民主阵营有利;美国的备战政策已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危机;我们拥护世界和平,主张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发展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和通商贸易关系。[14]354-356195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在部署“五一”纪念时再次要求:“着重说明国际斗争和国内建设的关系,说明我国积极参加国际和平的斗争,既是为了履行我国对全人类应尽的光荣责任,同时是为了保证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29]因此,“五一”纪念成为对工人和广大群众进行国际形势教育、培养国际主义意识的平台。1964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纪念一九六四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五一”前后,“各地应注意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同各国人民友好的宣传教育”[14]344

3.借助“五一”纪念增进友好往来

“五一”纪念是国际往来的通道,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契机。1952年,世界工会联合会和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越南、印度、瑞典、丹麦、缅甸、锡兰、澳大利亚、英国、伊朗等国家的工会组织,接受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派遣代表团来中国参加“五一”纪念典礼。4月30日,刘少奇在欢迎酒会上致辞,强调“工人阶级的国内团结与国际团结,是团结一切劳动人民用以战胜共同敌人并解放自己的最基本的保障”,并祝愿“亚洲、澳洲、以及世界各国的工会工作者和工人兄弟们在争取生活改善、争取和平、民主与民族解放的事业中获得更大的胜利”。[30]1956年“五一”纪念,我国邀请来华访问的外宾(包括政府性外宾在内)共1458人,代表面广,涵盖79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少是身份重、声望高的中间、中间偏右甚至右翼分子。中央的意图是:通过“接待外宾的工作,继续巩固和发展对兄弟国家的友谊;继续鼓励和平中立情绪的发展,为争取扩大和平中立地区而努力;并且应该注意争取尽可能多的人作朋友,特别应该注意争取右派的客人”[14]1120。为此,中央提出了接待外宾工作的主要方针:一要实事求是,有意识地让外宾看和听我们实际存在的好的、坏的和不好不坏的东西,使外宾能够看到我们的历史过程和发展前景;二要打破公式主义,解开束缚,主动积极,不要墨守成规。特别应注意在整个接待工作中不得对外宾有任何“强制”,或使其有任何被“强加于人”之感。[14]1121外宾来华之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2年5月1日晩,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国来宾,在天安门城楼观看广场的群众联欢和节日焰火,共庆“五一”国际劳动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往往利用“五一”纪念会见驻华使节和在华人员。1969年5月1日晚,毛泽东和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在天安门城楼观看节日焰火。毛泽东同外国驻华使节谈话时说: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此后,中国陆续派出一批批使节,使驻外使馆的工作得到恢复。[31]2491970年5月1日晚,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看节日焰火。其间,毛泽东会见了4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参加中苏边界谈判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副团长甘科夫斯基。同印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米希拉谈话时,毛泽东说: “印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你们是伟大的人民,我们总是要友好的,不能老是这么吵下去嘛。”[31]296如此,“五一”纪念成为传递外交信息的渠道。

改革开放后的“五一”纪念,仍注意邀请外宾参加联欢活动。1980年4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五一”联欢晚会,正在北京访问的塞拉利昂总统史蒂文斯的夫人丽贝卡·史蒂文斯,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中曾根康弘,阿拉伯联盟代表团团长、伊拉克外交事务部长哈米德·阿勒万,日本厚生大臣野吕恭一,罗马尼亚机器制造工业部副部长格·布尔杜尔,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以及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国专家等,应邀出席联欢晚会。如此,增进了中国与友好国家的往来。

4.借助“五一”纪念表达中国立场

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事务,中国政府往往借助“五一”纪念表达立场和态度。195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全国政协庆祝“五一口号”提出:“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力争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各国人民致敬”,“向世界各国反对战争威胁、保卫和平民主的人民致敬”。[15]这一口号尽管由全国政协提出,但代表了中国政府的立场。1971年4月26日,经毛泽东指示同意发布的《一九七一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的立场。

应当说,“五一”纪念在强化国际主义意识、增进友好往来、表达中国立场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五、结论

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五一”纪念,对内具有实施社会动员、涵养劳动意识、激励主人翁精神的功能,对外具有协调国际关系、增进友好交往、表达国家立场的功能。“五一”纪念的多方面功能,取决于如下一些因素:其一,“五一”纪念是国际性纪念,与广大劳动者相关,其属性决定了它的社会影响力。其二,“五一”纪念通过会议纪念、文本纪念、行为纪念、艺术纪念等形式,熔多种载体于一炉,强化了纪念效果。其三,中国共产党在部署、组织“五一”纪念时,做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既有统一部署和安排,也注意发挥各地方、各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丰富了纪念内容和纪念形式。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B044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纪念活动与中共历史记忆的建构”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引用:2]
[2]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本文引用:2]
[3] 五一宣言[J].红旗,1930(93):1.
[本文引用:1]
[4] 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职工运动与五一工作的决定[J].解放,1939(70):6.
[本文引用:1]
[5] “五一”节宣传要点[N].新中华报,1939-04-28.
[本文引用:2]
[6]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77.
[本文引用:1]
[7]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本文引用:3]
[8] 白登组织五一运动的策略路线[J].红旗,1930(94):2.
[本文引用:1]
[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本文引用:2]
[10]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5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3.
[本文引用:1]
[11] 亮萍世界革命高潮前之五一[J].红旗,1930(93):2.
[本文引用:1]
[1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2.
[本文引用:1]
[13]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本文引用:3]
[14]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本文引用:5]
[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为庆祝一九五二年五一劳动节的号召[N].人民日报,1952-04-28(1).
[本文引用:2]
[16]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4.
[本文引用:1]
[17]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82.
[本文引用:1]
[18] 工人阶级要带头打好重点转移第一仗[N].人民日报,1979-05-01(1).
[本文引用:2]
[19] 发扬主人翁的实干精神[N].人民日报,1981-05-01(1).
[本文引用:2]
[20] 工人阶级要站在改革的前列[N].人民日报,1984-05-01(1).
[本文引用:1]
[21] 依靠主力军更上一层楼[N].人民日报,1993-05-01(1).
[本文引用:1]
[22] 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08-05-01(1).
[本文引用:1]
[23] 在首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全国总工会成立六十周年集会上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N].人民日报,1985-05-01(1).
[本文引用:1]
[24] 胡启立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N].人民日报,1986-05-01(1).
[本文引用:1]
[25] 劳动万岁[N].人民日报,1999-05-01(1).
[本文引用:1]
[26]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4.
[本文引用:1]
[27] 邓发中国工人阶级当前的任务[J].解放,1941(127):2.
[本文引用:1]
[28] 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世界持久和平而奋斗[N].人民日报,1952-05-01(1).
[本文引用:1]
[2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7.
[本文引用:1]
[30]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9.
[本文引用:1]
[31]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2]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中国共产党
“五一”纪念
社会功能


作者
陈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