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 2(1): 116-120
doi: 101349A-2016-1-015
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裴晓军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临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提高课程实效性的目标,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在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拓展到大学生的生活细节中,逐步实现课堂教学“四个转变”,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教学改革

【Abstract】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的崛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以服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主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着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一、辩证看待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知识掌握、信念塑造等方面,传统思政课教育模式确实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优越性,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传统思政课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第一,缺乏实践性。思政课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以实践为指导,重在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问题,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痼疾是没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形成了重知识、轻实践的特点。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不可能使学生在行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至少应被摆在与知识同等重要的层面,但传统思政课在这一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第二,缺乏思辨性。灌输式教学尽管能够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这并非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不采取引导方针亦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思政课的兴趣。单向的灌输容易使课堂气氛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也不能吸引学生。虽然学生努力学习,但其目的十分功利,考试一结束就将当初拼命记住的理论知识迅速遗忘,这已是普遍现象。强加的知识一旦不再满足功利目的,就会被学生遗弃。

第三,缺乏互动性。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知识的授受,更是一种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的全方位、深层次的相互交流。但传统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思路则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从而忽视其能动性。这种弱互动性主要体现在:重教师而轻学生,教师是课堂上的最高权威;重讲授而轻领悟,知道“何为正确”就足矣,不必了解“何以正确”;重纪律而轻讨论,整个教学依靠严格的纪律来保障,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师生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看不见的隔阂已然形成。

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的吸引力不断降低。对北京市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所得的1000份问卷结果显示:将近一半(48.0%)的学生逃过思政课,有68.6%的学生感觉“缺乏学习热情”。另外,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愈加广泛和便捷,他们并不像以前那样盲目相信书本,传统的教师对课堂信息的独占地位受到挑战。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言之凿凿,学生百无聊赖;或者是教师言之侃侃,学生颗粒无收。教师教学方式的偏差以及课程形式的不合理逐渐暴露出来。学生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最重要的因素竟是教师是否具有个人魅力(42.1%),这也从侧面说明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已难以维持高吸引力。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及新媒体的发展与思政课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两者结合的可行性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QQ、人人网、知乎等,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当下在校大学生获取思政类信息(课余阶段)的主要途径是新媒体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76.0%)。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手机客户端已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当代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客户端功能不断增强,各大科技公司以及运营商把大量资金技术投入手机市场,这客观上促进了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客户端功能体现出全、新、精的特点,内容几乎覆盖与生活有关的所有领域。手机客户端具有高度交互性,人与人之间可以便捷地进行联系,这是手机客户端最具特色的核心要素。除去手机本身的通话和信息功能,各类社交软件也大大促进了其发展,手机社交系统已然形成。

手机客户端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手机客户端极大改善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手机客户端,大学生可以跨地域、跨领域、跨时空实时准确地搜索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其次,手机客户端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体验。最后,手机客户端融手机便携性与网络便利性为一体,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诸多多媒体教学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将新兴信息网络科学与实际课堂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基于新媒体及手机客户端开展的思政课教学亦具备非常强的现实操作性。从需求上看,调查显示,有88.3%的学生赞同建立与手机客户端相结合的思政课新型教学平台。从技术条件上看,目前建设新型教学平台的技术已完全成熟,依托高校的网络技术人才,完全可以保证该平台的正常运行。因此,无论是从需求角度出发还是从技术角度出发,新媒体与思政课的结合都具有可行性。

2.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思政课之所以能够利用新媒体资源,特别是与手机客户端高度结合,是由其自身特点以及互联网特性两方面决定的。结合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此平台的建设能够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同时借助管理和技术手段弥补不足,最终达到“1+1> 2”的理想效果。

第一,网络舆论急需正确思想的引领。互联网作为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提出挑战,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契机。网络舆论的多元性、无序性以及非理性正在危害网络环境的健康,在网上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但这种自由往往被滥用,网络上常有相互攻击的情绪化观点,人们很难区别真假。当下网络堪比“春秋战国”,各种思潮在此碰撞,往往超越主流价值观与法律的底线。政府虽然能对网络进行技术上的管理,却难以发挥精神上的引领作用。随着这种无序状态日益加剧,回归理性、构建网络文明已经成为网络建设相当重要的话题,这就为思政课的介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思政课的教化功能将对引领网络思潮、构建网络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思政课的积极介入不可能完全根除网络的混乱性,因为它的受众局限于大学生,但正因为对象是大学生———网络上最为活跃的群体,所以其作用才极具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就越呈现出累积效应,最终为网络风气的扭转奠定基础。

第二,思政课急需新媒体技术提升互动效果。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高校课堂,但高校教育对网络与教学的双向关系仍然认识不足,信息网络技术并未得到充分应用。就目前来看,师生交流存在互动渠道单一、时间不足的问题,双方的分离态势导致师生间难以建立持久深厚的情谊,从而降低了双方交流的欲望。为了弥补这一隔阂,很多教师采取措施,如通过电子邮件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这些形式依然不够便利,普及性不强。事实上,实际教学之所以不能实现师生顺利沟通,一是因为双方交集小,二是因为时间有限,三是因为沟通成本较高。而手机终端恰好可以弥补这些缺点,凭借实时、低成本、便利优势,使师生完全能够即时交流,实现了思政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三,大学生群体渴望利用新媒体及手机客户端整合教学资源。现今,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可谓浩如烟海,但良莠不齐,很多难为学生所用,学生如果自己去甄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通过新媒体客户端,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共享值得推荐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很有吸引力。问卷调查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结论:期待获取更多网络学习资源的学生占83.0%。充分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开辟教育第二战场,是对教学形式的创新之举,势必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大学生群体渴望通过思政互动平台实现个人社会实践的个性化与长期性。增加社会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一直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措施。传统意义上的思政实践活动,受经费、组织力量等各方面的影响,开展活动次数有限,而且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整合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类社会实践资源,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在平台上自主选择分类的社会实践资源并能接受一定的指导。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近九成(86.2%)的学生明确赞成网络平台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渴望变大规模的统一组织为自主的分散指导。总之,更多的机会、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这些都是网络平台与思政课结合后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由上可见,传统思政课的弱点正是新媒体及手机客户端的优势所能弥补的,两者互补结合,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三、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综合改革措施

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基于“综合推进、重点突破、适时总结、不断提升”的思路,明确“树立一个目标、搭建两个平台、促成三方互动、实现四个转变”的目标,将实践检验贯穿于教学改革全过程,真正体现“在新媒体视野下边教学边研究,以研究促教学;边实施边总结,以教学验实效”的总体设想。

1.树立一个目标,着力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新时期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当把提高实效性作为中心环节,要以新媒体及手机客户端资源为突破口,充分借助新技术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改善师生缺乏互动的现状。同时,借助新技术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逐步摆脱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中因缺少实践环节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劣势,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辨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入脑入心。

2.搭建两个平台,有效利用新媒体及手机客户端教学资源与学生社团

积极寻找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应借助新媒体及手机客户端教学资源与学生社团的各自优势,拓展教学阵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主动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持续性与互动性;同时借助高校学生社团平台,实现学生社会实践的多样化、常态化与自主选择化,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实现。

以新媒体及手机客户端教学资源为主力,建设思政课互动平台。充分运用微信、人人网、高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通过组建班级群组的形式,课前及时发布互动主题,为学生提供思考内容,课上直接就思考内容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充分利用课上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水平,而非传统思政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另外,课后运用新技术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不仅能解决课堂教学中遗留的相关问题,还能逐步克服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的弊端。利用各大网络新媒体的日志、状态、私信等功能,能够实现全天候与学生即时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进课堂吸引力;通过关注学生发布的动态信息,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借助这一平台,创作、发布或转载各种正能量的文章或报道,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和互动,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落实在生活与细节中。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建设思政课实践平台。社会实践经费紧张和难以组织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因而缺少社会实践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环节面临的两个难题;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缺乏直接与动态指导也是不争的事实。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与校团委、学生处、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多方进行沟通,有效利用学生社团多样化、分散化、常态化的特点,充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优势,搭建与学生社团进行合作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积极引导实现平等参与,把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3.促成三方互动,积极助力思政课目标的实现

各高校应当定期召开教学经验研讨会与师生见面会,及时发现线上线下问题并总结经验,促使教师、学生、课堂三方长期的、积极有效的互动。教师自觉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树立“学生比天大”的思想,通过座谈、一对一帮扶、新媒体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沟通、邮件往来等方式,以朋友身份与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特点,熟识他们的优势,懂得他们的语言,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聊什么、希望明白什么,以此为依据,增进必要的交流,寻找师生间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努力消除隔阂。同时,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科学实现教材与教学间的有效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实现四个转变,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实现教学由“粗放型”向“细节型”转变。思政课教师应该从细节入手,注重教材、教学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转化问题。改变传统的扣分考勤方式,改为鼓励考勤模式,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为依据,对其平时成绩进行加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增加课上学生自主讲时事的环节,使课程与社会现实结合得更紧密。改变考试的传统答卷模式,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小小讲师评比、拍摄DV生活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查,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改变试卷题型,把材料分析作为考查重点,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实现教学由“结果型”向“过程型”转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侧重“是什么”,而忽视了“为什么”。我党领导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有目共睹,但由于教师不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思维方式,强加给他们一个结论,达不到以理服人的效果。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课应当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通过不断的讨论与辩论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一个结果,而是应该让学生在还原具体历史的条件下和现实环境中,通过客观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实现教学由“灌输型”向“疏导型”转变。针对传统以“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奏效的现状,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咨询、电子邮件、手机私信、人人网、微信、高校论坛等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及课后给予指导。采取“疏”“灌”结合、以“疏”为主的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配合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

实现教学由“重理论型”向“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型”转变。将社会实践环节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常态化管理中,并逐步提高社会实践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这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认同感的有效手段。以主题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博物馆、纪念馆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内容。另外,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企业、厂区等,实现社会实践的多样化、分散化、常态化。总之,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鼓励学生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已有高校通过思政课与学生社团及新媒体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相互结合,进而大幅度提升社团活动效果并受到学生广泛好评的成功实例。北京邮电大学“阳光志协”志愿服务社团通过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合作,一年内由起初近300人的规模逐步发展到2000人以上的规模。通过此举,思政课借助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不断满足学生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不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老套死板的弊端症结。通过新媒体合作平台的实时互动,思政课教学全线贯穿于整个学期,引起北邮学生的普遍关注,收到良好的互动和教育效果。

一言以蔽之,网络新媒体资源的不断涌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遇。国家与社会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寄予厚望,又不断为思政课教学创造条件。通过探索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改革,有效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通过增进与大学生社团的合作,扎实推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发挥新媒体的特色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助力思政课入脑入心。总之,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采取疏导的办法,改进教学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使之更贴近实践、更符合学生需求,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ETP0462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新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作者
裴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