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 3(1): 137-144
doi: 101349A-2017-1-0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探析*
刘洪森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归纳和总结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特色”的内涵既可以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维度来理解,又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领导等领域来把握,还可以体现为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全面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概念,需要正确处理好特色与共性、特色与创新、特色与模式、特色与标准等几对关系。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特色

【Abstract】 

自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来,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这段时间内,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成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话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广大人民甚至一部分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对“特色”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因此,有必要从党的历史文献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进行多维度解析,这对于高举旗帜、凝聚力量、澄清错误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话语的提出及认识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随着这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深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但从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鼓吹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宁要社会主义的低产,不要资本主义的高产;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完全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其荒谬是显而易见的。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63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主张“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164讲“中国式”,其主旨大多是为了摆脱苏联模式及“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开辟中国新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邓小平集中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尽管中国特色与中国式意义相近,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蕴含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和新含义。它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使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有了科学的称谓。

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若昂·菲格雷多时说:“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7这里所强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之前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相同的意思。随后,它们成为邓小平强调“特色”的两种普遍表达方式。如1985年5月,邓小平会见葡萄牙总统拉马略·埃亚内斯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比较好地比较快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改善人民生活。”[3] 1987年3月,邓小平对来访的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说:“各国情况不同,政策也应该有区别。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1]213中共十三大完全遵循了邓小平的提法,既多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又有三次单独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亦对其内涵作了初步探索。一是作为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3“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2]65二是作为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2]218“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许两种制度存在。”[2]217三是作为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九七八年以来,我们又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的事业。”[1]269

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形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对“中国特色”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一,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之前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比,有两处不同。一是去掉了“有”,证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初具模式。二是去掉了“的”,使得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专有名词,加重和凸显了“中国特色”的意蕴。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表明党在基本厘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的阐述。“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怎样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5]

第三,从“三大特色”到“四大特色”。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6]众所周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这里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式上的含义。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7]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8]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9]9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一个崭新命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些论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认识。

由上观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概念到体系、从内容单一到内涵丰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科学内涵

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特性、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的结构、组织类型,是内容的表现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1.广义内容意义上“特色”内涵

广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内涵主要是指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规定,并创造性地提出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范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样就从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上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的紧密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2.狭义内容意义上“特色”内涵

狭义内容意义上的“特色”内涵可以从各个领域来理解,从大的方面看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领导等。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六,党的建设和领导。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10]具体地说,主要包括: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当然,还可以从祖国统一、对外关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如“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

3.形式意义上的“特色”内涵

形式意义上的“特色”内涵主要表现为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四个方面。

第一,理论特色。首先,理论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起点,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初步形成到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24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19年;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算起,到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13年;从党的十六大算起,到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10年。理论创新步伐的加快,说到底根源于日新月异的实践发展需要。其次,创新成果内容更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再次,创新成果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渊源、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基点和理论目标等方面一脉相承。故此,它们才能够被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同时,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贯通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

第二,实践特色。一方面,总结实践经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源于我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国发展落后、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实践中提出的基本问题,即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更加坚定了我们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三,民族特色。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点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现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基础。另一方面,形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话语体系。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1]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和谐”“小康”“中国梦”“命运共同体”等话语。这些话语是中国老百姓喜欢听、听得懂的话,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第四,时代特色。首先,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审时度势,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置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的条件下加以考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回应时代发展要求。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该时代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最后,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世界的和平、进步与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一个既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又需要从微观上理解的范畴。但归根结底,“特色”最本质的取向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研究“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概念,需要正确处理好特色与共性、特色与创新、特色与模式、特色与标准等几对关系。

第一,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首先强调的是“不同”,而“不同”来自于比较。中国“特色”不仅是针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特色”,也是针对经典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社会主义(如民主社会主义)的“特色”,更是针对毛泽东所探索的社会主义的“特色”。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与此同时,中国“特色”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形态,具有社会主义的“共性”。一方面,中国“特色”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基本原则,它不是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另辟蹊径,而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9]22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开创事业的继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吸收和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遵循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因此必定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时,一定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联系起来,二者不能偏颇。

第二,“中国特色”不是“大杂烩”,更不是落后的说辞,而是事物最优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向。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对“特色”的误解和误读。有的人把“中国特色”说成既有资本主义又有社会主义的“杂炒”“杂拌”“杂烩”;有的人把“中国特色”当成落后的说辞,把一些封建的、腐败的、不法治和不民主的事情说成是“中国特色”,比如谈到国企搞不好便来一句“中国特色”,看到西部落后便感叹“中国特色”,甚至把腐败、走私现象等也说成是“中国特色”。澄清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特色”和“特点”这两个词进行区分。据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纂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的解释:特色、特点都可以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方面。特色使用的范围窄,着重指人或事物的优点和长处。特点使用的范围广,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可以指好人好事,也可以指坏人坏事。[12]因此,我们所讲的“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最优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实践写出的“新篇章”。

第三,中国“特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模式”给人完成和不再发展的凝固之感,有加强、推广、扩张之嫌;而“特色”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中国“特色”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发展。比如,我们对战略布局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从“二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最后到“五位一体”的认识过程。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而非静止的眼光来理解中国“特色”。

第四,中国“特色”的生命力在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把话语阐述与发展优势统一起来,使人民有充分的“获得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4]。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想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2]314因此,越少从外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硬灌输给人民,而越多让人民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越会深入人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5]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

本文系2013年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系列讲话增补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结构与大众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13KDC050)的阶段性成果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协调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本文引用:4]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引用: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43.
[本文引用:1]
[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2.
[本文引用:1]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5.
[本文引用:1]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本文引用:1]
[7] 胡锦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J].理论参考,2012(10):4.
[本文引用:1]
[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本文引用:1]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本文引用:2]
[10] 习近平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N].人民日报,2014-05-10(1).
[本文引用:1]
[1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本文引用:1]
[12]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39.
[本文引用:1]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本文引用:1]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本文引用:1]
[1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色


作者
刘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