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8, 04(04): 95-100 doi: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教学与科研”结构性视角

方彦明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of Innovation Team for the Marxist Theory's Discipline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 of “Teach and Research”

Fang Yanming

编委: 肖贵清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作者简介] 方彦明,法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摘要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主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结构性内在规律,组成教学与学术研究团队,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科研供给质量增强,教学需求质量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教学与科研”结构性视角,审视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探寻教学新思路,不断提升新的生长点,这是“学术强院、质量立院”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 教学 ; 科研 ; 创新团队

PDF (114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方彦明.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18, 04(04): 95-100 doi:

Fang Yanming.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of Innovation Team for the Marxist Theory's Discipline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 of “Teach and Research”.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18, 04(04): 95-100 doi: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目的是培育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已居于国家发展战略地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已走到了高校教育的中心位置,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路径探索与学术创新研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困惑,如何使二者更好融合,是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与科研”结构性改革必然性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理应根据教学途径改革新需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创新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力、感染力、吸引力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就是要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其结构关系相匹配、相统一,以此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改革步伐。

1.新时代探寻教学新途径的新需求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创新发展思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指南,高校课堂更是青年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渠道。当前,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元新媒体教学,都致力于更好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讲好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传播科学真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导航与领航的作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时代化、系统化、整合化的严峻挑战。要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继往开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和学术水平增强的双赢局面。

2.新时代学科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新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是顺应学科建设新发展新需求的,其目标就是要构建一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由相互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学与科研人员组成的学术团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3]312当前,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据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就是要适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变化的要求,以“教学与科研”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找问题、补短板,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需求关系的动态平衡,以此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目前,全国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的重要性,不仅从政策方面给予团队建设更多的倾斜,在其他各个方面,凡是有利于学科团队形成与发展的,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新需要

高校是研究、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创新团队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教学和学术相通相长、相互促进。学术研究作为教学质量的坚强后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接续发展的固本基石。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应遵循“教学与科研”结构性内在规律,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寻学术创新的新路向,推动教学质量和效益变革。“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4]习近平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5]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就是优化高校教学与科研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发展潜力的新时代人才队伍。

二、构建学术创新团队是提升学科凝聚力的关键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把构建学术创新团队作为“教学与科研”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提升学科方向凝聚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1.凝聚力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性上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具有内在逻辑的学科体系,理应形成一支相对稳定、具有学术潜力的教学、科研创新型团队。“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目的是要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6]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同其下面设置的二级学科之间都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上讲,它有一个形成、实践、运用、创新、发展的过程;从内容逻辑上讲,它揭示了学科设置的内在联系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从实践逻辑上看,它呈现出时代变革与具体实践的螺旋式、立体化上升的发展规律,是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反映出严密的逻辑力量。离开时代要求,离开实际问题的解决,空洞地谈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3]312因此,基于“教学与科研”结构性改革视角,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创新团队,就是要不断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厚度、深度和广度,强化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学服务于学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培育出大批政治过硬、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

2.凝聚力体现在学术与教学的内在联系上

从构建学科创新团队出发,不断促进“教、研、学”相融合。“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7]据此,在学科建设中,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科研与教学的结构性调整。矫正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和不科学的状况,扩大科研有效供给和支持,满足教学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需求,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术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课堂的“全要素效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教与学、研与教的动态平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具有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相辅相成的能力,即“边教边研、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本领,否则科研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论是学科点专门讲授硕士生、博士生的专业课教师,还是专门讲授本科生的公共课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就必须结合教学搞科研,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以科研支撑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8]240因此,促进科研与教学的同向同行、协同创新的良性运行,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初心和目标。

3.凝聚力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

新时代、新坐标、新飞跃,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新时代发展战略视角分析,目前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轨迹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代青年学生的整个人生历程,与中国由“富”走向“强”的进程是同步的,他们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持有者、获得者、享受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符号。因此,引领和激励青年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新时代的贡献者而不是围观者,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建设者,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对教育对象的要求,归根结底,集中表现为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要求。”[9]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论的教育,若能落实到学生终身受益的价值目标上,必然会使他们乐于接受,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巨大价值,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具创新性的科学理论。

总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教、研、学”的互动性、互通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从教学实效性出发,探索新思路、创造新途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只有吃透理论,才能掌握和提炼学科之间的内在规律,才能使抽象、逻辑性强的理论变为幽默风趣、生动易懂的话语,才能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逻辑脉络,才能简明扼要地解答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最终才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心智,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从而使青年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形成正面、理性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及解决问题的本领,进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人。因此,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持续强化科研质量供给,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三、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的现实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具有专业性强、逻辑性强、政治性强等基本特征,因此,要想满足多元化的教学需求,不仅要从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下功夫,更要从学术创新视角入手,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总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本中、从教材中走出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入眼入脑入心,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科学理论转化为信仰和行动向导,要想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把学术研究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点,构建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成了当务之急。

1.重视基础理论的运用性创新研究

重视学术创新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学术基础是否夯实和雄厚,是人们对学术创新团队的总体性认识和评价的标准,也是人们判断其价值大小的标准,更是衡量学科队伍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尺度。第一,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逻辑出发,提高专业学术素养。“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都要求其相关研究人员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经典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习和研究、安身立命的根本。”[8]242第二,重视基础理论运用性研究,这是优化教学的关键,也是学术创新的前提,以此不断促进“教、研、学”相结合。第三,开拓学术研究视野。在学术研究中,不仅要注重学科交叉性研究,更要注重国际视野、世界眼界,以三大历史规律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本遵循;在学术创新中,突出问题意识,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包括世界发展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更要关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此来强化学术研究的服务意识。总之,“社会主义是普世的,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现代化是世界的,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走向。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无论是走向社会主义,还是实现现代化,其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建设方式或发展途径”[3]122。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要在探寻教学新路径上相互沟通,更要在学术研究上深化交流,进一步增强科研与教学的开放性,唯有如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才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创新团队

组建学术创新团队,目的是在科研上形成强大合力,使团队锐意进取、集体攻关、勇于创新。唯有如此,学术研究才能更加精细化、系统化、品质化,促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使更多、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迸涌而出,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整体教学水平,不断增强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和责任感。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中青年骨干还不成熟,学术领军人才较少,学科带头人培养任重道远。鉴于此,必须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团队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奖惩机制,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队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目前,“许多高校重视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形成‘老、中、青’三代的‘传、帮、带’的良好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人才的发展”[8]229

建立一支致力于学术创新研究的教师团队,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造诣,更符合教学途径多元化、时代化的迫切需求。“实践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人类追求自由和完善的伦理维度。人类追求和终极‘善’的解放活动应当构成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原价值。”[11]也是就说,教学需求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引导之下开展的,是知行合一的真意,是一个使教学效果达到至臻至善的实践过程。习近平指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7]这是我们党就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深化的结果。

3.增强教学与科研的契合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旨在促进教学与科研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以增强教学与科研的契合度。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目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学生头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社会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教学与科研的契合度,必须有的放矢。“矢”就是箭,是指学术研究要夯实锋锐;“的”就是靶,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合乎逻辑的学科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学没有深入的学术研究做支撑,就会缺乏说服力;如果学术研究脱离了教学需求,就是空中楼阁,没有生命力。所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必须坚持“科研为根基、教学为枝叶”的发展思路,促进科研与教学整齐划一、齐头并进,“实现‘学’与‘思’、‘学’与‘问’、‘学’与‘习’的有机结合”[12]。“各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同时,纷纷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整合力量、凝练方向、强化内涵、充实师资,以本校的学科方向为切入点,构建学术科研团队,形成了团队集体攻关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学科内涵的充实与更新,提升了本学科的核心竞争力。”[8]70这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支持计划’,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专项工作”[13],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教学与学术发展的重要平台,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组建既符合学科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学术创新团队,不断增强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GH15035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N].人民日报,2013-08-21(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本文引用: 1]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本文引用: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19(2).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18-02-01(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人民日报,2018-09-11(1).

[本文引用: 2]

艾四林吴潜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本文引用: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2.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本文引用: 1]

肖建

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的突破、困境与反思

[J].江苏高教,2013(5):92-93.

[本文引用: 1]

柳礼泉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66-69.

[本文引用: 1]

陈宝生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中国教育报,2018-02-07(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