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05(03): 72-78 doi: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顾与思考1

李玉峰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Li Yufeng

编委: 林毅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作者简介] 李玉峰,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摘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灵魂工程。自从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依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回顾 ; 思考

PDF (113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玉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顾与思考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19, 05(03): 72-78 doi:

Li Yufeng.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19, 05(03): 72-78 doi: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经典作家们曾经提出了"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17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等诸多论断。习近平也在论及核心价值观时说道:"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3]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现阶段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4]。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应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冲突和挑战、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选择。

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昭示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富裕、和谐等价值目标吸引、激励着人们为之不懈奋斗。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关于社会主义的解读主要侧重于理论、运动和制度三个层面,即社会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5]202;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这些层面的解读无一不始终坚持并体现着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也雄辩地证明了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处理社会主义价值与其实现基础关系上的高度自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上述解读中也存在着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仅仅视为抽象原则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公式化、凝固化。"只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和形式,但没有注意到它的功能和价值,就形式讲形式,把形式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不是根据功能、价值、目标、任务的要求来设计和规定具体形式,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6]3-4,以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了一定的挫折。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同样既有着重视社会主义内含的价值、正确处理价值与现实关系的经验,也在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和把握上存在着一些偏失。改革开放后,随着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对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探索也随之加强。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7]23,以及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等论述。这些论述突破了仅仅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凸显了共同富裕、民主法制、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目标,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开辟了社会主义价值不断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新道路。

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问题也在不断深入的探索中日益明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活的有机体。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决定于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或文化建设,凝聚起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由于所处时代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这种对意识形态或文化建设的重视,只是侧重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要渗透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的具体论述之中,虽然涉及许多具体的价值要求,例如关于生产力、生产率、共同富裕、公有制、有计划、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消灭贫穷、福利、社会发展的利益、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新型国家、先锋队、党的领导、文化革命、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新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训练的论述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却很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门的阐述、提炼和概括,更少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和建设发展","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长期处于模糊之中,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信念和信仰,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有的人甚至从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上去质疑、肢解和否定社会主义"。[8]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发展新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逐步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摆在了突出地位。

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引起了社会生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根本性变革。具体到思想文化领域而言,伴随对外交流的频繁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思想文化纷纷登场,中国社会价值观逐渐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生态环境等矛盾集中显现,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西方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日益凸显。对于这类现象和问题,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经提出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9]等论断,强调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此后,基于改革开放实践的新发展,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命题先后提出。这些命题不仅始终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11]等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下,党的十八大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提出了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它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

党的十八大后,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阐述,以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等文件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逐步展开。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时间节点,其基本历程又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阶段。在严格意义上讲,"三个倡导"的提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然而,如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为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则可以追溯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早在2005年,就有观点提出,"抓住'价值’二字做文章,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问题,争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能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向前进的一个着力点,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切入点"[6]3,并且认为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国家的文献中虽然还没有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命题,但发展、富裕、民主、公平等范畴似乎都可以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12]。当然,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等同于本文所要讨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从其与"三个倡导"的关系来看,依然可以将其看作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芽时期。

党的十八大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全面展开。考察其不断推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以及一系列实践探索活动的广泛展开。梳理五年间的理论研究成果,关于"三个倡导"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历程、表述与逻辑、凝练的基本依据和方法论、生成规律、构建维度、各层面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各层面价值观的内涵等为主题,扩展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与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中国梦、文化软实力、人民主体性、价值自信等为主题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日益深入、全面。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主题,也大致经历了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基本环节、网络途径、逻辑起点、基本原则等问题,扩展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文化载体,以及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融入法治建设、融入日常生活等问题的过程2,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日益清晰。

在不断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实践探索也在与理论研究的互动中不断推进。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系统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颁布实施,以及开展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育活动,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榜样模范、先进典型的树立,传统节日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抗战胜利阅兵对爱国主义的弘扬,家风礼仪建设的推进等活动和举措,正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改革开放40年等重大主题宣传的开展,对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回应,在网络舆论场唱响主旋律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巩固壮大了主流舆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良好氛围;《意见》《方案》《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有力保障;等等。

党的十九大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系统回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方略之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而且提出了"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13]等新要求、新部署。

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既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对"三个倡导"的研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新要求等成为新的研究视角。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是什么,新时代、"微时代"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尤其是融入法治建设,怎样培养时代新人等4,这些主题的研究拓展和丰富了对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等文件的印发,加强了党的政治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推进,也从路径方式、制度保障、组织领导等层面推动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深化发展。

三、对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制度保障等方式和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明显成效。相关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在关于"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的回答中,"有点认同""不认同""说不清楚"三项之和所占比例为样本总数的76.3%[14]240;2018年,在对"近几年来,'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南"题项的回答中,占样本总数72.8%的被调查者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14]9。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弘扬、积极践行,除了与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价值观建设取得的成就、经验密不可分之外,其原因大致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为最高标准。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都离不开实践,任何一种理论也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理论都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只有那些为人民群众所信服、所掌握的理论才能彰显其力量和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作出过这样的论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9-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认同,并不断转化为他们自觉行动的关键,也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并不断为发展的实践所证实。沿着历史的脉络来看,"三个倡导"中每个价值目标无一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逐步提炼的产物,无一不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7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进的每一步也都在用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着人民群众价值追求的不断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论断,可以说是对此作出的有力证明。

其次,在于良好的顶层设计和有力的组织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领域、方面、环节间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决定了做好顶层设计和加强组织领导的必要性。考虑到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期等因素,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的要求更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印发的《意见》《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回应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要求,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组织领导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实效的关键。根据《意见》《方案》等文件关于组织领导的具体要求,立足于长期积累的组织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来。例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把手工程",并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选拔培养机制、融入行业规范和职业规则;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岗位学雷锋、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等活动;在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组织文明单位创建、评选道德模范等活动;等等。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及其各项活动的有组织开展,保证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转化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再次,在于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任何道理要深入人心,都不能光靠说教,要有一个好的载体,通过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效载体。"[15]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评选模范、典型宣传、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种载体、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实践新要求,创造了利用微信公众号、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宣传法治建设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让人们感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传统文化的创新反映着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前进征途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考;法律法规的创新也回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等领域建设的要求,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进而转化为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等同起来,以及把培育和践行活动看成"一阵风""一时性"活动的倾向[16];24个字需要进一步概括、提炼,"24个字涵盖内容虽是高度精练的价值概念,但相互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不易被人们记诵,不易于国内外传播,从而影响了国内外传播和民众的认同、践行,制约了培育的效果"[17];"盲目追求形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所谓的硬性任务"[18],理论脱离实际,说教意味浓厚,缺乏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等等。

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既为进一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例如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树立新思维、新观念,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等;与此同时,也明确了进一步推进实践发展所要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要在注重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注重从个体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在注重从当前出发、从静态角度进行研究的同时,注重从中国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出发进行研究,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揭示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接受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逻*辑*与-】quot;中国共产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逻*辑*与-】quot;(项目批准号:14JD710029)的阶段性成果。
以此为研究主题的成果有:秦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J]. 思想教育研究,2015(2);李辉,吕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文化载体[J]. 思想教育研究,2015(6);汪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探讨[J]. 学理论,2016(5);秦文. 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启示[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8);段海超,赵爱霞.文化自信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等等。
以此为研究主题的成果有:孔奕淳. 论新时代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J]. 北京教育(德育),2019(8);韩东云.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新时代内涵[J].河南社会科学,2019(4),等等。
以此为研究主题的成果有:何妍,刘芳霞.【-逻*辑*与-】quot;微时代【-逻*辑*与-】quot;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7);王菲菲. 浅议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的有效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吴欢.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四重意蕴[J]. 社科纵横,2019(6),等等。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引用: 1]

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3.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

[J]. 科学社会主义,2005(2).

[本文引用: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本文引用: 2]

戴木才.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J]. 红旗文稿,2011(22):13.

[本文引用: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4.

[本文引用: 1]

陈静周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

[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87.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本文引用: 1]

江畅孙伟平戴茂堂.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8)[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96.

[本文引用: 1]

任富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纠正的几种错误倾向

[J]. 红旗文稿,2017(17):26-27.

[本文引用: 1]

陈延斌朱莉涛.

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J]. 伦理学研究,2019(3):1.

[本文引用: 1]

宋金玲张迪.

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研究

[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54.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