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1): 20-22 doi:

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器

柳斌杰

To Further Push the Propeller of the Adaptation of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Liu Binjie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柳斌杰,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

PDF (105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柳斌杰.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器.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0, 6(1): 20-22 doi:

Liu Binjie. To Further Push the Propeller of the Adaptation of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0, 6(1): 20-22 doi:

由清华大学、辽宁出版集团,跨省、跨界合作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首批20卷已经告罄,我非常高兴。我认为它是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以后又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具有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到底摆在什么地方,中国要领头举起旗帜,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马克思主义出版研究的重要工程顺利进行,而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出版工程,我希望能做得更好。辽宁出版集团是中国出版改革的先行者,是第一个上市的出版集团,引领着我们出版业的改革。最近几年二次创业,重新振兴,选择了一批主题出版的重大项目,提升了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文化影响力,工作和精神状态也非常好。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中了一大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方面有优势。因此出版这套丛书属于强强联合。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第一,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器。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成立后我们党有组织地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过去大家不了解这个过程,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我们知道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翻译、出版、学习来传播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的是方法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我们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在传播学习马克思主义方面是怎么走过来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是没有政权的,我们甚至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很多老前辈回忆过,当时书皮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字样,都是夹杂在小说或其他的东西里面。我们基本上都是通过伪装来收藏,是“革命的伪装”。今天我们有了政权,有了党的领导,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有利,所以出版社在这方面,要继续和学界、研究机构合作,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梁言顺同志、翁铁慧同志也讲了高校在理论界如何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要研究、学习就要有原点,要有文献的支持,要有版本的考据,从出版专业来讲必须要有这些东西。如果没有可靠的文献,没有文献的考据,没有版本的引证,那就是不可靠的。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恰恰是经历了不可靠的阶段,像陈先达先生已经介绍的,大多数文献都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后来很多又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主要是以俄文为底本进行翻译出版。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开始用原文核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已经发现了9万多处错误,有技术性问题,有理论问题,有语言转化过程中造成的误解。对照原文修订这些错误,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

版本考证为我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对此深有体会。比如,用青年马克思否定老年马克思,用老年马克思否定青年马克思,在我们党内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矛盾;同时如何看待1848年之前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忽视。我认为在今天的和平建设年代,更要注重马克思是如何确定他的世界观、如何确定他的认识论、如何看待未来和平建设、人类解放的,我们要研究这些问题。

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阶级斗争,中国的革命模式和俄罗斯是一样的,曾经是封建专制的社会,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要通过战争来解放人民、夺取政权,所以列宁写了《国家与革命》,指明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国家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胜利以后如何建立国家、建立政权。所以我们经常讲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更要重视列宁主义,没有列宁主义,中国的革命还实现不了。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就在《莱茵报》写了37篇批判旧世界的文章,显露出他对世界的认识;紧接着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从道德、观念至上,从唯心主义体系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写的《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写的《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同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系统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他是如何从旧的世界观中转变过来的,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认识德国所谓的“社会主义”这些问题,这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我们能系统地、更好地学习并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就是解放人类,让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

我一直在想,马克思主义和未来人类、中国文化一脉相通。什么是这个“脉”,有的人找这个东西,不只是拿来解决政策问题,还要解决学术、理论、思想上的根本问题。我想能够贯通整个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伟大贡献。当然对于政党来说,关于阶级斗争和建立政权、国家,这些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马克思讲得很清楚,而真正的思想贯穿是解放全人类。我们中国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深度上去看确实是一脉相承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我也常给学生们讲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人文关怀。西方文化构建是从神开始,而中国是从人开始的。黄帝问道的开卷,人与生命、人与健康、人与生活,这就是中国文化。为什么宗教在中国扎不下根、深不下去,就是因为中国是从“人”开始的,而宗教是从“神”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找到一个脉,从理论上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这就需要通过文献考据、研究来引导学生研究理论,引导社会学者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三,把中国建成全球马克思主义出版研究中心。这一点我很早就提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英国、法国再到德国,德国革命失败以后就没地方了,然后到了俄国。苏联成立以后,苏联成了马克思主义出版中心,但苏联解体了。这些东西我们现在搞回来很多,共产国际文献档案馆,基本上都在中国,最宝贵的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彩色录像,也给了我们。国家重要档案回归,把原来共产国际、苏联马克思研究文献的主要档案都拿过来,我们有条件,也有这个能力;我们党和国家也有决心,使我国成为全球马克思主义的出版研究的中心。像辽宁出版集团这样,为马克思主义在全球传播多作贡献,我们有资格成为全球马克思主义出版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党的一大就做了两项决定:一是发展组织;二是出版马克思主义,办一个出版社,办一份报纸,办一份刊物。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中央就决定成立编译局等机构,10月1日就开始收集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这几年也在强调这一点。有这样好的条件,我们出版社又很有实力,大家花点儿力气,舍得投点儿人力,舍得投点儿资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甚至对全球未来前途命运都有很大的影响,希望出版界在这方面要努力,动员更多的力量投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版作出大的贡献。祝愿《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工程尽早完成,为建党1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