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1): 100-106 doi: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一周年系列笔谈

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思路1

杨小斌

Basic Ideas of Wel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t Senior Middle Schools in the New Era

Yang Xiaobin

编委: 王然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作者简介] 杨小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十一学校一级教师 。

摘要

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面临着选课走班、活动教学和考试评估等多方面变革带来的挑战。讲好新时代的高中思政课,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必须将高中思政课放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中,以课程、教学和教师为切入口,始终以立德树人锚定高中思政课的定位与方向,以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推动课程在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上变革,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来促进教师成长。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 高中思想政治课 ; 立德树人

PDF (122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杨小斌. 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思路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0, 6(1): 100-106 doi:

Yang Xiaobin. Basic Ideas of Wel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t Senior Middle Schools in the New Era.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0, 6(1): 100-106 doi: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在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高中思政课,不但要敢于大胆改革创新,而且需要把“如何讲好”这个问题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个大框架中来进行思考。

一、新时代高中思政课的使命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并就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政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时代思政课更加光荣的使命。可以说,讲好高中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高中思政课与一线老师们必须肩负起来的崇高使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给高中思政课与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

1.高中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新精神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走向深入,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强调推进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2]

思政课从启蒙道德情感入手,给小学生播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的种子;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强化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则通过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4

高中思政课对于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培育,是在初中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大学思政课的必要准备,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高中思政课不但要让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精神、独立的思考、公共的参与,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形成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科学认识,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自觉和高度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认同,是青少年直面时代变革、勇于迎接时代挑战的精神支柱,是青少年攻克时代难题、创造理想世界的精神动力。

2.高中思政课是塑造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举措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将高中思政课的主要目标聚焦于学生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的培育,尤其是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培育,也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正是以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规律为基础的,而高中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在皮亚杰看来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4]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出了继承与发展,可是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仍然可见一斑。

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扩展,青少年处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开始时期。青少年逐渐摆脱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衡量社会规则,开始相信并主动去发现现有的社会体系的优点,甚至开始逐渐形成自己对于道德、法律、规则和社会的判断与认知。[5]437-439高中阶段正是处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从埃里克森的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来看,青少年阶段正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往往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之前进行一段痛苦的尝试,同一性成熟或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往往表现为能够把已经明确形成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5]430-433大学在职业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机会,因此大学生比中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但中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起始阶段。

无论是基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道德发展,还是聚焦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高中阶段都有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高中思政课如何在青少年发展的这个关键时期扮演好它的角色、发挥好它的作用,与提高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二、新时代高中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高中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整体框架中的重要一环,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认知、道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对于高中思政课而言,不但有新的机遇,更使其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理清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所面临的全新挑战,就能明确高中思政课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对于怎样讲好高中思政课、发挥好高中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找准高中思政课的时代定位,是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工作。

1.新高考选考制给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开启高考改革试点工作,2017年成为高考改革元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推出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规划表。

高考综合改革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学科中,选择3个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其他3个未选考科目只需要参加合格性考试达到合格即可。因此,选考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生需要参加等级性考试,争取在高考中考出更高的等级分;非选考的学生只需要参加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便符合毕业要求。

合格性考试只区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不合格的压力,对于绝大部分优秀学生而言,只需考前1~2天时间通背核心知识点,并进行适度的练习,便能顺利获得合格,根本不需要在课程学习上投入过多精力。如果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选考意向,其课堂参与、课程表现便呈现出了巨大两极分化,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使得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自愿选修的情况下,高中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早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选考意愿,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分为选考和非选考思想政治学科两类。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的思政课堂里将包含一部分未接受过系统思政课教育的学生和一部分接受过系统的思政课教育的学生。这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出的一个全新挑战。

2.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挑战

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3]2的基本理念,鼓励思政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基于课程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3]41

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倡导一线教师能够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改进课程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智能选择,引导学生在围绕议题的讨论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除了对不同模块课程内容提出内容要求以外,还在“教学提示”部分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议题建议和多样的活动参考,以供一线教师在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借鉴使用。但是,围绕议题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但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支撑,而且需要教师对议题有深刻的把握、学生对议题有深厚的兴趣,这背后既需要教师的学科素养作为支撑,又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基础。

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议题式教学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存在差异,再加之学生能力水平层次差异的客观存在,都给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展开提出了挑战。同时,高中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何差异?不同的大学基于其学生特点、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既区别于高中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又在适应多样的学生学业基础的前提下对高中内容进一步深化?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而言,这些挑战都是现实的,也都是需要系统性研究和思考的内容。

3.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评估的挑战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但要通过课程、课堂来进行落实,而且要通过考试来进行有效评估,甚至要通过积极发挥高考对于基础教育的“反拨作用”[6]5,来倒逼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任务十分明确:作为教育公平之保障,发展素质之必需,新时代的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平科学评价人才为主要使命,积极引导和促进教与学,与之共同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才目标,并助力学生学业减负增效及教育教学提质达标。”[6]4以此定位和任务为导向构建起来的高考评价体系,将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考查目的,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形成立足新时代、适应新高考、引领新高考改革的“一体四层四翼”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6]4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是从“一体四层四翼”对中国高考评价进行了系统阐述。

但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围绕议题展开的合作探究,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充分展示思维独特性的过程,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衡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7]那么,高考评价中如何衡量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如何在主体性差异与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与此同时,对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议题式教学的评估,本身就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个部分,如果在日常课程教学评估过程中还是聚焦于知识记忆和知识训练,那么学生在考试中也无法展现出足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估与中考所考察的学生素养之间如何体现出层次递进和逻辑的上升?又如何通过评估来促进学生在高中阶段为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相应的方法?这些都要纳入评估的“反拨作用”的丰富内涵之中以作考量。

三、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政课的思路探讨

无论是深化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还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激发的新问题,抑或是教、学、考一致性提出的新要求,都对处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的高中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讲好新时代的高中思政课,必须对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或作考虑、或作回应。新时代,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讲好处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大学综合性、专业性课程之间的高中思政课,要从课程、教学和教师三个维度切入。

1.以立德树人锚定高中思政课课程方向

从课程角度来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重要课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应新时代新征程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无论是大学、高中、初中还是小学,思政课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必须在基于学生认知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之上,在不同的程度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思考思政课需要传授给学生哪些必备知识、培养学生哪些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养什么德立什么志,可以说,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锚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定位与方向。

高中思政课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必修模块,还包括“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以及“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选修模块。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经济模块时要讲出经济学的味道,在讲授政治模块时要体现政治素养,在讲授哲学模块时要体现哲学思维,在讲授文化模块时要彰显文化底蕴,但是,无论讲授哪个模块的内容与知识,都必须要有同一种味道,那就是思政课的味道。不同模块的设计,都是思政课的模块,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展开的,都致力于培养能够应对时代挑战、引领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因此,在讲好思政课具体内容时,高中思政课还必须从思政课的统一视角、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统一视角、从课程定位的高度出发,对思政课的准备、设计、实施、评估等环节做一个再审视。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出发,进行规划、设计与实施,才能够达到既讲好高中思政课、又深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

2.以活动型学科课程推动高中课堂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都是在回应如何讲好思政课的问题,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统一要求,为大中小学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切实的指导。

思政课教学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高中阶段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四个自信”,培育政治认同,但是,高中阶段的思政课与大学思政课不是全然割裂的,在内容与方法上,高中思政课承担着为大学思政课做准备的功能。大学阶段思政课的综合性、专业性特点,客观上要求高中思政课要进一步增强其思想性和理论性;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作一定的铺垫。

思政课教学要增强亲和力、针对性。高中思政课不但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而且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高中阶段的学生正经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确立的过程,处于自我同一性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各种观点和思潮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思想不去主动占领学生的大脑,错误的思想便有机可乘;正确的思想如果不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育的实效便会大打折扣。

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启发性。无论是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的培育,还是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的形成,都要求高中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破课堂的边界,打破校园的藩篱,在生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致力于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从而赋予学科知识以鲜活的生命力,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启发性。学生在发现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对所处社会生活的真切关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收获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科学习的获得感。

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核心议题、依托教材核心而进行的活动设计,在实践性、启发性、亲和力、针对性和思想性、理论性上能够产生较好的兼容性,能够有效助力高中思政课教学育人实效的提升。

3.以大中小学一体化研究推动教师成长

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教学的推进与改革,课堂的组织与创新,都必须依靠一线思政课教师来完成,新时代对于思政课的新要求,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最终也将落到每一位坚守在思政课一线的教师身上。深化一线思政课教师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解,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都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8],以期实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显著增强”[8]的目标。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上做出了全新的规范。

从课程建设的一体化,到教学实施的螺旋上升,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本身就具有这三个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内涵。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思政课教师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优秀毕业生加入到了思政课教师的队伍中来。

切实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既显出了它的必要性,也日渐呈现出了它的紧迫性。

借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引导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优质资源进入高中教师培训课程,既能够加深高中一线思政课程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编写逻辑的理论理解,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高中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高中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增强高中思政课的思想性,提升高中思政课的理论水平。

借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能够帮助高中思政课教师明确课程定位。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引导大学思政课教师与高中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磨课,让大学思政课教师对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生态、学习生态有更加直观而全面的了解,既能够帮助大学思政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又能够帮助高中思政课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认知、心理、思想的发展轨迹,更好地明确高中思政课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找准定位。

借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能够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国家级思政课教育示范团队,研发一批国家级思政课教育示范课,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课程资源更加便捷地辐射到不同地区,既能够打破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差异而形成的阻隔,提升教师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又能够呈现出多样的课程生态和教学设计,以供教师们参考借鉴、对比分析,对于不同地区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均有助益。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青年专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批准号:CDCA1913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 1]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N].人民日报,2019-08-15(1).

[本文引用: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引用: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8-120

[本文引用: 1]

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 2]

于涵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J].中国考试,2019(1).

[本文引用: 3]

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63-177.

[本文引用: 1]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EB/OL].(2019-09-27)[2020-03-10]..

URL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