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2): 90-95 doi: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张艳玲

Fully Implement the Virtue­fostering Function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Zhang Yanling

编委: 王贵贤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艳玲,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不同的道德哲学具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克服了以往道德哲学上的抽象人性论,立足实践活动,从社会关系角度理解道德,强调了道德的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有新的时代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原理”课作为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原理”课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关键词: “原理”课 ; 教学 ; 立德树人

PDF (118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艳玲.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0, 6(2): 90-95 doi:

Zhang Yanling. Fully Implement the Virtue­fostering Function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0, 6(2): 90-95 doi: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及其马克思主义意蕴

1.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任务有二,一是成才,二是成人。成才侧重人的能力培养,成人侧重人的道德培养,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教育是世代相传的人类的大事业,人们必须关注道德的教育。《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道德的修养,然后才能做亲民的工作,最后才能达到至善境界。康德也非常强调道德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他指出:“一个人可能受到了很好的自然培养,他可能有一个很有教化的精神,但在道德上没有培养好,毕竟是一个恶的造物。”[2]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关系考察人,人的本质不同。从道德关系来说,人可以分为有德之人和无德之人。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使人学会做人,更重要的是学会做有德之人。动物没有道德,也无所谓道德,动物只是“是”,即是什么、是怎样的被动规定。人除了是其“是”,还有“应该”是的那样,道德即“应该”,道德是人特有的区别动物的特征。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教育方针,始终是把德放在首位的。

2.立德树人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立德树人要立什么德?德是“应该”,什么是应该?为什么应该?应该的理由是什么?哲学史上,不同的道德哲学有不同的解答。经验主义者休谟从人的自私逐利的本能出发解释道德,认为别人的得失与我无关,道德不具有普世意义。功利主义者边沁、穆勒等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道德原则,认为个人对快乐的追求是善,但是它必须以不违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前提。理性主义者康德、黑格尔坚持理性是道德的基础。康德认为,道德的实质是应该,应该即责任和义务;责任和义务是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黑格尔肯定了康德的这一思想,但是黑格尔又不同意康德过分抬高道德意志价值的观点。黑格尔强调,道德不仅仅是善良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这种道德观点在行动中的实现。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对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是其道德观的基础。意志主义者叔本华认为,道德的基础不是理性而是同情。叔本华强调,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道德行为是“做假”,没有多大的价值,只有出自人的一种情感即同情心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他指出,具有同情心的人是最好的人。这些道德哲学对什么是道德、道德的理由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各自具有片面的真理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错误就是他们都停留在抽象的人的层面谈道德,把道德看成或者感性的(休谟、边沁、穆勒)、或者理性的(康德、黑格尔)、或者感情的(费尔巴哈、叔本华)人的一种超越动物的应该,没有把人看成现实的、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从事着实际活动的人来研究。

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的观点,把道德的聚焦点从天上的“道德王国”转到人间的尘世生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评康德时指出,“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3]。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应该不假,应该是合情合理也不假,关键是合谁的理和谁的情。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不同,人的本质不同,社会关系变化了,人的本质也跟着变化。没有抽象的人,就没有抽象的理和情。就是说,道德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关系、不同阶级的人们的道德也不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4]。列宁指出:“付出去是为了赚回来——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5]在社会主义时期,谈立德树人要“立什么德”,答案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

立德树人要树什么人?教育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因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为哪个阶级培养人,集中体现了教育是哪个阶级统治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立德树人的人只能是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人。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人是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懂得付出的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有担当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具有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就是说,在新时代,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人,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奉献。

二、“原理”课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立德树人功能

1.“原理”课教学具有三观教育的特有功能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是人的行为的总开关,起着指导人生方向的作用,是道德的灵魂。三观正,则人正;三观不正,则人的行为不端。三观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教育。“原理”课教学具有三观教育的功能。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各有侧重,相互作用,三位一体。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根本观点。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是对事物和人的价值的根本观点。世界观包含人生观并决定人生观,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没有世界观指导的人生观往往是不自觉的、非理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又包含着价值观。世界观包含着价值观,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的问题,而且还要回答世界应如何、什么样的世界更能满足人的需要和更有价值的问题。人生观包含价值观,人生观不仅要回答人生是什么,更要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价值观从价值角度表达了对世界、人生的根本观点。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中,价值观的层次更深、意义更大。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共产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的、理性的世界观。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7]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正确指导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共产主义人生观要求人生讲奉献,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把个人的幸福和生活道路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命运连在一起。共产主义的价值观要求正确处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坚持社会价值高于自我价值的价值取向。“原理”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三观,发挥着立德树人的特有功能。

2.“原理”课教学担负着社会主义核心道德教育的使命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从创立那天起就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一边,公开申明自己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服务的。从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8],到马克思1842年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为一切国家的一无所有的穷人要求习惯法,从马克思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提出,到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等等,都旗帜鲜明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也是判断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道德的标志。可以得出结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就是最大的道德,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就是最大的不道德。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原理”课的教学担负着这一核心道德教育的使命。

3.“原理”课教学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道德观上的体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例如,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依据是群众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和党群关系原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原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五爱”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依据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性、规律性原理,劳动创造人原理,人的类本质原理,劳动价值论原理,“两个必然性”原理,社会发展规律原理,等等。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的基本内容体现的其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与自然关系原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原理、社会交往理论、人的价值原理、自由和必然关系原理、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原理、共产主义原理、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全球化原理,等等。

“原理”课教学要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把立德树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把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学原理,用原理,实现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只有从理论上搞清楚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的“理”,做到“以理服人”,才能把社会主义道德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做到以德服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道德主要内容进行理论阐释,做到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的统一,才能把“原理”课的教学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三、如何充分发挥“原理”课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1.加大对“原理”课教学改革力度,努力实现其立德树人的特有功能

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与时俱进,突出时代主题,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把学生突出关心的问题收集上来,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力量吸引学生,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改变过去单纯说教的方法,克服教学与育人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事例不鲜活不典型等弊端,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努力寻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链接起来的契合点,运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典型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做到深入浅出。例如,要讲爱祖国,除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一基本原理,还要找到这一原理与爱祖国的链接,即祖国是整体,个人是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但整体决定部分,没有整体,部分就无法存在。因此,爱祖国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当今讲爱祖国,最现实、典型、鲜活的事例就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事迹,包括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科技专家、爱国华侨华人、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和普通志愿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舍自己、救别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无私奉献。

2.提高“原理”课教师素质,对立德树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首先要被教育。作为一名“原理”课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言教不如身教,有些老师没有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行为,课上讲的是一回事,课下做的又是一回事,课上讲着人的社会价值高于自我价值,讲着奉献精神,课下争名逐利,遇事斤斤计较。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行为是否道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榜样。其次,“原理”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处在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是一门大学问,大学问需要大智慧才能学懂、学透,只有学懂、学透,才能讲透、讲明白。因此,“原理”课教师没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素养,是不能胜任的。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原理”课教师一定要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做立德树人的模范,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注重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

“原理”课教学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书本教学、课堂教学能够使大学生从理论上理解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做到真学、真懂、真信。但是,大学生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能在书本里或课堂上真正树立起来的,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也不总是能够统一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基于此,“原理”课教学要本着实践的基本精神,引导学生树立道德实践观点,注重在道德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辨别真假、区分善恶,人生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立德树人’研究”(项目批准号:19VSZ08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 1]

康德教育哲学文集(注释版)[M].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8-39.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11.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9-471.

[本文引用: 1]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人民日报,2018-09-11(1).

[本文引用: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52.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