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2): 146-162 doi:

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案展示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田明

The Noble Beliefs of Communism and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ian Ming

编委: 陈明凡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授课教师] 田明,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

PDF (1155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田明.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0, 6(2): 146-162 doi:

Tian Ming. The Noble Beliefs of Communism and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0, 6(2): 146-162 doi:

一、主题名称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二、教学课时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3学时(135分钟)。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构成与能力水平分析

(1)知识分析:“世外桃源式”与“宗教式”思维方式是学生理解共产主义时的常见误区,这种解读方式将共产主义信仰全然抛向未来,未能与当前社会实践建立起合理关系。

由于综合运用能力有限,学生未能全面掌握实践、历史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信仰的科学性时混入了庸俗化、功利化观点。正确理解共产主义信仰应该采用辩证视角,从实践角度出发,合理处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2)能力分析: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对社会矛盾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的合理联系认识不够深刻;阶级分析方法运用能力不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及其面临的挑战理解不到位。

2.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第一,展望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展望未来新世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批判信仰教条化倾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立足科学实践观,领会自由与必然的内在关系,深化对科学信仰的认识。

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

第三,本讲是整部教材的总结部分。就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而言,教材从两个原理角度展开分析:(1)实践原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2)辩证原理:从时间、层次、范围三个层面讨论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辩证统一,最终落实到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1.目标

学习和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性。

2.要求

(1)知识要求:科学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能够运用科学实践观分析信仰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建立信仰自觉;掌握阶级分析法,客观剖析资本主义的弊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将远大理想合理地融入青年人的学习与生活中。

(2)能力要求:理解并掌握共产主义实现与历史发展动力的辩证关系,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意义;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批判教条化、庸俗化与狭隘化的解释倾向;能够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运用科学实践观合理呈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长期性,继而明确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手段

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手段。

课外:线上学习微课“走近马克思”相关内容,积极参与线上互动讨论并完成作业。

2.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法。学生在课本研习、网络授课的前提下,结合老师所拟定的思考题目,预先准备教学分享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本讲预习任务:

(1)思考题: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信仰是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

(2)结合教材,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平台分享思考心得。

六、课程资源

本节课涉及资源如下:

1.测试资源

随堂测试:如果你选择共产主义信仰,你的根据是什么?

2.文字资源

《共产党宣言》

《哥达纲领批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3.视听资源

微课:《走近马克思》

《马克思是对的》第4集《解放全人类的胸怀》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七、教学路线图

问题(一)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问题(二)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问题(三)共产主义:远大理性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八、教学内容与过程

问题(一)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教学内容思路设计
•问题引入(5分钟)提出问题,围绕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困惑与常见误区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与学习动力。
课上,同学们经常问一个问题:共产主义是什么?
如果你想正确理解共产主义,请同学们首先做一个选择题:
如果你选择共产主义信仰,你的根据是什么? 
A.因为它是有用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的误解,主要原因有二:
B.因为别人相信(1)价值误区。用宗教式、从众式、功利式思维理解共产主义。
C.因为它是生命的来源并决定了我的存在价值
以上答案都不对! 
“A”把共产主义误读为功利性信仰。(2)知识误区。对共产主义信仰一知半解,以偏概全,未能理解科学信仰的初衷与内涵。
“B”把共产主义误读为从众性信仰。
“C”把共产主义误读为宗教性信仰。
 
如果你做出了选择,说明你是在用自己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替换了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批判认识误区的角度,回应困惑:
•讲述知识点一: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性(20分钟)(1)如何处理科学信仰与个体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1]35(2)如何处理科学信仰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一些人心中,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事实并非如此,共产主义不仅存在于未来,而且存在于当下!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2] 
首先,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共产主义唤醒我们改变世界的自觉性。人有理想,渴望美好,但大家是否想过,设计美好理想的根据是什么?答案是现实矛盾。矛盾存在时,理想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当性;矛盾解决后,人又会遭遇新的矛盾,彼时理想不适合此时矛盾,人又会重新设立理想。所以,每个时期人们的“完美”理想,实际上并不完美。共产主义信仰还原了每一种理想的历史基础,在信仰中我们会逐渐懂得,每个时期所设计的理想,都是立足时代矛盾而设立的。 
三年自然灾害时,我父亲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天天都能吃上肉馅饺子,今年过年,他却极力要求吃素馅,因为肉吃多了,会三高! 
所以,共产主义不是一种教条式的未来设定,它在当下表现为一种否定力量,帮助我们每个人超越自身狭隘与时代的狭隘,正确找到解放的动力。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以“关爱生命、善待自然”为宗旨,将科技、企业、生态、扶贫完美融合,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这片死亡之海变为经济绿洲。只有心怀科学信仰,才能超越功利的目光,找到自我价值,而所谓真正价值,一定是国家、社会、个人和谐统一的。运用案例证明科学信仰是超越人生狭隘性的一把钥匙,批判针对信仰的教条化思维。
 
共产主义信仰不是让人跨越矛盾、耽于幻想,而是唤醒人正确发现矛盾、科学解决矛盾的自觉性。信仰现实意义之一:科学信仰唤醒人正视矛盾,改变现实的自觉性。
其次,对于社会而言,共产主义赋予我们改变现实的合法性。人是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在面对客观社会关系时,迫于各种压力,我们需要选择服从。尽管社会关系的客观性并不等于正当性,但人善于将存在的等同于合理的。面对资本主义,马克思肯定其历史贡献,但资本主义潜在的异化与剥削却被所谓的民主与自由掩盖了。马克思指出:“谈到古代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谈到封建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一谈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你们就再也不能理解了。”[3]48重要的不是要用逻辑证明把世界改造成什么样子才是正确的,而是要人们首先正视矛盾,这样才能出现科学解决矛盾的契机。纵观人类历史,什么是真正的好与坏往往最难说清。共产主义让人自觉发现矛盾的同时,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指引下,赋予社会解决矛盾的合法性。 
共产主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在不断解决矛盾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种动不动就用社会矛盾攻击共产主义信仰过时的思维方式,充其量是逃避矛盾的乌托邦思维。批判针对科学信仰的教条式解读,立足科学实践观,挖掘科学信仰现实意义。
共产主义信仰既赋予人改变现实的自觉性,又赋予社会改变现实的合法性,综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实践。信仰的科学性源于实践的真理性,这仿佛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讲述中国道理:人间正道是沧桑! 
•讲述知识点二: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15分钟) 
从一定层面来讲,人类历史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给自己套上枷锁的历史。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迭,都是反抗压迫的结果,但是新的压迫又会在反抗压迫中诞生。《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3]43 
马克思毕生都在追求人类解放,但什么是“解放”,马克思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答案,他只是提出了一个动力、一个矛盾和一个信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批判乌托邦式思维。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历史发展指明方向。共产主义信仰的科学性表现在,于实践中正视矛盾,挖掘矛盾诞生的社会根源,在实践中解决矛盾。
在动力面前,任何压迫与枷锁都会被逐步扬弃。 
在信仰这里,人收获希望。 
在矛盾面前,社会明确了发展道路。 
但,具体的路要人自己走。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不是从理论标准入手去设计未来,而是立足实践冲破枷锁,历经矛盾主动探索。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是由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规律本是一个矛盾律。 
矛盾律表明,历史发展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宿命的。
人类社会遭遇矛盾是必然,合理解决矛盾也是必然的。脱离矛盾论完美,不过是一种逻辑想象。发展总要遭遇矛盾,这并不是错,但资本主义将不充分发展等同于充分,把不彻底的自由硬说成彻底,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给人类一个承诺,而是为解决矛盾提供了药方。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依靠发展生产力,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因为所有制既决定了怎么发展,又决定了为谁发展。理想实现需要依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又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
 
生产资料公有制赋予每一名劳动者发展的自主权,当社会发展走在科学的道路上,即便出现矛盾,也能科学解决。结论:
•结论(5分钟)共产主义: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拿未来说事,反而是资本主义一直热衷于倒卖期货。”[4]69马克思“向我们发出警告:如果不能做出改变,人类将根本没有未来”[4]71(1)自觉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不是说我们信仰共产主义就一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是说如果不信共产主义,人类将失去未来。(2)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问题(二)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内容思路设计
•问题引入(5分钟) 
引入:在当前全球化的环境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社会福利上的优势遮住了一些人的眼睛。共产主义信仰也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过程。基于学生代表性困惑,引入教学主题。
如何结合当前历史环境下,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呢? 
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必须具备两种视角、三种方法。 
•讲述知识点一(15分钟) 
一、两种视角提炼教材知识点,从两个视角代入课堂。
1.人类命运视角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它打破了封建专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形式平等关系,较之以往的社会制度,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对此,我们既不必否认也无须贬低。 
不过,若据此认为人类历史会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则是错误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会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客观描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以欲抑先扬的手法带领学生深入思考。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变化。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制的建立、社会福利的投入、公共设施的建设在调和社会矛盾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告诫世人,经济危机从来没有离开过资本主义半步。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依据,具体分析资本主义弊端在思想、经济、政治维度的表现,以抽象原理为依据,逐步建立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的自由与平等,可社会正义遭到贬黜是不争的事实。 
(1)思想上,道德的统一性被资本摧毁。人们对道德社会的渴望与道德在资本面前的贬值形成巨大反差,甚至道德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归为思想专制。 
(2)经济上,商品拜物教掌控社会。凡不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行为不允许占据时间与空间。 
(3)政治上,资本政治大行其道。社会在意识形态断裂的罅隙中挣扎。 
立足人类命运视角,我们发现,在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资本主义社会仅仅迈出了一大步,但却没有实现这一理想,甚至其自身的弊端给社会发展设立了障碍。 
2.时代视角从当代视角出发,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建立“四个自信”。透过资本主义现象看本质,形成理性认识。
没有人能真正摆脱自己的时代环境,也没有人能够在空洞的设想当中找到自身的归宿。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迷信西方发展模式本身是一种偏见。我们需要建立四个自信,客观把握中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讲述知识点二(20分钟) 
二、三种方法 
1.历史分析法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马克思也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592正确发现矛盾、正确解决矛盾是科学信仰的初心,也是战胜剥削与压迫的精神动力。
而共产主义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3]45 
 
首先,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这是历史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批判学生内心中的唯心史观倾向,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是基于历史的现实发展,不是一种理论设计。历史发展的现实性,首要表现在历史矛盾冲突上,共产主义不是用想象的美好承诺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迭,都会在克服上一社会形态弊端的前提下为人类套上新的枷锁。例如,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封建专制,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却使人重新被雇佣劳动关系束缚。历史运动的确围绕着人类进步而展开,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使社会进步打了折扣。
马克思发现,历史在矛盾中前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促进人类不断趋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矛盾的解决存在多种道路,只有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才能使历史良性前行。 
 
第一,就共产主义自身而言,它不是理论教条,而是历史现实。这一理想超越了任何历史阶段的狭隘设计。运用历史分析法,正确处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与历史发展阶段性的关系,夯实理论自信。
第二,共产主义的现实性表现为改变世界的现实活动。针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消灭私有制的合法性根据。
 
我们必须区分“信仰”与“手段”这两个概念,科学信仰与合理手段相结合,会创造出辉煌的文明,但错误信念会导致历史倒退。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内在统一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的合理性。
例如,市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资本主义专利,美国则经历了一条从全球化引领者走向逆全球化的道路。因此,在历史规律面前,手段应为理念服务,而正确的理念能创造出新的发展手段。
 
历史证明,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按劳分配的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既能够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又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调整上层建筑,打破商品拜物教的束缚。 
2.辩证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具体的现实是一般规律的表现。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蕴藏在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当中。并非只有苏联模式才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是不断扬弃自身、吐故纳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种社会制度是靠教条与定义确立下来的。运用唯物辩证法,引导学生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夯实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共产主义的普遍需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应用在中国人身上。符合历史规律的实践探索,切合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初衷。 
3.阶级分析法 
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并不是让大家去搞阶级斗争,而是让大家明确阶级的划分是由“生产—分工”决定的。因此在一种生产模式下,个体很难跳出由分工铸成的社会认同体系,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基于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内涵,使学生学会用历史总体性的视角,深入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客观分析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坚定道路自信。
 
有些人迷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表象,阶级分析方法能让人明确济关系的历史基础,使人能够运用过程视角超越当前狭隘目光。 
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就在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剥削,以实现自由劳动为目的建立起社会的发展观与价值观;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实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摆脱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现实表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的政权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其中包含了共产主义实现的萌芽。 
•结论(5分钟)结论:正确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需要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1)人民性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2)共产主义实现是历史必然性与发展阶段性的辩证统一。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问题(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教学内容思路设计
•引入问题(5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6]36结合经典文本,提出问题。
 
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的信仰不是共产主义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 
这必须立足共产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讲述知识点一(10分钟) 
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基于辩证视角,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表现。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分析共产主义信仰科学性的两大表现:现实性与辩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6]21
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信仰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反之,如果没有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通过环境下的实践探索也就失去了科学依据。现实性表现为共产主义不是从先验理念出发的,而是立足矛盾解决矛盾的现实运动。因此,在解决不同的矛盾的历史阶段,共产主义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下的理想是共产主义信仰的阶段性表现,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嵌入在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的始终。 
•讲述知识点二(25分钟) 
二、正确认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1.时间上,最终理想与阶段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信仰的实现,不是以当下为代价,不论现实,只论未来。相反,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矛盾律恰恰表明了科学信仰的灵魂——未知现在、怎知未来!未来是在现实中通过解决矛盾逐步发展出来的。阶段性理想需要正视矛盾并形成共同期盼。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30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当代表现。 
2.层次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远大理想的实现,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实现最近的目标开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分析最终理想与阶段理想的内在联系。
 
3.范围上,全体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结合问题(二)与问题(三)做总结性分析。立足科学实践观,建立四个自信,将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科学理解世界历史的变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从世界到中国,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中国到世界,我们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545 
 
•结论(3分钟) 
结论: 
(1)共产主义信仰初衷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结论: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2)只有在科学信仰的指导下,中国人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准确把握现实,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 
•布置作业与预习任务(2分钟)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九、板书设计

问题(一)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问题(二)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问题(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十、教学评价

(1)诊断性评价。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与知识解构,从常见的误区出发,展开教学设计,纠正偏见,回归教育初衷。

(2)建构性评价。借助线上交流、课堂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达欲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等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从“记忆—重复”阶段走向“反思—升华”阶段。

(3)总结性评价。运用作业、考试等考核手段,力争全面呈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信息反馈课堂,开展教学改革。

十一、扩展阅读

(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十二、预习任务

本讲为课程最后一讲,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微课、阅读材料,展开复习。

十三、课后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结合本讲内容,以《如何展望未来》为题写一篇1000字的小论文。

参考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本文引用: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引用: 4]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本文引用: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436.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