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3): 75-85 doi: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国外学者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基于英文文献的分析1

张维, 陈琴

An Analysi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Scholars Based on English Literature

Zhang Wei, Chen Qin

编委: 蔡万焕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维,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陈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摘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基于对近五年来发表在SCI/SSCI等高质量英文学术文献的梳理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大量国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互利共赢、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区域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读国外学者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准确研判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所处的舆论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 国外学者 ; 英文文献 ; 国际影响

PDF (126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维, 陈琴. 国外学者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基于英文文献的分析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2, 8(3): 75-85 doi:

Zhang Wei, Chen Qin. An Analysi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Scholars Based on English Literature.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2, 8(3): 75-85 doi: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合作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明确了“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与合作机制。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截至2022年6月,中国已同全世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国外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在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健康等方面的国际影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与解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准确研判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所处的舆论环境,为党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一、 英文文献中“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概况

Web of Science(WoS)是当前较为全面收录世界各国高质量、高影响力期刊的核心合集数据库,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众多领域。基于这一数据库,我们分别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常见英文表达“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e Belt One Road” “OBOR Initiative”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并聚焦于学术性较强的SSCI和SCI(包括SCI扩展)期刊。截至2022年6月,可以检索到SSCI英文文献1300篇左右。对这些文献的发表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在2016年至2019年间,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章年发表数量逐年翻番;其后,受新冠疫情影响,文章增速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依然可观,仅2021年,相关文章发表总计就接近400篇。

这些文献的作者中,约有45%供职于国外,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巴基斯坦、德国、韩国、加拿大、荷兰等。从作者隶属的研究机构看,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等均发表了30篇左右“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文章。从期刊来看,刊登相关议题数量最多的SSCI/SCI期刊依次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欧亚地理学与经济学》(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亚欧杂志》(Asia Europe Journal)、《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国:国际杂志》(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新兴市场金融和贸易》(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太平洋评论》(Pacific Review)、《亚洲视角》(Asian Perspective)等。此外,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数据库(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OCLC)的检索结果显示,自2016年以来,国外陆续出版了多部英文专著,从多个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文献也在我们的梳理范围之内。

目前,部分学者已对“一带一路”相关文献进行了解读和评述。贺方彬总结了海外专家学者、政要、智库及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和意图的五种主要观点,包括发展国内经济的需要、确保能源供应和贸易运输安全的需要、构建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需要、拓展战略空间的需要和改善周边国家关系的需要。[3]类似地,陈慧女、陈盈将海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代表性观点概括为政策延伸论、经济驱动论、地缘政治论、重塑国际秩序论和空间修复论。[4]姚立兴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内涵、建设目标和国际影响三个角度梳理十八大以来海外学界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海外学者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倡议,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本质上是国际公共产品和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文章同时指出,要辩证对待诸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说”“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说”“债务陷阱说”等观点。[5]基于文献计量法,Bashir等人归纳出945份“一带一路”议题文献的研究热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碳排放、地缘政治、中巴经济走廊等。[6]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社会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与已有综述和述评类文献略有不同,本文将要梳理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文献的范围限定为高质量英文学术文章和著作,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研究对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为了保证能够公正客观地反映国外学者的观点、倾听他国学术界的声音,本文的文献研究将作者皆为中国内地学者的英文文献排除在外。此外,有少量英文文献仍然秉持冷战思维,用陈旧的意识形态话语替代严谨的学术讨论,这些文献也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之内。在研究内容上,本文聚焦于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评价,以及国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测算。

二、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评价:基于区域视角

阿联酋扎耶德大学的学者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区域》一书中提到,区域政治正在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突出特征;随着国际体系日趋多极化,一些非传统的区域力量将有机会在新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7]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相对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政府、民众、学者更为普遍地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持积极和正面的态度;这种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包括蒙俄、中亚、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对匮乏的经济资源和发展经验促使这些国家更加具有同中国合作的意愿,希望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获得在基础设施等领域互惠互利的发展机会。例如,蒙古长期以来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寻求“草原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对接。尼赫鲁大学的印度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的发展使得中蒙关系取得长足进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为两国经贸合作带来了诸多机遇,也让中国发展成为了蒙古最大的经济和贸易伙伴。[8]作者断言,“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蒙古将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机会。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和人民友谊大学的两位学者考察了2013—2019年俄罗斯排名前十的报纸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以此分析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态度。[9]文章发现,俄罗斯主要报纸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频度在2015年年底以后显著增加;这些报道密切关注俄罗斯领导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和官方叙述,并在新闻内容和叙事语言上与官方保持大体一致。文章指出,尽管俄罗斯主要报纸、观察家和专家们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他们一致认为,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对接能够为俄罗斯带来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红利,是符合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战略选择。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学者也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可以增加国际投资和贸易量、加速欧亚大陆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欧亚经济联盟的地位,而且还将有助于应对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符合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安全需要。[10]有学者预测,中国和俄罗斯可能会进一步寻求更深层次的“一带一路”合作,促进欧亚大陆形成经济、政治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11]

伦敦大学的两位学者在一项关于中亚地区的研究中指出,中亚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普遍抱有积极的态度,民众的接受度较高。[12]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亚带来了直接投资和安全保障,中亚与中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并发展成为连接中国和欧洲的交通走廊。匈牙利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的两位学者以《新丝绸之路的政治经济学》为题,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中欧合作与联结。[13]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表明,一个新的多极世界秩序正在兴起,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力量;全球化趋势将融入中国特色,而不再只是西方式的。作者认为,这样的变化有利于东欧的崛起以及欧洲的力量制衡。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机遇和挑战。[14]文章指出,近年来,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如老挝和柬埔寨)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加强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开发、经贸合作、港口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得到东南亚国家政治领导人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学者在《剑桥国际事务评论》上刊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地区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意味着中国与中东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会给该地区国家尤其是伊朗带来许多发展机会。[15]伊朗学者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望帮助伊朗复兴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重要的角色。[16]

相较上述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正向和积极的反响,南亚国家的态度则显得较为复杂和多元。中国香港学者注意到,巴基斯坦是所有南亚国家中“一带一路”倡议最为积极的支持者,也是中国在该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伙伴。[17]印度管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高度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18]这项研究同时指出,阿富汗因国内政局不稳,不得不与各方势力斡旋,因而不敢对“一带一路”倡议轻易表态;而印度则因担心其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失去话语权而持谨慎观望态度。同样,印度中国研究所的学者认为,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外交影响力,印度有人担心这可能会影响印巴双方利益的平衡。[19]

值得指出的是,有学者注意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包括日本、欧盟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态度发生了积极转变,表现出一定的合作意愿。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分析指出,自从2017年5月日本自民党秘书长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多次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肯定,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逐渐从“无视”转变为“有条件的参与”。[20]虽然担心“一带一路”倡议会挑战其在亚洲的地位,但很多日本人仍然承认,“一带一路”倡议会为日本带来经济机遇。[21]美国非党派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认为,对于欧盟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潜在机遇;欧盟应增强其在中国崛起问题上独立于美国的政策制定能力。[22]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截至2021年年底,已与日本、意大利等14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与他国共同推动第三国产业发展,促进我国产能优势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的互补。[23]

三、 “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贸、环境与健康的影响

一直以来,一些国家从自身既得利益出发,在国际社会上宣扬“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挑战大于机遇。对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六个国家(地区)816篇英文新闻报道进行的隐喻分析发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表述上,英国媒体惯常使用的词为“策略”(strategy)、“棋局”(gambit)等,澳大利亚和美国媒体则广泛使用“思想泡沫”(thought bubble)、“权力游戏”(power play)等;也有一些国家的媒体喜欢将“一带一路”倡议形容为中国意图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工具”(vehicle)、“陷阱”(trap)等。[24]相较于西方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话语,国外学者对待“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更为冷静和客观。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对“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沿线国家经贸、环境、健康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量使用了理论模型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这些分析和讨论更具严谨性和规范性,为回答“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25]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 “一带一路”倡议与经贸互利共赢

国外学者在国际期刊(尤其是经济学和贸易类)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各国经济与贸易的影响。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是,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即中国希望同参与国在经济利益上实现“双赢”:一方面,“一带一路”可以配合中国国内的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参与国可以利用中国的产能优势改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继而有效降低商品运输与流通的成本和时间,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增长。

就“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自身的意义而言,葡萄牙学者指出,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国际分工与分工模式尤为重要,一个国家如果不改变世界经济的组织方式,就无法实现经济转型;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的一项全球发展战略,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就是中国在新的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位置。[26]他特别指出,中国政府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将“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提出,这表明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重塑世界经济秩序。香港中文大学学者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被理解为中国经济在空间上的拓展:中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联通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陆海物流与通信网络,以此撬动整个欧亚大陆资金网络的发展。[27]

匈牙利学者注意到中国与欧洲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意义。[28]其认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而言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与中亚邻国之间开展贸易和技术交流,让中国西部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在未来,这一区域将有潜力发展成为世界新的经济枢纽,而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秩序。其次,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尚未企稳的背景下,与欧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可以让出口继续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外,作者还在文中指出,中国与欧盟之间陆路的畅通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对海上航运的依赖,还可以将运输时间缩短近一周,方便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获得农业、科技、能源类的产品。印度学者也注意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丝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工业、贸易和金融建设,除了可以帮助中国消化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所积累的过剩产能,还能方便沿线国家的投资者进入到中国内陆和西部地区。[18]

更多的国外学者关注到“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经济收益,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巴基斯坦学者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运用增长理论、全球化理论、基础设施主导的发展理论等,探讨了“一带一路”对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29]文章指出,中国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投资规模高达620亿美元,其中200多亿美元已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生产等,相当于为巴基斯坦直接贡献8%的GDP。这项研究还基于吉尔吉特、瓜达尔两地500名受访者进行了多级抽样分析,发现绝大多数(92.4%)受访者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有助于缓解当地的绝对贫困。类似地,马来西亚学者以东盟、东亚、中亚地区的11个国家为例,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估算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30]定量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GDP将会增加0.91%。

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了贸易的便利性和交易额。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利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引力模型和比较优势模型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进出口的影响。[31]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有效缩短了航运时间这一全球价值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使参与国之间的贸易总额增加了2.5%~4.1%;对于具有时间敏感性的部门或需求变化较为频繁的部门,这一效应更为显著。世界银行另一项基于全球191个国家100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可使全球货物运输时间平均缩短1.2%~2.5%,令总贸易成本降低1.1%~2.2%。[32]英国学者通过结构性引力模型估算,如果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运输成本降低30%,将会令欧盟消费者福利提升约1%;如果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深度自由贸易协定相结合,将会令欧盟消费者福利提升约3%。[33]比利时学者通过对运输成本和贸易额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发现,铁路、航空、海运成本每降低10%,贸易额将分别增加2%、5.5%、1.1%,而“一带一路”所节省的各类运输成本之和可以让欧盟国家(尤其是东欧内陆国家)的贸易额增加8%。[34]

此外,有研究估算,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海上航线的发展令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平均运费减少1545美元,运输周期下降16.3天,运输距离缩短10084公里;令中国与中东、北非地区之间的平均运费减少1695美元,运输周期下降17.2天,运输距离缩短10477公里。[35]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实证研究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令中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美国这些非“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20%;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会为参与国带来收益,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可以从中普遍获益。[36]

2. “一带一路”倡议与生态环境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37]。2016年6月,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演讲中再次明确,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38]。随着“绿色丝绸之路”概念全球实践的展开,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一带一路”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研究显示,“一带一路”与环境的相关学术讨论起初主要集中发表于中文文献,而英文文献数量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赶上;同时,较之媒体的叙事,学术文献要更加中立,两极化的程度较弱。[39]来自中国香港和美国的学者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发表的537篇涉及绿色“一带一路”的中英文论文进行了回顾,总结出这一领域研究者聚焦的四大主题,分别是环境影响评估、非国有部门参与绿色“一带一路”治理的经验分析、中国绿色产业的海外商业机会,以及绿色“一带一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契合度。[40]

德国学者认为,近年来中国积极、快速地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制度体系,致力于推进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凸显了中国在寻求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决心。[41]加拿大学者指出,2013年至2020年6月,“一带一路”倡议在能源方面的投资总额达3000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翻了一番(从26%增加到58%),表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已经认识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性。[42]美国学者概括了多篇媒体文章对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看法:中国绿色“一带一路”的推进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中止美国国内环保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全球领导力的上升以及中国在绿色产业上构筑国际竞争力的远见。[43]同时,该学者还将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包括全球能源政策中心、保尔森基金会、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对“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的观点归纳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在绿色金融(尤其是绿色投资标准和碳交易市场)上的领导力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中国政府可以利用“一带一路”专项基金迅速成为低碳发展的主要催化剂;中国政府可以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选址、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等。文章还指出,相较于私人企业,中国的国有企业更有可能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大型水力发电建设;这是因为,国企承担政治和金融风险的能力更强,而私人企业则会因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回报率较低而惜投。

另一方面,有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过程中可能在环境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表示了担忧。在一篇刊载于《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可持续性》的文章中,葡萄牙学者以“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穿越东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为例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限制动物的活动,增加野生动物的死亡率,继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44]作者还指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会加速对泥沙、石灰石、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加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立陶宛学者从经济和环境两个维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发现,2000—2017年,所有国家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年均增幅3.074%),但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却出现了负增长(年跌幅1.678%),而这一情况在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尤为突出。[45]俄罗斯学者特别指出,在全球生产链中处于较低位置的国家将成为环境风险的主要承担者。[46]

3.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健康

2016年6月,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愿景。随着一系列卫生健康交流政策的出台和相关项目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贡献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健康领域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公共卫生与健康类学术期刊发表了诸多文章,为“一带一路”这一主题的研究提供了新鲜视角。2018年,医药卫生类顶刊《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社论文章《中国的全球雄心是否有利于全球健康》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对外政策,旨在促进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在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上的联系,而这些经济联系上的发展对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医疗卫生知识与信息将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散,使来自东方的医药更加有效地与西方医学相融合。[47]霍顿相信,“一带一路”倡议绝对是有利于数百万人健康的好机会,可以成为通往健康的“新丝绸之路”;同时,霍顿也建议中国在外交语言上审慎稳妥、积极维护信任,因为健康是建立在互信之上的。

也有学者从健康与经济的关系角度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改善全球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喀麦隆学者在《全球健康杂志》(Global Health Journal)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当一个国家的卫生系统存在巨大的知识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时,就无法实现经济繁荣,而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投资不足、国内经济困难和卫生系统薄弱等问题。[48]该作者认为,中国政府意识到了经济与健康之间的相通性,因而不仅强调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也承诺加大对沿线国家的医疗援助,为应对与全球化相关的传染病和慢性病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则把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2020年3月,我国抗疫工作初显成效,《柳叶刀》先后两次发表社论,称赞中国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巨大努力已经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49],并强调要学习中国经验以及加强全球合作。[50]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个别西方国家污蔑中国抗击疫情表现的言论,霍顿曾多次仗义执言。2020年5月,霍顿在接受中国国家媒体采访时表示,把中国指责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是无益和不公平的;他还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批评特朗普停止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资金的决定,并称之为“反人类罪”。[51]来自法国和中国香港的两位学者在《当代中国》撰文指出,新冠肺炎流行之初,中国就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运送医疗物资、派遣医疗专家、分享抗疫经验等,得到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的一致好评,中国借此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互信关系。[52]两位作者还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中国通过“健康丝绸之路”在全球范围开展卫生外交的意义;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援助,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

四、 结论与展望

习近平曾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5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由于国外学者的观点往往会对其本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梳理和评析英文学术文献中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了解其他国家真实想法和态度的渠道。从现有英文学术文献来看,国外学者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在实现经贸共赢、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全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积极的总体评价。与官方表达和媒体报道相比,学者们的观点一般更为客观,论证也更为充分和具有说服力。例如,很多学者通过理论模型和统计计量等方法,让数据说话,驳斥了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简单理解为“中国政府消化过剩产能和开展外交的渠道”或“中国从经济和地缘政治上对所谓‘自由’世界的占领计划”等错误认知。对于这类正面声音,我们应积宣传,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正确共识。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表达了担心或疑虑,对此我们需要辨证对待:对于囿于地缘政治思维的负面声音和无端指责,我们应坚决反对,并及时澄清、批驳;对于客观和善意的提醒,我们则应予以充分重视。例如,部分学者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便利了商品和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也方便了疾病在国际的传播;有的“一带一路”项目涉及有害化学物质,可能造成工业污染和对环境的损害;有的基建项目可能会对自然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引发蚊虫等带菌生物的入侵;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与当地工人之间发生劳动关系纠纷,等等。这些问题尤其给监管能力较弱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带来重大挑战。为防患未然,政策制定者需要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提前化解潜在的风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贡献,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文文献中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评析”(项目批准号:17YJC7101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JACKSON K, SHEPOTYLO O

Belt and road:The China dream?

[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21, 67:101604.

[本文引用: 1]

HERRERO A G, XU J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an Europe expect trade gains?

[J].China & World Economy, 2017, 25(6):84-99.

[本文引用: 1]

GHANEM O, LI X, ALAM K M,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freight costs on trade potential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an Union, Middle East, North African countries under China-Pakistan Corridor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 2021, 13(3-4):327-359.

[本文引用: 1]

FOO N, LEAN H H, SALIM R

The impact of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ASEAN region

[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20, 54:101089.

[本文引用: 1]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N].人民日报,2015-03-29(4).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

[N].人民日报,2016-06-23(2).

[本文引用: 1]

TEO HC, CAMPOS-ARCEIZ A, LI B V, et al.

Building a green Belt and Road: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J].PLoS ONE, 2020, 15(9):e0239009.

[本文引用: 1]

LIU X, BENNETT M

The geopolitics of knowledge communities:Situating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ies of the Gree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J].Geoforum, 2022, 128:168-180.

[本文引用: 1]

COENEN J, BAGER S, MEYFROIDT P, et 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J].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21, 31(1):3-17.

[本文引用: 1]

NEDOPIL C

Green finance for soft power:An analysis of China's green policy signals and investment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J].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22, 32(2):85-97.

[本文引用: 1]

HARLAN T

Green development or green-washing? A political ecology perspective on China's green Belt and Road

[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21, 62(2):202-226.

[本文引用: 1]

ASCENSÃO F, FAHRIG L, CLEVENGER A P, et 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J].Nature Sus-tainability, 2018, 1(5):206-209.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人民日报,2021-11-17(1).

[本文引用: 1]

颜欢任皓宇李琰

推动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N].人民日报,2022-06-27(6).

[本文引用: 1]

贺方彬

海外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3):189-199.

[本文引用: 1]

陈慧女陈盈

海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及应对

[J].团结,2019(3):61-63.

[本文引用: 1]

姚立兴

十八大以来海外学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述评

[J].社会主义研究,2020(3):165-172.

[本文引用: 1]

BASHIR M F, MA B, QIN Y, et al.

Evaluation of One Belt One Road publications:A bibliometric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alysis

[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1, 28(28):37016-37030.

[本文引用: 1]

FULTON J.(Ed.) Region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M].AbingdonRoutledge, 20207-9.

[本文引用: 1]

SONI S K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In China's Global Rebalancing and the New Silk Road, 2018:101-117.

[本文引用: 1]

KUTELEVA A, VASILIEV D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Russian media:Politics of narratives, images, and metaphors

[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21, 62(5-6):582-606.

[本文引用: 1]

TIMOFEEV I, LISSOVOLIK Y, FILIPPOVA L

Russia's vis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From the rivalry of the great powers to forging a new cooperation model in Eurasia

[J].China & World Economy, 2017, 25(5):62-77.

[本文引用: 1]

YILMAZ S, CHANGMING L

Remaking Eurasia: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Russ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J].Asia Europe Journal, 2020, 18(3):259-280.

[本文引用: 1]

DAVE B, KOBAYASHI Y

China'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itiative in Central Asia:Economic and security implications

[J].Asia Europe Journal, 2018, 16(3):267-281.

[本文引用: 1]

SÁRVÁRI B, SZEIDOVITZ APolitical economics of the new silk road[J].In The Belt & Road Initiative in the Global Arena.SingaporePalgrave MacMillan, 2018:117-140.

[本文引用: 1]

YUEN K 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Southeast Asia and responses from ASEAN countries

[J].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9, 17(4):24-33.

[本文引用: 1]

KAMEL M 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mplications for the Middle East

[J].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8, 31(1):76-95.

[本文引用: 1]

SHARIATINIA M, AZIZI H

Ira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mid hope and fear

[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9, 28(120):984-994.

[本文引用: 1]

CHUNG C P

What are the strategic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South Asia of 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J].The Pacific Review, 2018, 31(3):315-332.

[本文引用: 1]

DAS K C

The making of one belt, one road and dilemmas in South Asia

[J].China Report, 2017, 53(2):125-142.

[本文引用: 2]

JACOB J T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Perspectives from India

[J].China & World Economy, 2017, 25(5):78-100.

[本文引用: 1]

ITO A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Japan's response:From non-participation to conditional engagement

[J].East Asia, 2019, 36(2):115-128.

[本文引用: 1]

CAI K G

The one belt one road and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Beijing's new strategy of geoeconomics and geopolitics

[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8, 27(114):831-847.

[本文引用: 1]

SARSENBAYEV M, VÉRON N

European versus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J].China & World Economy, 2020, 28(2):84-112.

[本文引用: 1]

任琳

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N].光明日报,2022-03-15(9).

[本文引用: 1]

XIN J, MATHESON D

One Belt, competing metaphors:The struggle over strategic narrative in English-language news medi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8, 12:4248-4268.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N].人民日报,2017-09-04(2).

[本文引用: 1]

MAÇÃES BBelt and Road:A Chinese World Order[M].LondonHurst and Company, 201961.

[本文引用: 1]

SUMMERS T

China's ‘New Silk Roads’:Sub-national regions and networks of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J].Third World Quarterly, 2016, 37(9):1628-1643.

[本文引用: 1]

SÁRVÁRI B, SZEIDOVITZ A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the New Silk Road

[J].Baltic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2016, 6(1):3-27.

[本文引用: 1]

MENHAS R, MAHMOOD S, TANCHAN-GYA P,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 case study of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s socio-economic impact on Pakistan

[J].Sustai-nability, 2019, 11(21):6143.

[本文引用: 1]

YII K J, BEE K Y, CHEAM W Y, et al.

I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mportant to the One Belt One Road (OBOR) Initiativ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selected Asian countries

[J].Sustainability, 2018, 10(11):4131.

[本文引用: 1]

BANIYA S, ROCHA N, RUTA M

Trade effects of the New Silk Road:A gravity analysi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0, 146:102467.

[本文引用: 1]

DE SOYRES F, MULABDIC A, MURRAY S, et al.

How much will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duce trade costs?

[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9, 159:151-164.

[本文引用: 1]

HE R, BALEŽENTIS T, ŠTREIMIKIENĖ D, et al.

Sustainable green growth in deve-loping economi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1, 30(6):1-15.

[本文引用: 1]

TRACY E F, SHVARTS E, SIMONOV E, et al.

China's new Eurasian ambitions:The environmental risk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17, 58(1):56-88.

[本文引用: 1]

HORTON R

Offline:Are China's global ambitions good for global health?

[J]. Lancet, 2017, 390(10114):2752.

[本文引用: 1]

TAMBO E, KHAYEKA-WANDABWA C, MUCHIRI G W, et al.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ncorporating public health measures toward global economic growth and shared prosperity

[J].Global Health Journal, 2019, 3(2):46-49.

[本文引用: 1]

LANCET T

COVID-19:Too little, too late?

[J].Lancet2020, 395(10226):755.

[本文引用: 1]

LANCET T

COVID-19: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J].Lancet, 2020, 395(10229):1011.

[本文引用: 1]

《柳叶刀》杂志主编霍顿:“污名化中国”不公平不科学

[N].参考消息,2020-05-04.

[本文引用: 1]

ZOUBIR Y H, TRAN E

China's Health Silk Road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midst COVID-19 and a Contested World Order

[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21, 31(135):335-350.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N].人民日报,2015-03-29(2).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