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3): 120-126 doi: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陈永力

On the Value Goal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Yongli

编委: 王贵贤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陈永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和改善人的价值观念,使之与社会期待和个体发展需要相契合,努力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使人真正成为人且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特性出发,开掘立德树人的价值蕴涵,深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直观。明确教师德行修养是立德树人的价值承载,人的素质提升是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理路。

关键词: 立德树人 ; 思想政治教育 ; 政治素质 ; 价值观教育

PDF (118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陈永力. 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2, 8(3): 120-126 doi:

Chen Yongli. On the Value Goal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2, 8(3): 120-126 doi: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人文特性,它内蕴着一种深切的人文情怀,一种对于社会的人文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与人文教养的深刻观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立德树人的价值蕴涵,以整体性视野去反思和省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教师德行修养是立德树人的价值承载

1. 以教育为终身志业的天职观念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名演讲中曾提到两种以政治为业的姿态,一种是靠政治生存,另一种是为政治而生存。教育领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教师是靠教育生存还是为教育而生存?前者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后者却是将教育视为教师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教师人生意义的最大源泉。一位教师能否成为优秀的教育家,能否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理解教育的使命。

教育是一项需要极高智慧和丰富才情的伟大事业,任何教育的价值理想和目标,都是在一次次师生真实交往的感同身受和心灵晤对中缓慢达成的。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更应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意识和天职观念。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更是教师使命的灵魂,尤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特殊的教育活动来说,师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相比长期固定下来的书本知识,教师的德行修养更是活生生的、真实可感的存在,是学生最可受益终生的宝贵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教育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立德树人目标的价值承载。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不单要善于授业解惑,更要将传道作为天职使命。做“人师”是教师行业中的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人师”能够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感化和启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心灵感动心灵、以灵魂造就灵魂的价值活动,教师自身的精神品格和行为举止便是对教育真谛最生动的诠释。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行修养对青年学子思想道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强化学生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2. 师者风范成就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是个体成人的关键阶段,许多青年学子的人生理想和重要的价值观念都是在大学阶段基本形成的,青年素质的培育和能力的养成,也多是在这个阶段集中进行的。大学是师生共同探讨学问、树立远大理想、追求人生真谛的地方,大学的理想和文化对于身处其中的学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精神可以视作时代精神的折射。

百余年前,美国哲人詹姆逊曾言,构成一所大学的根本品质是什么?他说,多年前在新英格兰,据说在路边的一根圆木上,一端坐着一个学生,另一端坐着马克·霍普金斯,那便是一所大学。[2]一所大学的质量,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大学里的人的素质。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也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一所大学之所以称其为大学,全在于有好的教师。大学的精神气象,来源于师者的精神风范。大学教师应当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心甘情愿教书育人,进而领悟大学教育之道。

金耀基曾说:“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4]24-25大学的学术研究应当充满现实关怀,引导社会生活超越自身的局限,并对社会的思想言论起到举旗定向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坐得住冷板凳,对抗喧嚣和浮躁、潜心治学,应当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做马克思主义最坚定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还应当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关照回响在这个时代中的最为重要和基本的问题,在整体性的视域中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和追问。此外,大学教师应始终保有一份正直傲岸的超越性情怀,以自身的独立人格和进取精神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学生,以典范式的言传身教将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3. 师者立德以树人的时间逻辑

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地看,我国古代先哲历来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不朽的事业,并将立德置于不朽事业之首位。这说明人必先树立高尚的德行修养,方有之后的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并由此达致“全人”的理想境界。立德树人本身内蕴着一种先在的时间逻辑,欲要树人,需先立德。这里的立德既是立学生之德,更是立师者之德,教师的立德是实现树人的前提或途径。即师者立德在先,通过率先垂范,达成树人,即培养人才的目标。相比单纯的说教而言,教师自身的修身立德、黾勉自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达到更为深远的教育效果。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是社会主流价值引领的重要力量。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德行修养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言,尤为重要。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自身的育人职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 人的素质提升是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

1.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就意味着全方位提升人的内在功能性要素,即人的素质。笔者认为,树人就是指培养适应国家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归宿。立德树人中的树人不能简单地窄化为培养有德之人,思想品德固然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人的社会属性不仅意味着人必须在社会关系中具备良好的品德,还必须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造性,即有能力创造美好生活。因此,品德修养与实践能力同属于树人的内涵和目标。

中国古人云,君子不器,便是说人不能作为器物一般存在,而教育也是为了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它不是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人的本质还给人,使人真正成为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当代社会,真正的人才需要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如何观察、判断和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如何评价、选择和取舍事物的价值观念,如何看待、鉴赏和仿效事物的审美情趣等。金耀基先生曾指出,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也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以及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着的心态。[4]11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致力于把学生知识的增长与生命的成长和体悟结合起来,全面地培养人的德行、智能、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情操,使人成为具有现代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全方位提升人的能力素质,从而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以人的素质为客体,不同的教育针对人的不同的素质进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人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在整体上,人的素质可以划分为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大类。其中,社会文化素质是现实社会实践中所必需的、人的一种较高级别的综合性素质形式。人的思想政治活动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交往实践,最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应归属于社会文化素质的范畴,其内在结构呈现为以知识为基础、以价值观念为核心。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又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力量。知识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经验知识是其初级形态,系统性的科学理论是其高级形态。思想政治问题关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仅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现时代,要想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对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涉猎,这既包括关于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涵盖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关于人的精神、思维的人文科学的知识。

价值观念是指对于价值的理解和追求。价值这一哲学概念的内容,主要是表达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关系,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人的意义。从根源来说,它同主体的需要、理想联系在一起,受制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从功能上来说,它为人们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6]价值观念是一个人的主心骨,有无正确的价值观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原则,进而影响其人生理想的确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之所在,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就在于为学生培育和塑造一种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实践是素质转化为能力的中介

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以人的成长成才作为现实的参照标准,最终体现在人的能力的提升上。如前所述,素质是实现实践水平飞跃的前提条件,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归根结底,作为人的内在功能性要素,素质往往只能以潜在的、可能性的形式储存于个体生命当中,在真实地转化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都不足以发挥现实的作用。换句话说,人的素质只是人的能力的内在基础,无论这个基础多么强大,它都不是现实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人为了克服某种困难、实现某种目的而全面动员和组织起自身相应的功能性要素即相关素质,以活动能量、活动强度、活动方式等形式真实地作用于客体。经过这一转化,人的素质就表现为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可感的力量,即能力。实践是人的素质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离开实践,人的素质只是内在的功能,充其量只能叫作潜在的能力,唯有通过实践,素质才可能真正转化为面向生活世界的现实能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认为,素质是潜在的能力,能力是表现出来的素质。[7]

因此,笔者认为,在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能力。这里的能力除了以往讲的体力与智力之外,还包括非智力性因素,如情感力、意志力、理想力、信念力、道德力等等。爱因斯坦曾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应当将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发挥素质潜质的现实途径,以此检验和升华人的社会文化素质。而且,素质的提升并非最终目的,只有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转化为改变现实世界的力量,才能在根本上发挥效能,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三、 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理路

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教育

立德树人价值目标的达成有赖于现实世界各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其他门类的教育实践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体现在它的教育客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性与特殊性上。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前提,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居于统摄性地位。而在思想政治素质的内部结构之中,价值观念处于核心地位。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使人接受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都是通过培育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而实现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

人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背后也都有某种价值观念在起作用。价值观念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天平和尺子,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因。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处理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问题的任务,必然包含着对于行为规范的应然性判断。然而,要想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某种规范,践行某种价值理念和原则,就必须以主体真正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为前提。若没能培养起相应的价值观念,而空谈对人的行为的导向和规范,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必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失真、失范和失败的境地。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其不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标,而是以培育和塑造人的价值观念作为最终指向。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不是以受教育者对事实的认知程度来判定,而是以其对教育倡导的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来衡量。在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一要着重发掘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澄清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知误区,认识到真正的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更加优越;二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风向,重新发现劳动的价值,抑制官本位和金钱本位的价值观念。[8]

2. 价值观念与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立德树人中的树人即人的成长成才。人的发展成才,内因是关键。人的主体意识是人自由自决的首要条件,它包括人的地位意识——我是谁、人的行为意识——我在做什么、人的能力意识——我能做什么、人的使命意识——我应该做什么。唯有主体不但把握了客观对象,而且通过主体意识把握自身的存在,主体才会以需要为尺度去衡量和评价客体,并经过多次实践活动而逐渐沉淀为某种价值观念。因此,主体意识是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人在社会历史的时空背景中找准自身坐标定位的首要条件。黑格尔曾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自视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可以说,教育和培养人的关键在于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教育的发生,立德的影响力也将减弱,而树人只能是隔靴搔痒。

进行价值观教育,应当首先唤醒人们沉睡的主体意识。正是这种主体意识,才使人获得了人的力量、人的品格、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从而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批判和反思,人的主体意识是自觉到自身的处境、焦虑、理想和选择的意识,是反思和超越现实的意识。人是现实的存在,但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现实,而力求使现实更加符合理想。人的主体意识具有极强的未来指向,蕴含着憧憬、向往和希望,不断激发出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想象和创造,从而使人们从“此在”的迷茫与焦虑中挣脱和超越出来,以对象性活动去创造理想中的现实。

孙正聿教授认为,拥有较强主体意识的人必将是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他能够意识到我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我的思想和行为塑造着自己的人生、我必须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承担责任,以及我要求和规范自己作为高尚的人而生活。[9]拥有较强主体意识的人更容易受到教育活动的润泽,并在其个体生命中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更好地统一起来,以合乎客观规律、合乎时代要求的实践活动去追逐向往的价值,逐步实现自身期望的美好愿景。

3. 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向整个生活世界

价值观念不同于知识,不是通过书本学习和教师讲解就能必然形成的。事实上,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习得的,是在社会劳动和交往过程中缓慢生成的。生活实践的广阔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或者说,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和时空环境不局限在课堂,而在于全部的生活世界,在于每一次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体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0]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需要全时空、全社会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系统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来说是终生性的,人的思想道德不是某一个阶段性教育的产物,也不可能仅靠接受数年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根本形成和固定下来。因此,必须超越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以整体性视野去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系;必须认识到公共事件和社会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不重视社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避免学校教育“5+2=0”的困境。

实际上,即便在校园环境中,价值观教育也绝不应仅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应全面渗透、蕴含和贯穿于全部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课程之中。譬如历史教育就不应局限于史实的讲授,而更需重视史观的渗透。一次抗战史的精彩讲座、一次烈士纪念馆的瞻仰,本身就是一次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实践。诸如此类的活动,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历史知识,而在于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浸润。实践的过程就是经验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价值观念在实践中点滴聚合,终将形塑一个人整体的价值观,而且必将遵循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践活动中努力开发可资利用的价值观教育资源,敏锐捕捉日常生活背后的价值观教育机会,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 1]

哈佛燕京学社人文学与大学理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56.

[本文引用: 1]

岳南大学与大师:清华大学梅贻琦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17.

[本文引用: 1]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本文引用: 2]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0.

[本文引用: 1]

赵野田彭丽萍

浅析素质教育的前提性理论问题及出路

[J].思想教育研究,2013(7):33-36.

[本文引用: 1]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4.

[本文引用: 1]

孙正聿探索真善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06.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