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3): 150-157 doi:

青年学者论坛

努力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

方圆

To Strive to Build A Pattern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on Prosperity and Social Vitality

Fang Yuan

编委: 陈明凡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方圆,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讲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摘要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构建这一格局,实质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而营造富有旺盛生命力和社会活力的发展环境。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努力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不仅有助于破除人们对共同富裕的错误认识,而且可以推动社会的稳步发展。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 共同富裕 ; 社会活力 ; 中国式现代化

PDF (118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方圆. 努力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2, 8(3): 150-157 doi:

Fang Yuan. To Strive to Build A Pattern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on Prosperity and Social Vitality.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2, 8(3): 150-157 doi:

构建社会活力与共同富裕良性互动格局是发展和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提升社会活力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逻辑原点,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社会,必然会激发社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不懈奋斗和努力,则为提升社会活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进一步激发奋斗意识,凝聚起全社会的竞争活力。提升社会活力与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良性活动、相互促进的过程,两者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迈向新的历史征程,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全世界作出的新的贡献。

一、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格局的必要性

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在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既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也面临着破除既有利益格局、革除社会弊病的棘手难题。我们党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分配“蛋糕”的严峻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发展格局,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活力,并且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项紧要历史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12当前,我们无比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着力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格局,是我们党乘势而上、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法宝。

1.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可以破除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狭隘认识

共同富裕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活力的丧失。有些人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同等富裕,如果个人不再需要奋斗努力,就产生“等靠要”“躺平”的想法,这必然会导致社会整体活力的降低,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有些人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劫富济贫”“割富人的韭菜”“打土豪、分田地”,这就会导致物质经济基础相对丰厚的人产生担忧和害怕,想尽办法转移、转化个人财产,失去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财富的热情。以上这些想法都根源于对共同富裕的错误认识,是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曲解,更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严重误读。

共同富裕不是西方国家所宣扬的“福利主义”,反而是警惕我们不要落入西方“福利主义”的陷阱。西方国家所宣扬的“福利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以高福利政策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为了调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企图通过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以度过经济危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集中显现和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曾经的福利主义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分化与危机:中产阶层塌陷、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不断撕裂、右翼民粹主义思潮泛滥成灾等。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在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基础上实现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面富裕,要防止落入西方“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中。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激发社会活力、化解矛盾纠纷的手段和方法。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不但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也不会陷入西方“福利社会”的陷阱,反而会激发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活力。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体量大、自然资源禀赋不均,只有激发社会活力,才能将中国的资源要素进行充分整合,才能调动和协调各方积极性。我们党提出的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恰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有效方式。邓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373他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打破僵化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体制机制束缚,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活力、调动各方积极性。正如邓小平所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2]172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活力不断激发的过程。我们党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使得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不断涌流,社会创造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仅使物质基础得到充分保障,社会活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实现共同富裕,可以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社会活力。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互相带动,不断提高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这里的“共同”主要强调的是覆盖面,是指全体人民,既不是少数人民,也不是个别阶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3]富裕则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富裕,也包含精神层面的富裕,不只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上,才能不断激发群众的热情和社会的活力,持续保持社会旺盛的生命力。

2.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可以将城乡和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社会失序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却日益显露,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到来,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极分化。据《2020中国住户调查年鉴》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79,到2008年上升为0.491,随后出现了缓慢下降,到2015年下降为0.462,而最近几年又有所回升,2020年数据则是0.468。[4]这些问题客观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结构性问题。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方式。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换言之,既然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那么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其合理性。他说:“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5]364但是,这些差距必须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引起不可预测的社会后果。因此,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解决这个问题的“良药”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和提升社会活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回应民生热点问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所作的阶段性战略部署。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探讨对未来社会的描绘时,内在地包含了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两个维度,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维度上讲,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都是由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要促进共同富裕和提升社会活力,首先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又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促进共同富裕,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尤其是调整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达到平衡时,这恰恰是社会的活力之源,从而又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为重要的是着手调节生产关系,解决诸如贫富差距拉大、资本无序扩张等社会弊病,以此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二、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格局的价值旨归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指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矢志不移的理想追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此作出了进一步阐述。他指出:“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中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成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364-365由此可见,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拥护者和继承者。不断提升社会活力和促进共同富裕,都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史观的遵循,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条主线。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在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释放改革活力与推动共同富裕有机统一,增强了人民福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在邓小平看来,促进共同富裕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可以催人奋进,激发竞争意识,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则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同时,提升了社会活力水平。增强社会活力和促进共同富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35这些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坚持。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精神。在世界政党史上,很少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承担着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辉煌的百年奋斗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如今我们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正是我们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我们党不仅承担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历史重任,也承担着增强社会活力,保持社会前进动力的历史使命。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通过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可以让生活充满活力,让人民群众更有奔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就应当体现对劳动者的尊重。推进共同富裕,可以有效抑制资本的无序扩张,防止过度的市场竞争,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健康的竞争环境,又能激发社会活力。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承担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方面,西方福利主义社会之下乱象频出,经济增长乏力,社会活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难题。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对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原创性贡献。尤其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世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突出,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的良性互动格局,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的历史答卷。

三、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格局实现路径

促进共同富裕与提升社会活力是高度统一的,两者统一于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不论是促进共同富裕,还是提升社会活力,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要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9]因此,要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首先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热情。

人民精神境界大大提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显著特征,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才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更为严峻地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任务。列宁在领导建设苏维埃俄国时,多次强调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目前我们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特别聪明的办法。可是为要完成这一‘仅有’的事情,就需要一场变革,需要有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个阶段。”[10]大力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在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特殊意义。从历史来看,中国是在比俄国更为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意味着中国提高文化水平的任务更加艰巨。从现实来看,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承担着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腐蚀和捍卫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时代重任。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就必须大力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人心、激发斗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也凸显世界潮流、国际视野、全球共识,可谓是对中国精神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双重坚守。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便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了全民族的精神追求,是衡量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事实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在守正创新中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和方法,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包容多样性,同时又要注意防范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为丰富、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向往的就是物质生活富足、道德境界升华的大同世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意义更加重大。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它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来讲,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讲,它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要求。历经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和矢志奋斗,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继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对新发展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扎实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将其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智慧和价值追求。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基础。

2. 加强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构筑起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制度保障体系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同时要求“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11]。美好幸福的生活是需要努力奋斗的,共同富裕的实现更需要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和奋斗去创造。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基础上做好蛋糕的分配,努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完善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共同富裕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业,更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泛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12]会议为全体人民扎实迈进共同富裕给出了方向和途径,包括构建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等。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既要考虑做大“蛋糕”,更要协调如何分好“蛋糕”,区别对待经济变量中的流量和存量,分阶段、分地区、分行业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共同富裕。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夯实基础、持续发力,从实从稳提高民生保障质量。“尽力而为”要求我们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下大力度完善举措,提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量力而行”要求我们要时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能急功近利,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正是人们为之奋斗的动力。中央下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但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优质资源短缺、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严峻,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进程的难题。为此,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加强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加强民生保障建设,坚定不移地携手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激发社会活力,还要在坚持保障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政策环境,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 坚持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物质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3]人类的生存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资料生产,从而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就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在更高质量、更加持续的基础上彰显社会主义的活力。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数百年来积累的先发优势,对我国动辄实行科技封锁、经济打压的政策,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城乡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随着一些资本无序扩张,不仅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且影响了社会活力的提高。如不能有效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就难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活力也容易被资本大潮所吞噬。对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城乡发展、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推动社会的平衡发展。同时,还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快推动垄断行业改革,推动金融行业、实体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有序竞争。

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优化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具有非对抗的性质,具有又相适应又矛盾的特点。构建共同富裕与社会活力良性互动的格局,正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运用与发展,是实现新时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方案。

参考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本文引用: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本文引用: 3]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37.

[本文引用: 1]

2020中国住户调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2.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本文引用: 1]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0.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J].求是,2021(20).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N].人民日报,2021-08-18(1).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