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1): 1-8 doi:

名家深度学术访谈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访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

韩庆祥, 李桃君

To Advanc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All Fronts Through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n Interview with Han Qingxiang, Professor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so Known a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Han Qingxiang, Li Taojun

编委: 李云峰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访谈嘉宾简介] 韩庆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技术一级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第六届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曾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现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系统研究,致力于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研究能力问题、社会结构和中国道路 。

[访谈人简介] 李桃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青年学者 。

PDF (125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韩庆祥, 李桃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3, 9(1): 1-8 doi:

Han Qingxiang, Li Taojun. To Advanc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All Fronts Through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n Interview with Han Qingxiang, Professor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so Known a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3, 9(1): 1-8 doi: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意味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一篇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据此,本刊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本精神进行深入解读。

访谈人: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请问韩教授,您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有什么亮点?

韩庆祥:党的二十大的主题的一个亮点是特别突出了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它既肯定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百年大党精神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用伟大建党精神统领我们党的精神状态,而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之所以强调精神状态,是因为在客观上我们越是接近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越是遭遇西方国家对我国日趋激烈的围堵打压,我国发展越是处在紧要和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遇到的矛盾难题、障碍阻力、风险挑战就会越多越大越复杂越严峻,这也就越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成为一种空想。

主题后面提出的“三个务必”,既是二十大报告主题的内在要求,也是基于我们面对大党长期执政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面向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面临更大更多更复杂更严峻风险挑战的执政环境,所确立的二十大报告的总基调,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警醒全党、提起精神、掌握主动。

访谈人:过去五年的工作、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取得的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呢?

韩庆祥:归结起来就是:一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体现为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二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三在于它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就与“两个确立”对接上了,也强调拼、干、奋斗对成就历史伟业的重要性。

强调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注意的是:从过去讲“一个行”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讲“两个行”,是认识上的一种深化。这“两个行”要彼此理解,这里的能、好、行,也要相互理解。比如,要理解马克思主义行,就要结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首要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行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历史方位,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破解中国根本问题,提出理论创新成果,用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解决问题、创造奇迹,从而使中国走向成功并赶上时代发展步伐,甚至在一些方面引领时代。再如,要理解中国共产党能,就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来理解。

访谈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基于实践创新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请您谈谈,如何理解“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呢?

韩庆祥: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表明要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统一上来完整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形成逻辑和理论逻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遵循从时代到思想、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目到纲、从基本到根本的逻辑思路形成的,它深深且牢牢扎根于时代和实践之中,根深叶茂,因而不能离开“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来理解和把握“十个明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否则就容易把这一思想抽象化。同时,也意味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间的理论逻辑,而这一逻辑,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治国理政,取得了“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成就”,基于上述基本方略和历史成就,可进一步提升概括出了“十个明确”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访谈人:党在实践和理论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进而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韩庆祥:基本经验是“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对“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展开了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就是“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1]17-18,并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及其重要体现(回答“结合什么”),它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回答“何能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回答“如何结合”),既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回答“为何结合”)。

访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还要继续发展,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您认为该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述?

韩庆祥: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出的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六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它有三大意蕴:一是第一次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升到哲学新境界,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升到哲学新境界,因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地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地位、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的引领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指导地位,给提升和突出出来。这意味着要从本质上、根本上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首先要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如果缺乏哲学基础的支撑,就难以从本质上、根本上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难以真正彻底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第一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本质特征作出了精辟概括。三是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框架。即理论创新的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守正创新,理论创新的思想方法是坚持系统观念,理论创新的世界眼光是坚持胸怀天下,理论创新的立足基点是坚持自信自立。

访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就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您认为该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韩庆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这段重要论述表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是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这就保持了中国式现代化同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历史连续性,但其还不是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就聚焦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就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同长期探索和实践关系的历史阶段性或质的创新突破,亦即质的飞跃。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在质上的创新突破并成功推进拓展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党的十八大。换言之,以质的创新性突破且成功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新时代这十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主要是为这种质的创新性突破且成功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奠定坚实基础。其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都是对接新时代的,就是说新时代创造性且具有质上的突破性成果,就是成功推进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其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的理论阐释,总体上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

以创新性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新时代,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有其形成逻辑。它是从走自己的路,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样的历史逻辑,一步一步推进和拓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这一连串的推进和拓展,就成功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主线,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本逻辑。它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主线。整个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的。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标题、主题与结尾,都强调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强调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代背景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这一主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一”,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33的框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和安排,突出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在性质方向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国家工业化,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尤其是成功推进和拓展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方向和道路也都是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逻辑。我曾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一样,也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既表现为从横向上蕴含现代化的一般要素,如由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市场化,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其中蕴含着现代化各要素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规律。也表现为从纵向上遵循现代化起飞阶段相对注重发展动力、持续运行阶段相对注重发展的平衡和谐、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时注重治理的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分别是从主体、目的、方式、文明、世界向度等角度讲的,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表现为它蕴含着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华文化、中国国情、中国创造等中国元素,区别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和传统苏联模式。

在实践新征程中具体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3-24这在实质上,是按照从总体到“五位一体”再到共同体的逻辑,讲如何在新的实践征程中且从本质上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讲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推进的实践愿景。从总体维度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定性、定向,避免使中国式现代化走向邪路、老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维度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治领域就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就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社会领域就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生态文明领域就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共同体维度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过去我国是追赶现代化,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找寻自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中国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确定走中国式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世界向度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访谈人:韩教授,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至关重要,应如何深入理解?

韩庆祥:在学理上,可从五大基础或逻辑深化对其本质特征的理解。第一,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要求它应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第二,现实基础是人口规模巨大。正因为人口规模巨大,所以必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否则,如出现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殖民主义扩张,这对14亿多中国人民来说将是一种灾难。第三,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西方式现代化以两极分化、单向度发展、掠夺自然资源和殖民主义扩张为本质特征,其哲学基础是“主统治客”,它把资本家当作主,把工人当作客,任资本家宰割;把人类当作主,把自然当作人类征服和掠夺对象的客;把西方世界当作主,把非西方世界当作客,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它强调全体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上的“主主平等”。中国式现代化力求克服西方式现代化包括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价,所以它既区别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可以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具有光明前景的新的选择,并由“东方从属于西方”历史性地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第四,理论基础是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本质要求:协调发展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绿色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中我们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享发展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新发展可以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难题,因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起点,体现的是一种国情和条件,其特点是人口多、起点低、难度大,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的独特性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境下要破解难题,唯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第五,时代基础是“强国时代”。它是在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本质特征的,其目标追求及其实质,就是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其中蕴含的就是使我国发展壮大或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强国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既区别又联系,二者都是本质性的,这是共同点。但本质特征属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成其为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存在)的本质性根据。离开其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就不再是中国式现代化了,它属于属性范畴,而本质要求则是本质规定在实践推进中需要实现或落实的目标要求(实践愿景),属于实践、实现范畴。

访谈人:我们该如何理解五个“重大原则”呢?

韩庆祥:五个“重大原则”属于实践原则,旨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和总体方略。五个“重大原则”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分别回答:“在谁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依靠谁又为了谁”?需要采取“何种路径方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之源”何来?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重大考验和风险挑战?因而,它聚焦解决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领导主体、目标追求、路径方略、动力之源和精神状态问题。五个“重大原则”的目的及其实质,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和总体方略,也是应对前进道路上重大考验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和定海神针,即分别为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重大考验和风险挑战提供领导保证、力量保证、道路保证、动力保证和精神保证。

访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您认为应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呢?

韩庆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大党长期执政遇到的难题持有一种高度的认识、清醒和自觉。其中的难题,主要是在前进的路上会遇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等,不破除这些危险,就难以保持党的先进性,难以成为先锋队并站在时代前列,难以领导伟大事业,难以赢得人民拥护,最终影响党长期执政。此外,如何时刻保持决策科学正确并及时纠正前进道路上的某种偏差,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难题。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还必须坚定,通过持续的全面从严治党来解决。

访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结语有何深意呢?

韩庆祥:这实际上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的动员令,其意义不可低估!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全党的动员,从总体和根本上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只有掌握规律,才能赢得主动;二是对人民的动员,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三是对青年的动员,青年强则国家强,要从战略上做好青年工作,让青年的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四是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动员,要落脚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用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和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上来。上述动员,既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发挥人民主体创造能动性相统一,又坚持团结和实干相统一。

访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您认为该如何理解和把握“五个必由之路”?

韩庆祥:可从三个角度去理解。一是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1]70。这里的规律性认识讲的是因果上的本质联系,因果上的本质联系就是规律。其中就涉及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二是至关紧要。这“五个必由之路”分别讲的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团结奋斗和历史伟业、新发展理念和我国发展壮大以及全面从严治党和永葆青春活力、走好赶考之路之间的本质联系或因果联系。显然,这里讲的都是影响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自然至关紧要。三是长期实践。这涉及到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四大历史时期: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谈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可从改革开放以来谈起;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谈起。

访谈人:您最近在集中思考研究“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您认为如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韩庆祥: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根本性问题,应按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路进行创新性探索。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和探究过程。初步来讲,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中国自己的核心理论,那就是:历史发展道路观,是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非线性历史观框架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基点是世界多样和现代化模式多样;文明观,是多元复数文明观,强调文明互学互鉴;民族观,即中华民族是讲任劳任怨、勤劳奋斗、坚韧不拔、越挫越勇、大局观念的民族;人性观,是注重人性上的利他为善、化人为善、德行天下;社会观,是注重对社会发展进步进行系统思考、全局谋划、整体推进、战略布局;尺度观,是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评价标准;进步观,是强调并注重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进步、自我革命;意识形态观,是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化人为善、德行天下的故事,讲好一般和特殊、规律和道义、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故事;哲学基础,是以系统为基础的“主主平等普惠”。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本文引用: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