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1): 117-126 doi: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

邵士庆

A Brief Analysis of Several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ao Shiqing

编委: 蔡万焕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邵士庆,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视野中持续推进、完善、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准确理解把握并科学地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理论 ; 实践 ; 宣传教育

PDF (127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邵士庆. 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3, 9(1): 117-126 doi:

Shao Shiqing. A Brief Analysis of Several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3, 9(1): 117-126 doi: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 。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2]在新时代的视野中持续推进、完善、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无论是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对国内事业的发展还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全面推进、广泛践行。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3]8,“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3]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论述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关系的理论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系统工程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辩证统一。这些关系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的主要脉络、运行逻辑、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等基本维度,准确地理解把握并科学地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把握好理论建设与实践宣传的辩证关系

从运行逻辑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是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辩证统一过程,是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内在动态统一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11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在实践中开花结果,首要的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9-10理论只有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彻底,才能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才能成为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才能由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没有止步不前的实践,也没有故步自封的“完成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淀与生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科学化理性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心理变化过程。对这一过程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践。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宣传中有时遇到困难、碰到瓶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建设基础有些方面还不牢靠、还不完整。实践宣传的要求越迫切,理论建设就越势在必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必须走向深处,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理论框架,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及其相互间的内在关联作出精细化逻辑化的理论阐释;既要破解已有的问题,又要对实践中涌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作出理论回应。理论的难题一步步得到破解,理论的需求一个个得到满足,社会的共识就一步步得到凝聚,价值观建设的目标就一步步得以实现。

理论必须走向实践才能获得生命。“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5]16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走向实践,走向人民大众,由群众的共同认同转化为群众的共同实践。通过实践宣传,使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思想上的认同逐步转化为实践中的自觉行动,从而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规范、激励、引领、教育等强大功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宣传,是双向互动的渐进过程,具有与时俱进、互相促进的功能和作用。理论建设越完善,对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就越大,实践效果就越明显;实践宣传越深入、实践活动的信息反馈越及时,就越能促进理论建设的完善与发展。理论建设与实践宣传的不断良性互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 把握好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辩证关系

从传播场域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包括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两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中,既要搞好对内传播也要搞好对外传播,对内传播是根本和基础,对外传播是必然赓续。没有全体社会成员的自我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根基和基础;没有国际社会的他者认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难以成为世界性的价值形态,也难以为世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加强对内宣传、对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事关“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5]169,必须以高度的觉悟和责任意识,运用现代传播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宣传和教育,努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充分彰显中国力量、中国文明,使当代中国成为世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新高地。

真正科学的价值观必然会走向世界。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和根本追求。因此,要想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秘诀,就必须走近和了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秉持和信奉的核心价值观。反过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被国际社会了解、理解和接纳,并得到深层次的认可、认同,就必须主动加强对外价值宣传和价值传播,让国际社会从精神和心理层面悦纳其核心价值观,从而为本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5]161,构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巨大成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必然会走向国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5]1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既要高度重视,又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要主动采用符合现代国际传播学原理、符合不同国家和民族特点的多样化方式方法。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建设,创新网络传播的形式和载体,并在向国际社会呈现和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主动宣传和介绍取得瞩目成就背后的价值支撑,展现当代中国全力推进本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充分彰显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关心人类命运走向的价值情怀。

三、 把握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

从主体自觉及保障机制来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价值观转化和价值观塑造,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需要内在的思想自觉,又需要外在的制度规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需要加强思想建设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是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认知体系、情感认同体系、意志调控体系,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上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知、情、意”的意义系统和思想体系,形成理性上的科学认知、情感上的自觉认同、意志上的坚信坚守和自觉践行上以思成行的逻辑进程。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性环节。

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用制度的刚性来确保价值观的生成与践行。首先,要在全社会建立和形成一套包括预警、运行、奖惩、评估等环节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尤其是价值评价、奖惩制度来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要使人们在方方面面充分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浩然正气。“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5]165其次,要建立专门制度和其他制度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既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门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纲领性规范,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他的具体制度,使各种具体的制度规范和制度运行体系都蕴含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倡导者、受益者。通过科学化的、人性化的、生活化的制度,建立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环境,使人们信有所用、行有所规。“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5]165

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软建设与硬建设、主观世界建设与客观世界建设的辩证关系。思想建设是入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制度建设是成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形。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有效契合,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社会保障和生成机制。

四、 把握好社会教材与书面教材的辩证关系

从支撑体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需要书面教材,也需要社会教材,需要形成书面教材和社会教材有机统一的教材支撑体系,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两种教材的辩证关系。书面教材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形态;社会教材是以社会生活的形式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状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形态。书面教材是应然,社会教材是实然,二者差距越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说服力、影响力就越大。在现实实践中,人们不仅要看书上“怎么说”,而且还要看社会上大家“怎么行”,群体的实践状况会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书面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教材,靠建立在科学性、逻辑性基础上的理论的力量发挥说服教育的功能。为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必须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面教材体系建设,这也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过程。理论越完美、理论体系越完善、理论载体越完全,理论的说服教育功能就越强,理论指导和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就越大。

社会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套活生生的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他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效仿的身边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位社会成员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言所行,都会对身边的人们产生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没有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真信真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就成了不落地的空中楼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规制引导社会运行的根本性规范,要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可信可行、不信不行、真信真行。二要抓好关键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名人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大众示范效应。因此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名人谨言慎行,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抓好关键领域。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强网络空间、网络社会的治理,消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各种不良现象,形成清朗的网络空间。“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6]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势在必行。四要抓好关键行业、关键部门。媒体要切实负起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而忘记了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要多报道一些催人奋进、发人深思的社会新闻,要努力发挥好舆论引导、价值引领的社会作用。司法部门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总之,“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5]165。没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落地生根。

书面教材与社会教材的关系,折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应然与实然、真知与真行的辩证关系。只有搞好两本教材的建设,才能将实然与应然统一起来,将真知与真行统一起来。

五、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从文化载体与环境上来看,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涉及的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国人民接受什么价值观和不接受什么价值观,这属于文化领域的事情。”[7]45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主体,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都离不开文化的浸润、熏陶与涵养。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具有的内在价值观能引导民众”[7]47。一个社会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构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深层内核,成为社会文化发挥外在影响力,如吸引力、凝聚力、统摄力的内在源泉、内在根据,从而使文化成为软实力。因此,“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5]163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5]168。不同时代的文化,会孕育生成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也会为价值观的传承与历史变迁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既要立足于当代文化也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具有时代气息、具备时代精神,又要具有历史的厚重、深邃和渊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5]17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反映和适应当代文化发展需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文化蕴含和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规定和提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任务、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反映和适应当代文化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反映时代脉搏,呈现时代主题,才能真实反映并有效引领时代发展。

另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163-164。文化和价值观都有历史的传承和积淀,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承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生成的深厚价值渊薮。“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164当然,在当代时空立足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5]16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吸收当代优秀文化,又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让新的有厚度,让旧的有活力,将时代维度、历史维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实效,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的育人功能与作用。

六、 把握好一般教育与重点教育的辩证关系

从教育方法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抓好一般教育,又要搞好重点教育,要坚持一般教育和重点教育的辩证统一。只有开展和搞好覆盖全民的一般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并最终在全社会得以弘扬;只有抓好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关键人群的重点教育,才能形成以点带面、以部分带动全局的良好工作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落细落微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全民行动工程,必须坚持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抓好覆盖全社会、面向全体公民的一般教育。首先,要从主客体两个维度着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作为教育主体,要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自觉担当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作为受众客体,全体社会成员也要自觉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觉悟。其次,要结合具体情况,多层次、多领域、立体化地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教育,形成相互通约、梯次衔接、有机统一的价值共识结构;最后,要结合不同的部门、专业、行业和受众群体,建立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又有机统一的价值共践制度和行动体系。

牵牛要牵牛鼻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机械地均衡发力,必须通过抓好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关键主体等关键少数的重点教育来建立有效的工作抓手和工作载体,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找到促进和带动全局工作的突破口,形成以点带面、以部分带动全局的良好工作机制,以实现整体的育人目标。“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5]174,重点突破、局部攻坚,循序渐进地实现整体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8] 。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加强和完善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员与干部的言行事关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员与各级干部的价值观教育,使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第二,抓好抓牢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因此搞好广大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的筑基工程。第三,搞好行业和部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不同的专业、行业、领域和部门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符合一般,既搞好行业和部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能使这种针对行业和部门的重点教育产生扩展和引领效应。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教育必须结合具体的工作和环境进行,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各行业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具体环境相契合相融合,既明显提升工作实效又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功能和作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育人功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教育与重点教育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论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要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育和践行,必须既坚持两点论又坚持重点论,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灵活运用和辩证统一。

七、 把握好言传与身教的辩证关系

从主体教育方式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需要言传,也需要身教。无论对教育者个体来说,还是对社会的教育体系来说,都需要辩证运用这两种教育方式。言传侧重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释、理论传授,集中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身教侧重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引领和行动示范,集中解决的是怎么做、如何行的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言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自然需要通过系统、科学、明确、规范的语言进行知识理论传授,将教育内容顺畅、快捷、准确地传达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价值观的教育更多的是价值判断、价值认同的价值维度,更需要通过言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讲清楚、道理说明白、逻辑理通顺。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身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式上,说理固然重要,但一味地说理,有时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应当充分把握实现的辩证统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身教是言传的逻辑延伸和必要补充,不仅身教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独立和独特价值的教育方式,而且科学的身教还具有促进和增强言传实效性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身教有两个维度。首先,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教育者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彰显言传和身教的统一性,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避免作出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对于并未从事专业教育的社会名人来说,身教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远大于言传,社会名人应该谨言慎行,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和表率,坚决避免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其次,从社会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来讲,身教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教育理念和社会教育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全社会应当自觉树立重视和运用身教方法的社会意识,加强身教方法的制度设计。先进人物的行动示范具有良好的社会教育功能。身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要着力构建用事实说话的社会身教方法体系。一是要通过先进事迹、人物、案例来说理,让道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社会良好的制度体系建设,让高尚的行为与品德能够传扬开来,成为人们学习的模范典型。二是在先进事例的选择上,要实事求是,讲究科学性,不能牵强附会、强拉硬扯、生搬硬套,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三是身教作为一种方法,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具体实践方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上,言传和身教是不可分割的逻辑统一过程。无论是对教育者个体的教育实践,还是对社会的教育体系和机制来说,言传和身教都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逻辑环节。

八、 把握好知和行的辩证关系

知与行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哲学命题,它牵涉到现实层面的说和做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在逻辑层面,有知难行易、知易行易、知易行难、知难行难四种情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情况更为复杂,基于主动与被动、正面与反面、积极与消极的原因,这四种情况在现实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从价值判断的层面,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应该把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作为一种价值要求、德性要求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168。全社会都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明确的认知和科学的理解,每一个成熟的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整个社会都要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共识和价值共识,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评判是非曲直的社会价值标准、成为规约个人日常行为的价值准则,奠定坚实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获得生命、要成为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必须由知落实到行上。一个人只知不行,必然是空谈家,一个社会只知不行,必然虚假和形式主义泛滥成风。“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1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归宿,要落实到人们的日常实践中,落实到人们的具体行为上,实现对人们行为的塑造与转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避免空谈,倡导真学真知真行。

知和行的辩证统一,从理论视角来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和发展逻辑,知从行来,并在新的起点和层次上回到行,既促进行的发展又实现自身的跃升;从实践视角来看,呈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应有的价值实践逻辑,行由知进,科学的实践是能动和自觉的实践,是由实践主体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地推进的;从价值视角来看,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必然应该成为价值认知和价值实践的德性要求。知行应合一,只知不行是空谈,只行不知难致远。从个人心性修养的德性要求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系统性和长远性来说,知行合一都是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因此,知行统一、知行合一,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工作要求、道德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3]8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一项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社会工程,蕴含着丰富的客观辩证法,这些客观辩证法也是其内部矛盾关系的深刻体现。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中辩证性的矛盾关系,也就为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多样性的统一。本文从不同视角择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八对重要关系进行简要分析,从属性上来看,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中先后、内外、软硬、群己、新旧、主次、主客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或许在内容上不能截然分开,但从矛盾关系的视角来看,仍然具有梳理析出的必要和意义。不同的矛盾关系反映事物不同的属性特征,呈现不同的实际问题,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从而具有不同的实践指向。准确理解把握并科学地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有利于建立结构式的认知框架,形成较为系统的行动计划,迅速便捷地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研究”(项目批准号:22AKS01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4.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J].求是,2019(01).

[本文引用: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本文引用: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35.

[本文引用: 1]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