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1): 137-144 doi: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时代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选择*

廉超, 覃诗兰

The Path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Lian Chao, Qin Shilan

编委: 李云峰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廉超,法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广西师范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

覃诗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摘要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被赋予了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的新任务。然而,在新时代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高校依然面临教育理念有待改进、学生理想信念受到冲击、课程育人和校园文化育人效果仍需增强等现实困境。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需要从建设高质量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强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进课程育人的守正创新以不断完善课程育人体系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为环境育人赋能等路径出发,培育更多能担当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立德树人 ; 时代诉求 ; 现实困境 ; 路径选择

PDF (122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廉超, 覃诗兰. 新时代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选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3, 9(1): 137-144 doi:

Lian Chao, Qin Shilan. The Path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3, 9(1): 137-144 doi:

进入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一直是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目标。立德树人,主要是指要心中有德、行为守德、以德立身,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的建设绘制了蓝图,进一步阐释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了方向。如今高校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和使命,立德树人必然要落实到健全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扩大现代化建设人才队伍。因此,结合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探索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既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要求,也是“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的重要解决思路。

一、 新时代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诉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4。同时报告也明确了青年的成长要求,提出了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时代责任。

1.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2]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指在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对立的时候,人的能力、智力、需求以及社会关系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高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下继续推进教育事业的育人目标。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继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着重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3]实现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离不开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立德树人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再深入,也是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具体实践。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坚持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加快建设全方面、全过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其次在强调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初心和使命。

2. 培育有理想、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理想信念教育一直在路上,理想信念是续力奋斗的精神之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之一。在高校育人工作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71的新要求,本质上是引导广大青年做有理想的信仰者。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庞大群体,应该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担当,高校也要引导大学生勇敢挑起国家发展的重担,明确奋斗目标,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以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放在立德树人的首要位置,引导学生以远大的理想信念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鲜明旗帜。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要为学生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导向,矢志不渝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筑牢学生思想基础的同时不断强化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责任。

3. 培育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吃苦奋斗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对骄纵的抗争,是在面对困难时肯于吃苦、禁受劳累,以“老黄牛”的精神一往无前地勇担使命。“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71党的十八大后的十年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形势,我们党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啃硬骨头,解决了许多长期积累的难题和矛盾,办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件大事”。广大青年进步向上,国家就能稳步向前。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吃苦、肯奋斗的良好品质,感召学生跟随党和国家的前进脚步,以及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奋斗的工作使命。为此,一要感召学生勇于吃苦,敢于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奉献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之花洋溢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途中;二要引导学生树立砥砺奋斗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奋斗意识,明确只有以奋斗者的态度激励自己,以奋斗精神投身于自身的学业、事业以及国家的历史伟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诉求和促进自身发展。

二、 新时代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时代新人的培育和教育强国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立德树人育人体系不断完善,育人内容和方式不断丰富、创新,然而随着时代特征的不断变化,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难免会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1. 高校教育理念仍需改进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措施,每所高校需要认真领会每个时期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方针、政策。从世界大变局来看,当今人类面临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严峻考验,世界各国陷入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因此,必须认识到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世界形势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工作重心仍要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然而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有所滞后,未能与时俱进,把教育重心放在重点学科、专业、项目等需要量化评估检查的硬指标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模式转变,这不利于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也反映了部分高校对立德树人的认知和实践还不够全面,其教育理念仍存偏颇,教育体系的建设仍存在片面现象。此外,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存在滞后性的问题,由于自身对新时代教育的新任务未有清晰的认知,容易禁锢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新科技的使用、新思想的学习存在抵制心理,陷入脱离学情的教科书式说教的困境,不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2. 学生理想信念受到冲击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用使人们特别是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较大冲击。QQ、微信、微博、抖音、知乎等平台的广泛使用,使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陷入思想碎片化、生活泛娱乐化等境地,对其思想观念以及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泛娱乐主义的流行慢慢充斥着高校大学生群体,使其生活方式沦为娱乐的“拜物教”,多数学生对流量主导下的娱乐八卦乐此不疲,对网络上一些故意抹黑英雄人物和歪曲历史的新闻事件容易信以为真,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圈套。同时,随着人们交流手段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日趋便捷,西方“普世价值”“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错误思潮也趁机而入,高校学生由于本身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加之错误思潮的渗透,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出现偏颇或弱化现象,甚至个人政治信仰也受到冲击。因此,在新时代必须认识到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性,主动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课程育人效果仍需增强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是现阶段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育人层面上,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些年来各高校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思政课育人效果突出,同时各高校过去忽视的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今也融入专业教学。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大多院校仍把专业课的教育任务放在学习专业技能上,导致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仍不够突显,也不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部分高校缺乏对课程思政全课堂的完整把握,尚未构建完善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第三课堂的协同育人体系,在学生的课程评价方面更多还是以第一课堂的成绩作为核心标准,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育人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因此,如何激活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 校园文化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校园的文化环境一直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载体,校园文化育人的目的是将育人基因融通在日常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育人效果。随着文化育人得到重视,校园文化育人途经和方式得到进一步丰富。例如,在充分融合和利用网络文化载体进行立德树人的同时,也积极创建校园文化教育基地等平台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容仍相对比较传统和单一,不仅未能很好地融合和对接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而且对于高校自身的优秀校史文化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挖掘、融入和宣传存在明显不足,校园文化育人的内容有待充实和创新,文化育人效果有待提升。例如,普遍存在校园文化传播的形式略显单一、内容缺乏特色和吸引力等现象,难以对广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总之,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发展环境,不断创新和拓宽立德树人的育人内容、载体和途径。

三、 新时代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高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根据新时代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现实困境,要进一步从建设高质量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进课程育人的守正创新、深化校园文化内容建设等方面深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建设高质量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健全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不仅需要从过去的德育工作中汲取经验,更要立足于当今的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具体实际,丰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把高校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摇篮。

与时俱进丰富立德树人教育内涵。立德树人需要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确保推进育人工作,保证育人工作与当前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相一致。首先,坚持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最大政治优势。”[5]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背景下,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尤为关键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高校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抓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的政治性。其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这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据,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着重做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的阐释和理解,与时俱进地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找准教育的正确定位,强化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强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强化时代新人的培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立德树人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立德树人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强调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本质上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建立高质量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要求要发展好素质教育,着力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一是要培育学生高质量政治素养。教师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主体,学校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教师的正确政治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学习贯彻党中央的各项会议精神,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包括政治意识、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度等。二是发展高质量的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质重点是培育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力强调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在科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发展。

完善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只是高校孤军奋斗,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也不例外。高校完善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完善育人管理体系,特别是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德育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师风师德涵养学风、校风。其次要加强与社会主体的合作交流,社会的各个企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参与主体,应充分把社会的有效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最后,应重视家庭的家风建设,家庭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的关键主体,加强高校与家庭的紧密结合,借用红色家书等途径弘扬优良家风、传承红色精神。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教育主体紧密联系和结合起来,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完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2. 强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不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结合”,增强对理论创新的理解。这对于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生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培育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结合”。为了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解决难啃的硬骨头和实现新的辉煌,必须不断深化“两个结合”。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个结合”。在信仰多元化的外部环境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学习一成不变的教条,要利用思政课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两个结合”作为重要的课程主线,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作为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与学生的价值观结合起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生基础,并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期末考核,增强理论学习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其次,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先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其教师和学生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可以通过学习座谈等形式,加强其他院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科研活动、调研活动、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引导高校师生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使高校师生都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追随者。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指出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历史经验之一,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只有正确认识理论创新成果、经验,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效,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高校要积极开展党的会议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头脑,抓好读书学习活动是关键,要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理论学习会、读书会,引导学生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进一步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引导学生坚持“六个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升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并能用“六个坚持”的理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同时可以组建一批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志愿者团队,面向学生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3. 推进课程育人守正创新以不断完善课程育人体系

高校的课程育人工作,要围绕高校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展开,坚持守正创新,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健全课程育人体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注重教学理念的守正创新。高校要重视教师的守正创新意识和理念的树立,推进教学理念的守正创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正确辨别守正与守旧、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教学理念的守正不是指坚持用传统守旧的思维方式指导实践,而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牢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育人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任务和要求,应该要以新时代学生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育为要点,推进教师教育理念的守正创新。同时,注重教学理念的守正创新,要求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武装,即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新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学术、学科、课程、培训以及读本等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深入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深入开展。

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守正创新。教学过程除了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结合时代变化和国家形势增添新的教学内容,解决好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为此,一方面要丰富国情教育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各类精英人才向学生讲述社会各主体的国情党情以及各行各业的行情,或者构筑校外企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社会民生,在把握社会潮流和国家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人生目标,强化使命意识,勇担历史重任。另一方面,要把党史故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利用党史故事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蕴含丰富的信仰基因,党史故事是教师教学的最好教科书,教师可以利用现实和历史的党史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实现故事的亲和力和理论的说服力相统一,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道路的优势,增强道路自信。

最后,注重教学方式的守正创新。运用课程思政全过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以地域特色为依托深入拓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灵活的、多变的,不该拘泥于教材内容,强调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的局限,要求体现更多的社会性,教师要把教材内容的稳定性和地域历史发展的特色性相结合。二是打造移动课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挖掘地方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红色文化资源。三是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教师整合学生收集的资源,使其成为教学案例,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小组讨论、PPT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讲、自己讲。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指引和推动学生对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从陌生走向亲切、走向认同并自觉践行,不断增强中国梦的凝聚力。

4. 加强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以为环境育人赋能

高校立德树人要坚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和创新校园文化,深化校园文化内容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推动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增强环境育人影响力。

首先,注重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培育校园精神文化,达到激励人和育人目的是发挥校园文化立德树人效果的重要工作内容。一要培育创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着力强调了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着力培育创新文化是高校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新要求。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要注重发挥科学家精神为动力源头,积极整合当地资源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为学习榜样,倡导大学生弘扬以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育人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精神,在学生之间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二是培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百年党史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基因,高校要运用校园文化推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增强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真实性。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全面发挥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当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特别是建党精神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以重大事件、节点为载体,开展全校性专题学习以及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学习、理解和践行。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平台和载体在塑造学生精神品格、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立德树人必不可少的育人阵地。设立形式多样的文化社团,合理加大资金支持,扶持社团的建设和运营,面向国家现实需要开展大学生文化活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打造学校与社会力量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通过聘请企业导师,打造高质量育人团队,发挥企业在学生能力培育中的作用。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鼓励学生把文化成果应用到基层、农村,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微传播”,弘扬和践行校园文化离不开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充分利用好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载体开展育人工作,利用易班、钉钉等在线平台开展各类主题知识竞赛等活动,扩大新媒体平台的育人广度和深度,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难点、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ZJY079);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构建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项目批准号:JGY2020030);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基于‘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项目批准号:2022JGA13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本文引用: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本文引用: 1]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EB/OL].(2023-01-12)[2023-01-15]..

URL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本文引用: 1]

靳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J].人民论坛,2018(29):6-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