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1): 165-170 doi:

青年学者论坛

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体会

石锐杨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everal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To Study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V

Shi Ruiyang

编委: 王然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石锐杨,法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摘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晶,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

关键词: 共同富裕 ; 资本 ; 初级产品 ; 国家安全 ; 生态文明

PDF (123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石锐杨. 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3, 9(1): 165-170 doi:

Shi Ruiyang.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everal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To Study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V.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3, 9(1): 165-170 doi: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稿,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谈些学习体会。

一、 正确认识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追求。早在中国共产党筹建之初,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有了共同富裕的思想萌芽,并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作为建党的初心和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就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3]4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他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4]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富裕,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富裕。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并不是全部,人心向背也不仅仅决定于这一点。发展了,还有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因此,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5]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3]48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4]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紧迫性,分阶段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要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就逐步解决,而不是等到实现了现代化才来解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分两个阶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第一个阶段,到2035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随着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实现共同富裕要靠有效的制度安排,逐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性安排。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

二、 正确认识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国家的。20世纪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遇到的新课题。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必要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的;但是,在利用资本主义的同时,必须要把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限制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掌控之中。[6]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就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在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支配下,适当地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法则,资本主义经济法则是受限制的。所谓资本主义经济法则,就是剥削剩余价值,这一条已经受到了限制。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8]211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利用资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急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度犯了“左”的错误。近年来,由于我们认识不足、对资本的监管缺位,在我国一些领域又出现资本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8]2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必须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首先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第一,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横冲直撞,要反垄断、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第二,加强法制建设,从完善法律入手,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加快推进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修订工作,完善法律法规。第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挥资本积极作用的必要性。“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要抓紧完善,已有法律法规的要严格执法监管。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8]211-21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明确指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4];另一方面则提出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4]

三、 正确认识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思想上主动、在行动上积极应对全球潜在粮食安全危机的忧患意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4]

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1%,达到883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的7.30%,与2021年相比略微上升。”[9] “预计2023年农业增加值增速为9.8%,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农业增加值占比有所提高,达到8%左右,比2022年农业增加值占比略高;以主要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业(谷物磨制品、饲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糖料及糖制品、肉类加工品、水产品加工品、蔬菜水果加工品、乳制品、茶叶)增加值将继续增长,增速为2.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9]农业产值以及相关农产品产量保证了中国人的碗里有饭,让中国人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世界局势波诡云谲,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稳稳地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应对世界变局的定心丸。

四、 正确认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形成的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一口气列举了党和国家可能遇到的十七种困难,提醒全党务必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三个务必”的思想:“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维护总体国家安全。2014年4月15日,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了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11种安全。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10]2020年初,面对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大面积蔓延;之后又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提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4]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效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很多,但总体可控。要坚持底线思维。古人说:‘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我们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8]213只要各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清醒,居安思危,总有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化险为夷。

五、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1]虽然大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不仅加剧了人类社会的分化和阶级的对立,而且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刻不容缓、必须认真面对的世界性问题。

作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专门制定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12]

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8]215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任务,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稳中求进,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2.

[本文引用: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22-10-26(1).

[本文引用: 7]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5.

[本文引用: 1]

石锐杨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J].海派经济学,2022(1):19-29.

[本文引用: 1]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4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本文引用: 5]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2023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N].经济日报,2023-02-01(11).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

[N].人民日报,2019-01-22(1).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21-10-25(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