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4): 19-28 doi: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根据、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任洁

Theoretical Basis,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Adoption of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Ren Jie

编委: 林毅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任洁,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

摘要

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和实践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要继续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聚焦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在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成就。

关键词: 坚持问题导向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调查研究

PDF (130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任洁. 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根据、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3, 9(4): 19-28 doi:

Ren Jie. Theoretical Basis,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Adoption of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3, 9(4): 19-28 doi: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叙事立论、创新推进的重要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20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问题意识,着眼解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把问题搞准、把情况摸透、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一、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问题导向就是实践导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既是认识产生的逻辑起点,也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也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中介。实际中的问题有待理论上的回答,理论上的问题需要在实际中解决。理论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既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问题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断推进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密码。新时代,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且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1.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

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谈论的问题,不简单等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谈论的问题。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问题一词主要有以下五层意思:一是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二是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三是指关键、重要之点;四是指事故或麻烦;五是指有问题的、非正常的、不符合要求的。其中,第二层、第三层意思比较接近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概念,意指普遍存在的矛盾。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2]“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3]305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3]31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中国人早就知道矛盾的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4]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注重从矛盾和问题中寻求创新和变革,所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传》)。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揭示事物问题本质与内在规定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矛盾和问题并以问题倒逼而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坚持问题导向至关重要。

问题意识指的是认识主体能不断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从思想上做好前提准备的思维方式。虽然作为事物矛盾表现形式的问题普遍存在,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具有问题意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的思想层面来说,只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具有深邃敏锐的眼光和明察秋毫的能力,才能形成问题意识,认识到问题的普遍存在和无时不在,进而随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客观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3]319;就是要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还有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其中很多矛盾是当前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对于这些普遍存在的矛盾,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2.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

理论创新始于发现问题。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5]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第一个环节,具有优先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发现并提出问题本身就预示和体现了认识领域的拓展、认识方向的改变、认识方法的更新,从而对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要创造性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要求我们用两点论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同时,矛盾也具有特殊性,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这要求我们观察事物首先要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3]309我们在做事情、想问题时,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从问题出发,采取不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6]127-12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问题意识,要以问题为牵引解答发展关键期和改革攻坚期的矛盾,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要创造性运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即在复杂事物中,矛盾具有主次之分,在单个矛盾体中,矛盾又具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还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6]12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住中心和关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既要整体、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又要注重总体谋划,在工作中牵住“牛鼻子”;提出既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又要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又要聚焦过程,以解答现实问题为着力点等。

要创造性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善于透过复杂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而存在的现象;另一方面,本质和现象又有差别和矛盾。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了事物的性质及其基本发展方向,现象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本质。本质由事物内部矛盾构成,具有单一性、稳定性、深刻性,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丰富、多变、表面的东西,运用感官即能感知。假象从否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掩盖事物的本质,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现象与本质等同起来。问题导向就是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其本质和内在规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6]287我们要直面问题,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

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理论研究必须回答时代问题,体现时代的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7]只有回应时代发展需要,及时提出新思想新理念,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解析复杂而深刻的现实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理论创新。

3.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观察和改变国家前途命运的工具,拥有了洞察宇宙的望远镜、观察事物的显微镜和把握规律的大视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始就具有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点。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中心任务的确定是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能否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正确把握党的中心任务,直接决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能否顺利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具有新指向和新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实际就是善于发现问题、精准筛选问题、科学研究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和全新的指向。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和实践要求。

1.坚持问题导向要抓住主要环节

发现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现实起点。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就能够找到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能够找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问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对存在的问题不遮掩、不回避,才能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找到应对风险挑战的办法和路径。

筛选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必须以高超的眼界审视问题的复杂性和真实性,精准筛选问题。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问题也是普遍存在、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去伪存真,筛选出大问题、真问题、新问题。

分析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主要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必须以过硬的本领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2]这就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本质,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解决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最终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归根到底是为了切实解决问题,问题只有被解决了才能够成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动力,否则就是发展的阻力。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具体矛盾更加复杂多变,我们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也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把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坚持问题导向要聚焦新时代重大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

理论创新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新的发展实践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不仅要解决一系列过去长期积累的问题,还将面对许多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难题。坚持问题导向,要致力于解决过去留下来的旧问题,同时也要聚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9]要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再比如,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与行为规律,同样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这要求我们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使之始终服从、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利益。要为资本设立“红绿灯”,健全资本发展的法律制度,形成框架完整、逻辑清晰、制度完备的规则体系,健全事前引导、事中防范、事后监管相衔接的全链条资本治理体系。

理论创新要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1]14。这些深层次问题躲不开、绕不过,只有将问题导向贯穿发展始终,把改革发展稳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方能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理论创新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10]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11]

理论创新要聚焦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如何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公平正义;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如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发展权益和发展空间的承诺,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如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区域合作,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将同各国一道,用实际行动回答世界之问、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理论创新要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但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党内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可能始终存在,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1]64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等大党独有难题。“六个如何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使命任务、面临的复杂环境出发,深刻把握党的根本性质和党情国情发展变化,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切实解决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大党独有难题,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新时代重大创新

只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关注和回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才能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0]23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敢于直面问题,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发展问题上方向清晰、难点问题上回答明确、实际问题上解决有效。

在党的领导方面,面对党内一度存在的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12]125

在经济建设领域,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体现到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政治建设领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民主政治的攻击、污蔑和歪曲,提出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在文化建设领域,面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要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社会建设领域,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倡导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党的建设领域,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并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葆政治本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宽广视角,聚焦新时代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主动。

三、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问题导向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敢于触及矛盾是前提,通过调查研究有效解决问题是目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聚焦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在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成就。

1.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使命是奋斗的方向。使命引领是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原则,只有坚持使命引领,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问题导向是使命落地的手段和方式,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使命必达。使命引领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前行的目标动力和坚定意志。可以说,使命越光荣越伟大,洞察问题就越敏锐,发现问题就越直接,解决问题也就越有效。

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就是要求我们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要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积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

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就是要求我们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更要谋划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问题,生动地体现了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的统一。

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给党和国家事业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突变。如果对矛盾熟视无睹,甚至回避、掩饰而畏缩不前,一旦等到矛盾恶性转化,就会积重难返,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2.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部门进行深度有效调查,为的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调查研究始终是有“靶向”要求的,做任何调查研究始终要带着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具体的特点和问题所在,只有带着困惑“下去”,才能怀揣办法“上来”。这里的困惑指的就是问题意识。

调查研究要直奔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突出问题导向,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调查研究要坚持科学方法。态度端正、方法对头、路线正确才能达到“深、实、细、准、效”的标准和要求。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重在一个“实”字。要实实在在搞调研,调查研究要多到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坚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既要“身入”基层,又要“心入”基层,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了解真实情况、发现真实问题。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杜绝精心安排路线、布置场景、挑选群众的“作秀式”调研。要“钻矛盾窝”了解实情,“少看花瓶和盆景,多看看后院和角落”。

做好调查研究,既要调查,也要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通过调查而了解到的情况,必须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很重要,只有通过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14]调查研究就是要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解决实际问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汇总调研情况,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特别是对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等,要研究透彻、找准根源和症结。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真正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10]154这说明,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调查研究中了解社情民意,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

3.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

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取得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不断发展壮大,并始终保持先进性,走在时代前列,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敢于自我批评,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在百余年奋斗史中,我们党也曾走过不少弯路、犯过不少错误,但依靠强大的自我反省、自我纠错机制以及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最终纠正了错误,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航向,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唐·韩愈《五箴五首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过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明确阶段目标,持续整改。”[12]527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推进,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在积极面对和化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时,要立足问题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迎难而上的锐气。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到,发现真理、解决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持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对于广大党员来说,自我革命本身就是对着问题去的,讳疾忌医是自我革命的天敌。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只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才能不断给党和国家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总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是其实践性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新形势新问题,持续关注和回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既要从思想上勇于正视矛盾、勤于分析问题,更要从行动上切中矛盾要害、善于化解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研究”(项目批准号:23AZD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本文引用: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本文引用: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引用: 4]

习近平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J].求是,2019(1):1-5.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本文引用: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7.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0.

[本文引用: 3]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0.

[本文引用: 1]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00.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