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Innovative Theor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编委: 李云峰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钟慧容,法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詹梦晴,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关键词:
本文引用格式
钟慧容, 詹梦晴.
Zhong Huirong, Zhan Mengqing.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历史规律和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内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必将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准确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作为新时代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哲学高度的创新和拓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并用“六个必须坚持”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学界对“六个必须坚持”开展了或逐条分析式或宏观概述式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准确把握这一问题提供了基本阐释,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更为精准地关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创新性,进一步凸显这一思想在哲学高度的原创性贡献。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理解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钥匙作用,进而切实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最终形成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般而言,世界观即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运用这种观点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形成了方法论。就哲学与社会活动、哲学与人类思维活动的关系而言,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著作中多处论及“世界观”或“方法”,虽未将这两个概念并用,也没有使用过“方法论”这一概念,但这并不代表经典作家否认其哲学思想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强调其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在开篇第一条就列举了包括自己哲学即“新世界观”[2]3在内的三种世界观,把“解释世界”[2]3的一切旧哲学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2]3相统一的新哲学进行区分,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503。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找到了实践这一“阿基米德支点”,深刻指出以往哲学家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2]503,将世界理解为远离社会历史的思辨世界。而新世界观从现实的人出发,探究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颠覆了传统哲学理论静观和纯粹思辨的态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自此,世界观不再仅限于“观”世界的认识论,也不是某种超验的形而上学,而是指导人们改变世界的理论学说,其理论旨趣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恩格斯曾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种统一性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任何把辩证法作为方法论而否认它的世界观意蕴,或是把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而否认它的方法论作用的观点,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真精神。
列宁明确提出了“方法论”特别是“马克思的方法”这一命题,并使其进入了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4]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意义时指出:“新的方法论和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立,是社会科学的极大进步,是社会主义的巨大进展。”[5]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将“世界观”和“方法”并列表达——“这里没有一点具体的经济研究的影子,也没有一点马克思的方法、辩证方法以及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迹象”[6]。20世纪30年代初,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形成,书中明确提出“辩证法唯物论是科学的方法论”[7],在这里将“方法论”等同于“方法”。1938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发行,尤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章节详细论述了“世界观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前者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后者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历史。[8]1972年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中明确使用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表达,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具有严谨性、完整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彻底性(这些就连它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是因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采用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9]。伴随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逐步成为我国通用的哲学教科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表述也为中国所沿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将“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列使用并形成规范性表述,旨在更加强调世界观对于中国革命实践的方法论意义。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揭露了教条主义的实质,为全党整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提出:“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同时又是无产阶级认识周围世界的方法和革命行动的方法;它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10]在这里,毛泽东将“方法”径直称为“方法论”,并没有作详细区分。但我们能够看出,毛泽东所指的“宇宙观”与“世界观”是同一内涵的不同表述。同时该论述还简单说明了世界观如何转化为方法论,并且强调方法论要具体化、避免抽象化,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自此,在我国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固定表述。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要“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11]。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明确提出,要“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2]。在毛泽东看来,立场强调的是阶级性,世界观指的是基本观点,方法与方法论可以等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品格。具有普遍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惟有与民族国家的具体实践和历史文化相结合,进而实现本土化和民族化,才能够发挥其作为指导思想的伟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随时随地”以中国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强调其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指导力。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了“共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目标、行稳致远。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新的飞跃具有整体性,其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既坚持和运用了一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代性的哲学意蕴。“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其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推到了新境界。
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以人类解放为主轴,始终关切人的哲学,这一世界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首先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坚持人民至上直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遵循。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为中国人民谋求生存和发展,其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论。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又是科学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凸显了新时代更要处理好党和人民关系的显著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视域中,人的本质问题是其新世界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深度剖析人民苦难背后隐匿的制度性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内在规律,最终落脚于通过变革现存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遵循,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历史主体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自觉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决定性力量,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创造实现中国梦所需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成熟的制度体系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价值旨趣和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3]马克思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路径方案,具有国际主义视野和世界情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是对这一世界情怀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宏阔视域和博大胸怀,超越狭隘地域和民族界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眼光把握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大势,深刻反思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成因,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世界人类发展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坚持问题导向和自信自立的认识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构筑起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图景,使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成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人类社会发展演进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在于能否尊重客观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信自立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和独立自主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认识主体的一种历史自觉。坚持问题导向和自信自立的认识论具有新时代的明显特征,体现了更为积极的主体性和历史担当精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1]20,问题与矛盾具有内在统一性,问题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矛盾是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定,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历史主体不仅要精准识别事物之间现实张力的表征,更要透过现象抓住矛盾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围绕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为轴心,直面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问题指向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善于抓住关键问题,找准重点问题,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尝试用不同的视角或维度来研究问题,突破思维定式和原有知识框架限制,拓展研究问题的思维空间,洞察问题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联系,形成促进问题解决的新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问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坚持自信自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的底气和信心。马克思系统论证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为党结合特定历史条件进行总体性思考和探究如何将逻辑必然性转变成现实必然性提供了方向。历史与现实已然证明,任何亦步亦趋跟随西方现代化道路或是照搬照抄他国发展模式都是行不通的。自信自立是在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开展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和行动状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和“中国崩溃论”的崩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了各国依据自身实际需要建设本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蕴含着深刻的唯物史观思想光芒和方法论智慧”,展露出“改变世界”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力量。[14]坚持自信自立的认识论意味着要依据自身力量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坚持走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中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
坚持系统观念和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思想方法方面的坚持和运用,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工作方法方面的发展和升华。唯物辩证法表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需要用联系的、系统的、发展的眼光去把握现实,才能揭示事物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系统观念和守正创新提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局部与全局、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坚持系统观念是对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的继承和拓展。善于运用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辩证关系的哲学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21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越发呈现出复杂性、系统性的整体特征,要深刻调整利益结构就需要系统安排和整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系统思维的赓续和阐发,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凸显了新时代的理论思维新特征。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崭新话语阐释,凸显了科学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创新,但并不是主观臆断、为所欲为,而是要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守正与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的守正是因循守旧,只会导致停滞不前。“守”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守和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守;“正”意味着遵循唯物史观的自觉性,要求深入社会现实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坚持守正与创新,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结合特定时空维度,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灵活运用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通过新的理论认识探寻创造性的实践方式;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内蕴的深厚文化根基,又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样态;既要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又要积极识变求变应变,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路径、新机制,激活全社会创新创造的不竭活力。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呼唤和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创造。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宏大探索和实践创新中,赓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实现了坚持理论与实际、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有价值论、认识论高度上的整体观照,又有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表征。面对实践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理应更加自觉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着力实现“中国化”和“化中国”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独特的思想魅力、巨大的实践伟力,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
党的创新理论绝非头脑中的理论推演,而是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和宏阔实践、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国共产党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自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洞察历史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唯有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中形成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注入强大动力。
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本质性推进人的现代化。唯物史观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代化绝不限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进,或是单一的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是更加重视人的现代化实现的方式以及实现的程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目标具有本质关联性,二者都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伦理目的和终极价值关怀。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观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基因。中国共产党秉持把人民群众视为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的认识论,积极回应人民的合理诉求并满足其对生产、生活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在具体政策和策略中注重方式方法,激发人民群众在实现自身本质力量为目的的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性特质,克服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缺陷和弊端,阶段性解决以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悖论性问题,创造了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现代化的跃迁。新征程,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必须一以贯之地坚守人民立场,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1]19。在理论层面,需要立足于人的现代化这一主题,进一步探讨人的现代化的内涵、标准、路径等深层次问题,回答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与群体、科技与人文、人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在实践层面,需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三个层面,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助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尽最大努力化解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二元对立”冲突,有效践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促成就业扩容提质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并继续完善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有效整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制度体系,持续巩固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通过教育、人才、科技的一体化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激发其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充分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满足人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持续性地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要继续坚守人民立场,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党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相统一、党的行动和广大人民心声相契合,不断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行稳致远的强大合力。
自觉运用新观点、新论断,持续性求解现代化之问。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在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日益暴露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病也由此引发了世界性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推进现代化,又必须克服现代性问题,需要持续性求解一系列现代化之问:中国创造了何种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中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新征程的开启具有怎样的历史规定性?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影响世界?要回答新征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惟有继续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才能解决复杂多变的现代化问题。在各领域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文化思想,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和发展,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解答现代化之问的行动指南。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和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改革方法论和经济工作的具体方法,强调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科学的方法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经济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等思想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稳中求进等工作方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预判风险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在蕴含着良法善治、法治昌明的价值旨向,需要我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法治的确定性应对一切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论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这一思想要求我们更好地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体系的整体优化,推动绿色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在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律,科学阐释了战争与和平、发展与安全、人与武器等辩证关系,蕴含了具有时代性的军事辩证法,为全面提高备战打仗能力、打造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加强军事人员现代化等方面提供了思想指南。在复杂纷纭的形势变化和外交实践中,需要用习近平外交思想主动引领实践。要学以致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新理念新主张,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邃内涵,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铸魂。
灵活运用科学工作方法,系统性推进各项事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做到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子系统在内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坚持以系统观念进行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以整体性、协调性和规律性思维来整体把握各要素、各环节,在具体工作中妥善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两点论和重点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坚持实践探索。顶层设计建立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强调对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进行历史性反思和规律性把握,前瞻性思考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实践样态,为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总体性的指导方案。实践探索亟须在顶层设计的规范引领和指导推动下分阶段、有步骤地展开,要求我们在新征程的壮阔实践中深入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切实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新思路、新战略和新办法,持续为优化完善顶层设计提供现实依据。二是既要坚持两点论,也要运用重点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注重整体和全局,又要认识到局部和各局部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好两点论和重点论。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把“看得见的手”用好,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规律,发挥资本的正向力量,又要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时,既要积极推进,又要保障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这都是对系统观念的具体运用。只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智慧灵活运用到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实践中去,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成功实践,才能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内蕴发展性品格,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也必然伴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发生时代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科学的态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持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灵活运用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智慧,使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进程中焕发出理论伟力。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和实际问题,必须根据新时代“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更加主动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哲学智慧的自觉和自信,在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回应新挑战、研究新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要求的正确回答,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参考文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