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Academies in the New Era
编委: 李云峰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静瑞,法学博士,广东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关键词:
本文引用格式
李静瑞.
Li Jingrui.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贯彻国家意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即一定的阶级或政党为将自己所倡导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引导人们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自觉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服务于相应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接受,指向人们相应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1]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教化和灌输功能。新时代公安人员肩负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使命,需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我国公安人员大多来自专门从事公安教育的公安院校,其思想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素养也主要形塑于公安院校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深化和提高公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需要对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深入探寻和拓展。
一、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增强学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和辨识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是一般的学科课程,而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的课程,能够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182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公安院校学警的思想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塑造,需要充分利用好公安院校思政课这一重要渠道。公安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公安人员。国家公安人员肩负着舆论引导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其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倾向极其重要。因此,公安院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应更注重价值引领和政治引导,能力目标上则更需关注学警的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的培养。
1.注重学理性基础上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要求,并特别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2]这一要求对于公安院校思政课具有尤为特殊的意义。
公安院校肩负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神圣使命。作为未来公安从业人员的学警,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倾向直接影响着其在未来的从警职业生涯中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神圣使命。因而,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尤其重视对学警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引导。为此,公安院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公安院校育人特色,突出忠诚教育、人民公安红色基因教育、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清正廉洁严守纪律的职业操守教育、公安英模精神和英雄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等,以此培养学警的忠诚意识、政治意识、法制观念以及纪律和规范意识。从独具公安特色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着手,培养学警未来公安职业必备的政治素养,对学警进行职业价值观引领和政治意识引导,是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功能。
强调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意味着要把思政课讲成简单、抽象的政策宣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思政课并不是简单的政治宣讲,而是一门学科课程,其教学内容同样具有体系化、条理化、序列化的特点,且更有其内在的学理性和学科规律。同时,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内在统一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以及知识、理论之间的逻辑推演。学生只有真正实现了对理论本身的真懂,才可能达致对相关价值的真信,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信仰,并落脚于自觉地践行。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学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确保其在将来的公安工作中能够肩负起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神圣使命,更好地履行其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职能。
2.构建思政课堂舆论辨识场,提升学警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博弈和斗争一直激烈尖锐,西方敌对势力总是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制造各种舆论风波,并将之引向对中国制度、道路甚至对党的领导的攻击,企图干扰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公安人员肩负处置舆论事件警情的职责,敏锐的意识形态辨识能力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是学警职业素养培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在公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警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的培养。
当前公安院校思政课普遍较为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但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还有较大的提升和开拓空间。新时代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制造或引导的舆论事件频发。一些事件在发酵之初,其舆论走向往往极不明朗,持不同观点者争执不下,成为社会关注并热议的话题。学生可能会在思政课堂上向相关教师求教,希望能从教师的传递话语中找到答案。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教师往往认为此类问题比较敏感,避而不谈,或者自身对相关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而含糊其词。为解决这一问题,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构建舆论辨识场的方式,主动出击,深入分析、客观评价、正向引导,积极正面回应学生的困惑和疑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2]“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2]因此,面对各种舆论风波,最好的办法不是回避而是直面。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社会关心的热点舆论事件进行讨论,为学生介绍相关事件的背景、原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等,创造正向舆论和负向舆论的辨识场,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在相互冲突的舆论观点中辨识出正误观点和意识形态思潮。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明辨相关舆论事件的真相和本质,还可以使学警的舆论辨识能力获得有效锻炼,为他们走上公安工作岗位后应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奠定扎实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舆论辨识能力。
二、探索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机制,熏陶学警意识形态观念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显性教育,也要注重隐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时指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2]其中,“润物无声的效果”即隐性教育是相对于学校依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灌输知识的显性教育而言的,指除学校设置的课程外的一切可以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如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学校自媒体、教师言行和人格魅力等影响和熏陶学生,使学生从中受益。公安院校应深挖校园内各种资源,探索和构建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机制。
1.线下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探索构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机制,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公安院校中的线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线下物质教育资源、精神教育资源以及学生活动资源中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隐性教育资源。
开发利用公安院校中的物质资源。物质环境和物理空间并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通过巧妙设计和利用,往往能够成为极佳的文化和精神载体,实现“一草一木皆育人”的化人之效。公安院校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物理空间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教学设施等。相较其他高校,公安院校对学警思想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思想素养的要求更高。因此,公安院校在设计和建造校园楼宇馆舍、人物雕像、校园绿化等的过程中,除了对警营特色的营造,还应注重对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素的植入和彰显,巧妙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潜化和导向作用。比如各地公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本地实际,在修筑校园广场、设置雕塑时,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等。通过物质环境和物理空间的巧妙布置,使学警浸润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的物理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
开发利用公安院校中的精神资源。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资源主要包括警歌、校歌、校训、校道楼馆名称、墙面标语、宣传栏图文等。这些资源往往蕴含着浓厚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价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色彩,更易于对学警的思想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观念产生导向和影响。因此,公安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继续保有这种思想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氛围,贯彻“双色育警”校园文化理念,将公安院校文化的本有色“蓝”与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红”有机交融,使蓝红紧密贴合的独特警校文化在学警的思想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观念的培养和塑造中润物无声地发挥作用,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等精神资源对学警思想政治价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的隐性教化之实效。
开发利用公安院校中的学生活动资源。公安院校在课堂教学之余有着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包括知识竞赛、学术交流、座谈会、社团活动等。充分借用公安院校学生活动,根植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知识、思想和价值于其中,对于增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警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走向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公安院校的相关教师和工作人员可以在指导学警组织校园活动时,有意识地引导其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知识内容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
2.线上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开辟和拓展
当代新媒体的繁盛和普及,为公安院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载体和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4]当今青年一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互联网特别是对各种自媒体高度依赖,被戏称为“长在自媒体里的一代”。鉴于此,应当通过公安警务类、普法类自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其中的思政教育素材,使学生在对警务时事的关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以广东警官学院为例,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推荐和引导学生关注广警共青团、警苑心语、广东普法等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相关自媒体的关注度,思政课教师会把思政课教学与学校相关公众号内容进行联动,如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放在公众号或视频号中,并在上课过程中更多选取公众号、视频号中的推文或视频作为案例,这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有力地助推了线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深化。
除利用现有自媒体资源之外,还可以鼓励部分有能力、有热情的思政课教师开通相应的自媒体平台号,制作、写作或甄选转引高质量的公安警务类、普法类、思政知识类、热点事件深度解析类的视频和文章,探讨学生上课时关注度较高但囿于课堂教学内容多和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充分展开讨论和讲解的问题,从而回应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切和疑问,有效引导学生的相关认知和意识形态倾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线上隐性思政教育的形式,把学生的兴趣、所依赖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教学内容和思想的深化与拓展目的有效统一起来,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功能。
3.教师身教示范的榜样教化和引导
教师通过自身是非明辨的言行举止和人格魅力而自然达致的身教示范,是隐性教育的又一重要形式。通过施教者的榜样教化进行身教示范是中国古代历来最为倡导的教育方式。儒家甚至将榜样教化和身教示范看作教化的本质,所谓“上所施,下所教”[5],“学之为言效也”[6]。儒家将“学”的本质意涵界定为“效”,即效法,效法施教者的言行和举止。“儒家传统将教、学都视作具体化的行为,因此,教育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自我的各个方面:身体、思想、心灵、精神都包括在内。榜样最为紧要,因而也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7]尽管儒家倡导的榜样教化和身教示范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古人对于儒家思想和德性的教化和引导,但其揭示的身教示范的隐性教育方式方法却同样适用于当下对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场景下的身教示范,对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自身的意识形态素养和信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要想真正发挥隐性熏陶功效,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意识形态嗅觉、超强的意识形态辨识能力以及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课上施教和课下与学生的接触中无形地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其形成较好的意识形态思想素养和信念。反之,若教师自身对相关知识和理论一知半解、意识形态信念模糊,对扑朔迷离的意识形态舆论事件看法左右摇摆,则很难形成相关面向的人格魅力,自然也就无法感染和熏陶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不能在课上表现不错,却在课下乱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不错,却在网上乱说”[2]。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身教示范的隐性教育才得以见行见效。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具有潜隐性、渗透性和效果的持久性。相较于传统的显性思政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往往更易于接受。因此,开辟和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是提高公安院校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
三、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联动公安实践机制,促进学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
公安实践是指公安院校学警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时,应公安机关的需要和安排而参加的安保执勤活动,或者毕业实习时到公安机关进行实地职业训练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公安实践是培养学警公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机会,若加以引导和设计,联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则可以构建起思政课实践教学联动公安实践机制,把专业性的警务实训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探索出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联动公安实践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需要构建专兼结合的大师资体系、“现场教学+事后总结”的教学模式和多维综合的评价体系。
1.专兼结合的大师资体系
基于教育部“开门办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公安院校的师资队伍应专兼结合、校内校外人员搭配。既要有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技能过硬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核心,也要吸纳校内辅导员、党政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和组织宣传工作部门的领导或教师加入,还要聘请校外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基层民警、公安英模等担任公安院校兼职思政课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校内校外人员搭配的思政课大师资队伍。
只有具备这样一支大师资队伍,思政课实践教学联动公安实践机制才能顺利地组织运行。联动公安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涉及校内各职能部门和校外公安局、派出所等实践基地,很难由一个部门或一个系部单独组织开展,需要各相关部门、系部、单位协同合作、密切配合,才能顺利组织运行。师资队伍中容纳各相关部门、单位人员,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推动实践教学的顺利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具体组织运行中,师资队伍中的各人员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比如,专职思政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考核机制,开展现场思政课教学;各专业系部、学生处、校团委教师及辅导员负责组织动员、宣传、带队等;公安局、派出所基层民警和公安英模教官则进行具体执勤处警过程中公安专业技能的指导以及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等。
2.“现场教学+事后总结”的教学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联动公安实践过程中的现场教学,既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官等授课团队的现场集中讲解,也包括执勤过程中教官对具体警情和案件处置的具体指导,还包括实践过程中优秀人员、优秀事迹等榜样力量的即时感染和教化。首先,现场集中讲解是指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公安实践内容的结合点作为教学内容,利用警务执勤之前或过程中学警相对集中的时间,在公安局、派出所或者安保现场等地点,展开教学活动。比如学警在参与党的二十大期间的安保活动时,思政课教师可在现场集中教学中针对性地讲解党的二十大的相关知识、议题等。这就把思政课中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公安实践的主题自然衔接,且是在安保执勤的过程中适时开展的相关教育,场景独特,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学生体会往往也会更为深刻。其次,执勤过程中教官对具体警情和案件处置的具体指导,既包括处警公安专业技能的指导,也包括处警过程中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最后,优秀人员、优秀事迹等榜样力量的即时感染和教化,是指公安实践过程中优秀警员和学警的优秀事迹在参加公安实践的学警中的即时网络推送,可对学警形成即时正面的激励和鼓舞。这种优秀案例即时推送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警即时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随时随地接受正面感染和熏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全员育人。
事后总结,即学生在公安实践结束后撰写、提交的实践报告和总结,包括阐述自身或团队在所参加的安保执勤活动中发生的故事、遭遇的挫折、面对的困惑、收获的感悟,以及着重阐述自身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各种理论知识解决日常挫折、困惑、矛盾冲突的过程中进行的理性思考、分析、运用和总结。通过让学警有意识地思考、分析和总结,可以使其巩固课堂学习和校外实践中获得的各种知识,有效促使学警的理论自觉和运用自觉。
3.多维综合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制定一套全面客观、多维综合的评价体系,是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联动公安实践机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该教学机制涉及联动校内校外多方人员,因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多方参与,建立一套包括教师、教官,实践单位,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
一是教师和教官评价。在联动公安实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和教官应根据学警在公安实践中的实践参与度、对学校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政治价值和立场、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对学警的实践活动进行过程评价。同时,通过对公安实践结束后学警撰写、提交的实践报告和总结的评估与打分,进行科学评价,以评估学警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是公安局、派出所等实践单位评价。公安局、派出所作为接受学警公安实践的单位,应着重从警务工作的视角,对学警的专业能力、工作方法、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工作态度等给予考核和评估。
三是学生自评。学警作为参与公安实践的主体,对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心理波动最为清楚。实践结束后,督促学警对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认知、对学校所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理论与实践对接中的困难和不足等,进行反思和梳理,促使学生形成对自身学习效果的清晰认知,以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评促学。
总之,专兼结合的大师资体系、“现场教学+事后总结”的教学模式和多维综合的评价体系,构成了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联动公安实践机制运行的必要环节。只有这三个环节均充分构建和开展,该教学机制才能够顺利运行。其中,“现场教学+事后总结”的教学模式是该教学机制的核心环节。该教学模式可以使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联动公安实践,从而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中的警务资源,搭建起公安院校思政课的“大课堂”“大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部关于“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构想。改革和创新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出高品质的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课程。从而实现思政课对学警的全程、全员育人目标,促使学警在警务实训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
综上所述,我国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无论其政治属性还是工作职能,都身负意识形态功能,需具备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素养。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起着基础性和奠基性作用,应当认真探索和研究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筑牢学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增强其意识形态辨识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
参考文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