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中国共产党“五四”阐释的变迁与青年工作的革新(1928—1939)<sup><xref ref-type="fn" rid="note1">1</xref></sup>
Please wait a minute...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Vol. 5 Issue (4): 69-79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共产党“五四”阐释的变迁与青年工作的革新(1928—1939)1
李蕉,熊成帅
Chang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Youth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1928 to 1939
Jiao Li,Chengshuai Xiong
全文: HTML    PDF(1296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五四运动具有丰富的内涵,针对五四运动的多种阐释亦层出不穷。1928年到1939年,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的阐释经历了剧烈转变,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才得以基本确立。中共“五四”阐释内涵的转变与青年工作的调整密切相关。大革命失败后,青年工作的低落使得中共对五四纪念不甚重视,五四纪念的主导权长期操之于国民党。在中共积极革新青年工作后,五四纪念重新展开,“五四”阐释也渐趋成熟。中共确立的“五四”阐释,取得了知识青年的认同与信任,反过来教育了知识青年,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成长为肩负起抗日救国重任的“新青年”。对青年工作与“五四”阐释联动关系的考察,为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五四观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纪念“五四”阐释青年工作自我革新    
出版日期: 2020-06-0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蕉,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熊成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1”的文章,特向您推荐。请打开下面的网址: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CN/abstract/abstract154907.shtml" name="neirong"> 1">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李蕉
熊成帅

引用本文:

李蕉,熊成帅. 中国共产党“五四”阐释的变迁与青年工作的革新(1928—1939)1[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5(4): 69-79.
Jiao Li,Chengshuai Xiong. Chang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Youth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1928 to 1939.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9, 5(4): 69-79.

链接本文:

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CN/      或      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CN/Y2019/V5/I4/69

表1  193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纪念五四运动的部分文章目录
[1] 凌云岚.“五四”纪念:被赋予的意义[J].读书,2017(10):41-45.
[2] 全国学生总会为五四纪念节告全国同学书[N].中央日报,1928-05-04(7).
[3] 为纪念五四运动告全国青年书[J].中央党务月刊,1930(32):5-40.
[4]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3241.
[5]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75.
[6] 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3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7] 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95.
[8] 双林(瞿秋白).五四纪念与民族革命运动[J].向导,1925(113):1044.
[9] 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1集文学理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1]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青年运动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12] 黄金凤.中共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学生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2016(4):47-58.
[13] 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0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14] 黄坚立.难展的双翼:中国国民党面对学生运动的困境与决策:1927—1949年[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221.
[15] 冯文彬纪念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16]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资料(2)重要资料选辑上卷(1935.8—1940.1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5.
[1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478.
[18]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年—1949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293.
[19]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136.
[20] 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4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451-452.
[2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 洛甫(张闻天).五四运动的二十年:感想与回忆[J].中国青年,1939(2):7.
[23] 彭雪枫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24] 乔木(胡乔木).青年要发扬五四爱国精神[J].解放,1939(70).
[25] 艾思奇全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 谢觉哉.五四运动的二十年:感想与回忆[J].中国青年,1939(2):11.
[28] 果力.“五四”的火炬在延安燃烧着[J].中国青年,1939(3):22.
[1] 王同昌.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演变*[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8, 04(04): 124-130.
[2] 刘洪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探析*[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7, 3(1): 137-144.
[3] 张远新. 延安时期党的文化自觉与先进文化建设*[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7, 3(1): 70-80.
[4] 陈金龙. 论中共“五一”纪念的社会功能*[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 2(1): 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