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哲学基础问题的探索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问题的把握<sup><xref ref-type="fn" rid="note1">*</xref></sup>
Please wait a minute...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Vol. 9 Issue (1): 76-8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史研究
从哲学基础问题的探索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问题的把握*
刘怀玉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Fundamentals of Philosophy to the Grasp of the New Issues of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Liu Huaiyu
全文: HTML    PDF(1320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如何从历史深处探索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而如何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问题?这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奠基人孙伯鍨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一直致力于研究这方面的问题。通过解读他的相关著作,可以概括出孙先生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问题的核心观点:第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第二,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必须理解广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本体论的发生学的,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第三,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主体维度中的价值论异化论问题,其表现形式之一是日常生活批判,而解决该问题又必须通过作为认识论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才可能。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孙伯鍨    
出版日期: 2023-06-05
作者简介: 刘怀玉,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的文章,特向您推荐。请打开下面的网址: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CN/abstract/abstract157441.shtml" name="neirong"> *">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刘怀玉

引用本文:

刘怀玉. 从哲学基础问题的探索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问题的把握*[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1): 76-89.
Liu Huaiyu.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Fundamentals of Philosophy to the Grasp of the New Issues of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2023, 9(1): 76-89.

链接本文:

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CN/      或      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9/I1/76

[1]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孙伯鍨.孙伯鍨哲学文存(第3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27-336.
[5] 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韩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伯良.从“两种生产”的理论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J].晋阳学刊,1982(5): 9-17.
[7]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8] 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9]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卷)(修订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09-262.
[10]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7.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23-424.
[15] 霍尔.马克思的方法论笔记: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M]//莫利.斯图亚特·霍尔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121-164.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28-929.
[18] 庄福龄,孙伯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19] 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20] 韩炳哲.倦怠社会[M].王一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21] 斯麦兹.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M]//姚建华.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25.
[22] 刘怀玉.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10-211.
[1] 刘恩至. “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还是“有意识的存在”?1[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7(4): 42-51.
[2] 田英. 认识论视域下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新探1[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3): 114-121.
[3] 美·托马斯·墨子刻. 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分歧有多严重?———评史蒂森·安靖如的《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3): 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