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Vol. 9 Issue (4): 9-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逻辑
陈志刚
To Grasp the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ombinations"
Chen Zhigang
全文: HTML    PDF(1340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升华。“两个结合”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的内在逻辑。“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之中。

关键词 “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    
出版日期: 2024-01-18
作者简介: 陈志刚,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陈志刚

引用本文:

陈志刚. “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逻辑[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 9(4): 9-18.
Chen Zhigang. To Grasp the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ombinations".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2023, 9(4): 9-18.

链接本文:

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CN/      或      http://smthe.tsinghuajournals.com/CN/Y2023/V9/I4/9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9.
[2]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9):3-6.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
[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1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2]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6.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
[1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J].求是,2021(23):6-10.
[15]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7.
[16]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5-7.
[17]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10):6-8.
[1] 刘仓. “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4):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