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5(4): 148-155 doi: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1

刘月霞, 高佩璐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Liu Yuexia, Gao Peilu

编委: 蔡万焕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作者简介] 刘月霞,哲学硕士,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高佩璐,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摘要

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我国将教育信息化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必然,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也是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但不可否认,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知识逻辑与技术逻辑的矛盾、课程性质与学生喜好的偏差、教师素质的应然与实然的落差等问题,需要我们从观念更新、课程整体规划、师资保障、学生基础等方面予以努力。

关键词: 新时代 ; 信息技术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顶层设计

PDF (125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刘月霞, 高佩璐. 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19, 5(4): 148-155 doi:

Liu Yuexia, Gao Peilu.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19, 5(4): 148-155 doi:

如今,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新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回应时代变迁,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017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再次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可见,新时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已势不可当。

一、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必然性

1.作为国家战略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为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2010年,我国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3]这一实践概念。在信息技术席卷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高校思政课也非“网外之地”,应紧跟随时代步伐和国家发展大局积极作出回应,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

2.新时代打造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必然需要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00后”,他们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典型的特征是思想活跃、追逐潮流、崇尚个性、价值多元,接受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往往快于并优于教师。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还有很大欠缺,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的摄入,往往会动摇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主流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是为大学生传播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思政课教师在政治信仰坚定、政治方向明确的前提下,需要通过丰富多彩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传播主流声音,澄清错误观念,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守好自己的一段渠。

3.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覆盖和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根本教育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理应运用最新技术手段为大学生提供符合时代潮流、彰显时代特色、契合心理需求以解学生思想之惑的高质量的思政课。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高校思政课课堂上的“抬头率”“点头率”“参与率”还不尽如人意,有的课堂上教师自我陶醉地唱着独角戏,下面的学生却自顾自地把玩着手中的手机,以至于有些教师感慨教了一辈子书却不知道今天怎么当老师了,教学生态出现危机。消除这种弊端,通过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堂,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都渴望实现的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征,对于改善思政课的传统生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4.新时代信息技术的生存特征和传播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特点相吻合,为信息技术顺畅融入思政课教学夯实了基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5]虽然没有明确大学生网民数量和占比情况的具体数字,但从感官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已“黏着”他们学习、娱乐、购物、交友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有人把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描述为“网络化生存”。高校思政课基于学生的客观实际,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把逻辑性强、理论难度大的教材语言转化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并辅以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强烈感染力的视频音频资料,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元素呈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对新技术、新领域充满期待和热情、喜欢新奇与挑战的特征相吻合,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夯实基础。

5.教育开放运动的发展,给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带来了强大驱动力

2011年秋天,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开放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强调的核心是学生的“学”,对传统以教师“教”为主的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掀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慕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产物”[6]。随着2013年中国“慕课元年”的开启,也给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带来强大的驱动力。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知名高校为先驱,中国高校陆陆续续开始建设并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面临的问题

毋庸置疑,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重大变革,基本所有高校都开始了自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确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崇拜工具、技术和方法,强调效果、效率、效能;价值理性则以主体为中心,注重行为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以某种特定的终极立场为依归。工具理性以价值理性为导向,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提供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通过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逻辑架构、价值追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力求使大学生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内化为信念追求,再外化为自觉行为,完成把大学生培养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为达到这一既定目的,运用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信息技术势在必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378但在这些年高校思政课改革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过分陶醉技术景观的现象,本应是思政课辅助工具的信息技术,异化为思政课的主角,有些学校教师的角色由“主讲”变为“答疑”,三尺讲台不再被重视,甚至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体系都开始向是否使用及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方面倾斜,还有的学校把思政课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直接以是否运用信息技术来定义,追求的是思政课的热热闹闹、高高兴兴,但却远离了思政课的初衷,以至于“趣味有余而思想性、政治性和导向性不足”[8]

2.知识逻辑与技术逻辑的矛盾

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是个完整而严谨的逻辑体系,充满了理论的魅力。教师要想激起学生在这座学术的宫殿里不懈探索的欲望,首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其中的逻辑脉络,更重要的是,还要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清马克思主义及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明它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是解读中国走向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思想依据。但由于部分教师在课堂太过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讲课过程中文字、界面、色彩、动画、音频、视频频繁切换,学生的注意力快速游移,挤占了对理论咀嚼的时间,影响了对理论的深刻思考,技术带来的碎片化的信息严重冲击了严密的知识体系。

3.课程性质与学生喜好的偏差

高校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需要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和奋斗目标,庄重而严肃地把主流意识和主流声音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牢记“四个自信”,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这就造成了课堂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说教”的痕迹。而在网络世界中成长起来的“00后”,思想开放、个性独立,不愿意接受现成的结论,但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并且还热衷于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感官享受的素材。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课堂上老师使用声、光、电技术插播音频、视频、影视资料时,学生们纷纷抬起头凝神聚气、兴趣盎然,一旦涉及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则蔫头耷脑、情绪低落。如果教师为了学生的认可而一味迎合学生,则无法旗帜鲜明地落实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需要有底线思维,绝不可以为了创新而去哗众取宠、趋利媚俗,甚至偏离导向、放弃立场”[9]

4.教师素质的应然与实然的落差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吃透吃准教材,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有能够把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驾驭课堂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378。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着知识和技术脱节的状况,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非常准确,能够熟练地把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轻松驾驭课堂,但往往难以迅速把握并运用最新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如“60后”),而那些技术运用高手却教学经验不足(如“80后”),如何实现两种优势的有机结合,还是个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当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制作(尤其是需要上传平台对外开放的课程资源)交给专业的公司运作的问题,技术公司虽然对技术能够驾轻就熟,但经常不理解哪些内容运用哪种技术最为合适,课程制作完成后教师需要修改时也得依赖专业公司,无法随时随处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善提升,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受到种种限制。

三、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需处理好的几重关系

1.变与不变的关系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变的是变。新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需要搞清并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化之处表现为,首先,教材内容的变化。“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材屡经修改,教材体系的常变,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的常新。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把握内容调整的原因,吃透调整的内在逻辑,跟随调整的步伐在课堂上做出回应。其次,教学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严峻挑战,思政课教师当然不能墨守成规,要正视并回应这种变化。再次,师生关系的变化,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沿用的是“传递—接受”模式,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倾听。而如今,学生一改传统课堂上的被动局面而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构建者。教师也不再是课程信息的唯一提供者,而更多是一个引领者或意见参与者,两者更趋于平等和协商。当然,在快速的变化之中也有不变的因素。其一,教学目标没变。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技术的影响力有多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会变,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二,立场、观点、方法没变。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和探究新时代出现的新变化、面临的新问题。高校思政课应以不变应万变,不变是核心,变围绕不变进行并更好地为不变服务。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同时,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既要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10]高校思政课作为集理论性、思想性、逻辑性、政治性为一体的课程,若要真正入脑入心,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信息技术具有“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特点,可以丰富思政课的表现形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和“点头率”。但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绝不能让形式遮蔽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内涵。如果思政课的改革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只想用技术的华丽打造思政课美丽的“颜值”,而不再做深刻的理论解读和深沉的理论思考的话,就只能流于浮躁和肤浅。近些年出现的所谓“思政网红”,便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

3.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过程中,要明确高校思政课既作为一般又作为特殊的不同定位。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学科门类,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思政课,都有相类似的教学目标和共同遵循的规律。但高校的思政课又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1]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就是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的特殊规律。另外,高校思政课“4+1”的课程设置,虽然都属于思政范畴,有其共性,但每门课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培养目标,这就需要各门课程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个性特征,寻找最适合的技术手段呈现课程内容,防止千篇一律。

四、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路径

1.澄清错误观念,为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提供思想支持

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不同,蕴含着政治的高度,承载着历史的厚度,体现着思想的深度,还必须要有生活的温度,而这些不是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就能完美表达的,甚至有时候用传统的方法能得到更好地诠释。但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认识,妨碍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对信息技术的过度推崇。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任何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罗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方面无可替代,在增强教学内容表现力、感染力方面功不可没,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方面无出其右。但决定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不在于技术和技术的使用,而在于人,在于人对于课程的理解、定位及设计,在于人对技术功能的正确解读和价值判断。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12]这就需要教学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教务部门能始终保持科学、冷静、务实的态度,对信息技术作用的限度和边界有清醒的认识,既回应时代潮流和国家战略,鼓励和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又不强行推广,更不能“一刀切”式地把是否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评价思政课是否改革和思政课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任何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需要过程,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效果到底如何,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给出答案。二是对传统课堂优势的忽视。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师的每个肢体动作、声音起伏或节奏急缓,都表达着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和难点的判断,师生眼神的碰撞,都能使教师捕捉到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及对内容的把握程度,甚至教师板书的过程都为学生留下了咀嚼、消化知识的时间。在没有现代化装备之前,三尺讲台上诞生了多少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们凭借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讲解为学生解思想之惑,扬理想之帆。而现在一提传统,就与保守、陈旧、顽固、落后画等号,就说不愿改革、不想创新,就成为批评和否定的对象。这种错误观念应当摒弃。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13],灌输和启发是传统思政课的典型形态。

2.做好顶层设计,为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提供宏观指导

在教育信息化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宏观规划,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定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首先,制定相应政策,对思政课资源进行优化统筹。促进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顺畅流动、有效使用和共用共享,其中包括优质教学资料资源、优质师资资源、优质技术人员资源、优质课程传播平台,以资源的最优化打造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精品,为教师们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供范例,在“全国思政是一家”的理念指引下,实现思政教育的优势互补和均衡化发展。其次,建立评比机制,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的日益广泛,教育部投入大量资金设置思政专项课题,每年都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如思政课件设计、思政微课制作、思政微电影评奖、思政慕课上线、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诞生了一批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思政精品课的名师。但有些活动的持续性还有欠缺,活动的频次还有些低。如果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教师们的努力目标便会更加明确,对自己课程建设的规划性也就比较强,可以有力地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速度及规模。最后,强化监督机制,保障思政课内容完整、方向正确。政治正确是思政课建设的底线。由于思政课授课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开放课还要面向社会,一旦立场受质疑、内容有瑕疵,造成影响将无法预测。这就需要教学主管部门加强对思政课尤其是作为开放平台上线的思政课的审查,确保立场、观点经受得住质疑和拷问,绝不能偏离导向、放弃立场。

3.提升教师素养,从供给侧方为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保障

一是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精准掌握基本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问题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征服学生,以透彻的理论分析吸引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关系讲清讲透,以国家发展的伟大历程激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14]。二是强化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基本都具备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能够操作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但绝大部分教师都不具备网络课程设计能力和网络平台开发能力,对技术的运用还比较简单甚至粗糙。慕课时代的到来,给不善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得心应手地使用技术手段打造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每个思政课教师的愿望。而这种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操作,又不是老师通过个人努力就能熟练掌握并轻松运用的。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教学管理机构为教师们定期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能力,熟练使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使高校思政课借助信息技术展现出新的面貌,“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378。三是跟随潮流,装扮思政课美丽的“容颜”。爱美、欣赏美是人的天性。思政课教师应按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把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思政话语进行“时尚包装”,用图、声、光、电等技术对课堂呈现的内容进行“精致修饰”,增加思政课的“颜值”,使学生自愿接受并真心喜欢。

4.加强引导,从需求侧方为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夯实基础

首先,了解学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运用,能够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情感、认知水平甚至学习偏好等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及时干预和纠正学生学习的偏差,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习的效率,有效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品质培育和人格塑造任务。其次,激励学生,调动学生自觉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是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关键因素。网络的全覆盖和在线学习平台的开放,使学生摆脱学习的时空限制,为自主学习、即时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种社交媒体的使用,也为互动学习与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激励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即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再次,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并使用信息技术。作为网络世界“原住民”的大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依赖程度较高,但对信息技术的价值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从而学会善于甄别并有选择地运用,“确立深度融合的‘正反馈’,避免功能异化的‘负效应’”[15]。切忌对技术盲目崇拜,更不能以形式遮蔽内容,以工具理性冲淡价值理性。

本文系河北经贸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以‘微课’建设为契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究”(2019JYZ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本文引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4.

[本文引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2012-03-13)[2019-12-05]..

URL     [本文引用: 1]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

[EB/OL].(2012-07-27)[2019-12-05]..

URL     [本文引用: 1]

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9-02-28)[2019-12-05]..

URL     [本文引用: 1]

高再秋王珍李梁

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之思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42-44.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本文引用: 3]

陈志强

“思政网红”不能只追求“红”

[N].解放日报,2017-01-17(9).

[本文引用: 1]

肖贵清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

[J].思想教育研究:80-84.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3-34.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本文引用: 1]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3.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N].人民日报,2018-08-23(1).

[本文引用: 1]

赵庆寺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

[J].学术论坛,2018(5):162-16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