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 6(1): 107-113 doi: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一周年系列笔谈

小学思想政治课儿童视角研究与实践

梁营章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t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Liang Yingzhang

编委: 肖贵清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作者简介] 梁营章,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级教师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讲好小学阶段思政课,实现关键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从教育内部着手,以儿童视角思考,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践效能。坚持儿童视角,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遵循思政课和思政教育内容律,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儿童完整成长的视野中思考,不断拓展小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关键词: 儿童视角 ; 小学思想政治课 ; 思想政治教育

PDF (123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梁营章. 小学思想政治课儿童视角研究与实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0, 6(1): 107-113 doi:

Liang Yingzhang.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t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0, 6(1): 107-113 doi: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相关研究表明,早期经历的好坏对儿童短时认知能力、社会情绪发展以及在学校和以后人生中能否取得长远成功具有重要影响。[3]42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小学阶段正处于养正和养志的关键时期,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正如柏拉图所言——“教育之初决定未来之路”。

小学生的未来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小学生处于启蒙阶段,处于教育发展的起步期和黄金期,小学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对儿童进行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当下及未来的理想抱负、价值选择和道德认知。扣好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枚纽扣,小学思政课和思政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的角度来看,小学思政课程处于前端,是整个课程体系大厦的第一块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坚持长远和大局思维来看待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又要从儿童出发,以儿童视角增强小学思政课对学生的价值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儿童的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一、小学思政教育坚持儿童视角是新时代的需要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无论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还是思政教育实施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根本前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深层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结构及过程环节,从总体上规定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决策和战略实施。”[4]生产力的发展及其驱动下的生产关系,是新时代小学思政教育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主要矛盾的变化呼唤着新时代的小学思政教育变革与创新。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依据。思政课和思政教育的实质和终极目标也是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是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来探究人的自由问题的,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解放是在社会实践中展开的历史性的社会运动,需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人的自由程度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正是在科学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解放的实质。”[5]作为一种社会性建构的产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必然反映在我们对儿童的新认识上以及对儿童成长需求有效满足的判断上,这就需要在开展小学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以坚持儿童视角作为切入点。不可否认儿童具有普遍特征,但每个时代的儿童都是作为一个具体而存在的,没有脱离时代和环境而抽象存在的儿童,只有多样和具体的儿童。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新时代的儿童特征,以及针对新时代儿童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此推动儿童发展和人类的进一步解放。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2]所谓启蒙性学习,就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既要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又要有价值性,为后续的完整发展和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运用儿童视角开展小学思政教育,既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统一性、普遍性而一味地塑造儿童,又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的个性化、多元性而不进行共同价值的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6]解决当下小学思政教育的困境,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新时代小学生的时代特征,坚持儿童视角创生多样化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二、坚持儿童视角是讲好小学思政课的内在需要

小学思政课承担着为儿童形成正确价值观进行奠基的重要使命,其突出的价值塑造功能直接影响着儿童未来的正确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形成。讲好小学思政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必须关注教学对象,尊重新时代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儿童的视角来思考和实践,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爱因斯坦曾提出,你能发现什么,关键是在于你以什么方式去发现。熟识的东西,一旦改变观察角度,就有新的体会。视角的改变,会让我们从司空见惯的常态中发现问题,就会改变小学思政课僵硬和呆板的冷面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在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中,增强小学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纵观小学思政教育的研究,对于儿童视角关注整体偏少偏弱。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版)以“儿童视角”“小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51篇相关研究。其中只有两篇谈到了小学思政教育,分别是《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儿童视角》(李楠楠,2017)和《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儿童视角》(董夫奏,2015)。以“小学思政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只有两篇文章,分别为《小学思政教育现状及对策》(费维忠,2015)和《新时期中小学思政教育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白海云、闫玉,20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在小学思政教育中儿童视角的研究和关注亟待提升。

关于儿童视角研究的兴起时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普遍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权利。“20世纪末,随着儿童人类赋权解放运动的发展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人们对儿童与童年的认识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在研究领域,儿童的参与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7]

李瑞婷在《儿童视角的运用——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另一种书写方式》中指出:“儿童视角在中国首次出现,源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8]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变化必然引起儿童观的变化,新的儿童观也必然会通过教育实践促进儿童获得新发展。李楠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儿童视角》提出:“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的设计都应该围绕儿童的生活与学习。”[9]《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10]可见,无论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基于人们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中的儿童观,都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儿童视角,理解儿童是不断发展的人。

运用儿童视角,有利于作为成人的教师打破自我中心的思维惯性,视角转换中接近儿童内心的真实世界。当以儿童眼光来看待所处的外部环境,内容和方式也就会更有利于观照儿童成长与发展。“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非教材。”[11]这为教师们立足课堂、充分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打开了一扇门。从这扇门进入,思政课就能主动与儿童的生活接轨,解惑或回应生活中的真问题,不仅是把儿童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也让儿童的经验成为教学的资源,这样,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更有参与感和带入感以及在场感。正如涂尔干所说:“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12]从儿童视角出发,在课堂上设计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学习成人经验,并有深厚的现实关怀,让儿童所学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判断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应用,在实现成人经验推动儿童发展的扬弃中不断迭代。

小学思政教育中坚持儿童视角,是尊重儿童作为小学思政教育的主体的要求。坚持儿童视角,不是迁就和简单顺从,而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与儿童学习、生活、情感互动生成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达成小学思政教育的价值塑造育人使命。通过对新时代儿童的特征分析,帮助儿童从小树立与祖国、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远大理想,使其成为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儿童视角让小学思政课充满实践张力

坚持儿童视角,小学思政课教学首先就会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为了落实尊重儿童的理念,本教材力求呈现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建构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富有童心和童趣。”[13]通读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能够发现,其鲜明的特色是强化学习内容与儿童生活的链接,显著的价值导向就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正如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只有以符合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传递方式拓展他们的道德生活视野,才能很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和道德自主性,才更有教育意义和价值。

以一年级统编《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吃饭有讲究”一课为例,本节课以学生在家玩玩具、吃饭为场景,展示学生自己洗手的问题。纵观整课,除一张配图,只有三句话和一首儿歌:

“干干净净吃饭好。”

“怎样洗手才干净?”

“吃饭时还要注意哪些卫生习惯?”

小手是个宝,

做事不能少。

饭前要洗手,

千万别忘掉。

如果只是从教材本身出发,似乎无法开展教学。坚持儿童视角,让教材成为对话依据和生长起始点。首先,情境导入从儿童日常的生活场景还原开始,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把教学内容复归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的真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干干净净吃饭好”的卫生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学习情境和应用情境越相似,知识就越能成功地转化为行为”[3]278。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洗手要自觉,不要靠爸爸妈妈的提醒”,“洗手要认真,不能随便在衣服上蹭,会有很多细菌”,等等。情境展示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从情境导入后再回到学生自身,迅速链接自己生活经验,避免学生只会对别人提要求而不知道反躬自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问:“看似干净的小手,是不是不用洗呢?”向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提出挑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深入看待洗手这件事。

其次,坚持儿童视角,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课程资源。课堂授课不是以教材来训导学生,而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离自己很近,知道自己之疑问。教师从教材内容的灌输者、讲授者转变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学习的教练、裁判。在课堂的平等对话氛围中,儿童会不由自主地深度参与。继续以本课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面向家长进行了三个问题的微调查,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吃饭时怎样做,并从儿童的问题出发,作为教学开展出发点。在教师追问下,学生自我感知已做到“干干净净吃饭”,与家长反馈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之间形成反差,挑战学生已有的浅层次认知,引发学生进行反思。初入小学的儿童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于怎样做到“干干净净吃饭好”这个问题,他们的认识往往会比较模糊、碎片化、缺少整体性。了解儿童的特点,坚持儿童视角,才能为更好进行价值引导提供精准的课程供给。

再者,坚持儿童视角,就可以实现“在平等、对话式的学习过程中,儿童能够敞开心扉,真正参与到道德学习之中,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14]。教师以教材中的“干干净净吃饭好”话题为杠杆,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生活经验中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自主理性行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思考,一方面提升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经验,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初步的理性思考。

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话题“干干净净吃饭好”,教师采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丰富资源和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其中包括道德生活的经验,既不是主体的,也不是客体的。它是在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之中产生的。在经验中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融为一体。为此,生活经验的学习过程,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不同,它不是一个单向的转授和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过程。”[15]在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一方面学生将新生成的认知与原有生活经验进行链接,促进学生自身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教师与儿童在相互学习与讨论中,成为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的学习共同体。“好的教育本身一定包含着价值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就是要把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治理的全过程。”[16]儿童视角会让教育者非常敏感和自觉,会思考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更适合儿童,教学形式怎样才能更有效。小学思政课尤其需要形式和内容兼备,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知识,更浸润在价值熏陶中。

坚持儿童视角,不断强化思政课的教育价值回归到儿童生活,助力学生自主探究。小学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儿童的思想道德发展,实现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本质上要求学生内生性的价值体认的提升,这些仅靠外在因素不可能实现。继续以“吃饭有讲究”一课为例,教材提出了“怎么洗手才干净”,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需要学生由内而外生发,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建构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行为逻辑当中。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前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本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自己练习、小组练习、全班共同学习,再自我汇报,不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洗手方法的学习目标。同时,增强生生之间的互动,渗透学校学习生活的同伴意识、互帮互助意识、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坚持儿童视角,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回到生活中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或者通过生活的过程进行道德教育,不单是要回归儿童的家庭或社区生活,还要回到儿童的学校生活。”[17]通过小记者的采访镜头,学生们看到了与自己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为学校提供午餐的食堂师傅们做饭的过程,学生关注点从个人卫生的“净”向公共生活的“净”延伸。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和情感的感受能力渐渐得到了提升。

坚持儿童视角,自然就可以深刻体会到小学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价值性,教育过程充分尊重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道德认同的内生发展张力,给儿童的课程学习更多丰富选择和更多自主判断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师生信仰和道德生命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场域。

四、儿童视角促进小学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创生

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产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8]

坚持儿童视角,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思政教育?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隐藏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即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教育形式满足方面缺少创新。从儿童视角出发,至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启发,即理解革命传统教育的时代意义、基于儿童需要的革命传统教育价值、创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载体。

坚持儿童视角,小学思政教育就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吸收。穿过时代的烟云和迷雾,我们可以发现革命传统教育给我们的永恒力量——理想信念、信仰。今天与昨天,现在与过去,先进的、正能量的精神价值在本质上相同的,唯一区别的是情境、是表现形式[19]。革命传统教育内涵丰富,如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产生的教育能量,亦如美国心理学者安吉拉·达克沃斯提出的“坚毅”有相同之处,即坚持长期目标的持久热情,追求长期目标的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20]

根据安吉拉的观点,坚毅是最可靠的预测成功的指标,因此要想获得重大成就,坚毅和智商一样不可缺少。坚毅的基本内涵,即朝着特定的目标的长久的、饱含热情的努力。[21]。其典型特征表现:在大家都绝望了、准备放弃的时候,还能挺得住,从不动摇。这与革命传统教育给我们的现代启示和力量本质相同。抓住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本质后,也就为我们开展教育扫清了思想和认识障碍、铺平了道路。人类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先进文化的价值会代代相传,精神的正能量会一代代传下去。

坚持儿童视角,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就会自觉追求超越时空的教育本质,让其精髓与学生面临的新时代问题联系起来,而不是脱离儿童实际,脱离儿童生活。当通过教育形式将儿童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链接起来,可以迸发更多的成长故事,这是小学思政教育的智慧所在,这绝不是简单的灌输能达到的,不仅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也能实现精神熏陶和价值体认。所谓儿童视角,正如前面所述,还在于我们要激发儿童的创造性,使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让价值灌输和内在主动接受互动起来。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自己也要充分理解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坚信革命传统对儿童思政教育独特的教育魅力。

坚持儿童视角,不仅使得形式适合儿童成长规律,更在于知道儿童成长所不足,寻找一种好的教育方式。新时代的儿童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普遍缺少艰苦奋斗和坚忍不拔的生活体验,因此革命传统教育要创生丰富,以儿童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开展,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追求一种好的教育形式。好的载体或形式本身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价值观的塑造不仅依赖正确的内容,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好的教育形式。革命传统教育不能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要在把握革命传统本质的基础上,从儿童视角出发,创生丰富的教育载体,从不同角度深化革命传统教育。

坚持儿童视角,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到价值熏陶。立足课堂,发挥革命传统相关作品的教育辐射功能。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结合时事热点,融合语文等学科,适时开展思政教育。

从重要的节日中汲取力量,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每年的清明节,清华附小在号召学生网上缅怀先烈之外,还让学生走进清华大学校内的革命遗迹。学生从思政课开始,经历深度的学习,在不同情境中感受到相同价值的浸润。“青少年需要从经验和多种方式的学习中不断地开阔视野,以促进自身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发展。”[3]249革命年代与我们如今的现实生活有距离,需要考虑时代和当下的需要,把握本质,贴近儿童,创生丰富多彩的载体,为学生的发展注入理想信念的力量,让其在个人的价值实现中与国家、民族的需要自然结合起来。

从上述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坚持儿童视角不仅让小学思政教育更有童趣童真,更有利于产生基于儿童实际和满足儿童发展的价值引领,从而让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引领广大青少年在真爱听、真相信中从小树立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远大志向,自觉追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之,小学思政教育工作本质上促进儿童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以儿童视角辩证地开展课程,不论是思政课,还是思政教育活动,始终围绕学生之问、回应学生之需、引导学生之志。不仅立足当下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道德难题,也着眼于儿童的完整发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全过程,发挥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推动实现小学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建设打牢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本报评论员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N].中国教育报,2019-03-21(1).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EB/OL].(2019-08-14)[2020-02-15]..

URL     [本文引用: 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M].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中心组织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本文引用: 3]

张毅翔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根源与应对

[J].思想政治教育,2019(4):46-51.

[本文引用: 1]

艾四林柯萌

马克思对传统人的解放理论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

[J].思想政治教育,2018(5):3-7.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 1]

莫迪

儿童视角研究:儿童研究的新转向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本文引用: 1]

李瑞婷

儿童视角的运用——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另一种书写方式

[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本文引用: 1]

李楠楠

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儿童视角

[J].辽宁教育,2017(23):62-63.

[本文引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1]

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彭正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6.

[本文引用: 1]

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3.

[本文引用: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5.

[本文引用: 1]

章乐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整体性解读

[J].中国德育,2018(21):53-58.

[本文引用: 1]

鲁洁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9-16.

[本文引用: 1]

吴亚林

好的教育本身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方式

[J].人民教育,2017(1):42-45.

[本文引用: 1]

高德胜

向教学生活要德育

[J].上海教育科研,2019(6):1.

[本文引用: 1]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34.

[本文引用: 1]

梁营章

基于儿童视角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J].福建教育,2017(43):28-30.

[本文引用: 1]

杨丽华

坚毅:热爱和坚韧的品质

[J].上海教育,2017(14):18-19.

[本文引用: 1]

Duckworth Angela.GRIT: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M].New YorkScribne2016.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