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3): 136-142 doi: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及其路径

豆素勤, 王强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and Its Pat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Dou Suqin, Wang Qiang

编委: 林毅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豆素勤,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

王强,法学博士,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摘要

话语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说服力与亲和力、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话语转换需要遵循政治性和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原则。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转换,实现以理服人;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实现以实引人;生活话语向叙事话语转换,实现以事化人;叙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实现以情动人,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 教学话语 ; 转换路径

PDF (116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豆素勤, 王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及其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 2022, 8(3): 136-142 doi:

Dou Suqin, Wang Qia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and Its Pat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2022, 8(3): 136-142 doi: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核心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2高校思政课主要通过教学话语向学生传递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基本理论、道德规范等,教学话语的质量决定性地影响着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转换是打通“进头脑”最后一公里,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毋庸讳言,思政课在育人效果方面仍存在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等问题。教学话语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载体,面临话语表达方式单一、说服力不强、吸引力不大等现实困境,课堂上常常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不难发现,诸多困境中话语表达方式单一是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换言之,思政课教学话语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话语多样化需要同单一的教学话语表达之间的矛盾,其他困境归根到底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习惯运用单一的教材话语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上,依然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不能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只是简单做教材知识的搬运工,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一方面,有些思政课教师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话语转换”[2],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话语表达缺乏亲和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材是根据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水平编写的,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思政课教师并未关注到这一点,话语表达缺乏针对性。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1]21其中,创造性工作不仅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包括对教材话语的优化和转换。

第二,过多运用纯粹的学术话语,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学术话语尤其是西方哲学派别的话语较为抽象,难以理解。马克思针对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思辨语言曾说过:“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3]过多运用学术话语,就是为了不让学生听懂。更为糟糕的是,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卖弄学问,刻意使用一些深奥晦涩的学术话语,学生听得一知半解、云里雾里,到课率、抬头率大打折扣。理论性是思政课的课程属性,虽然教学话语具有一定的学理性是由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问题运用学术语言阐释也更具有说服力,但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

第三,经常运用低级的通俗话语,学生感到言之无物。为增强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最常见的就是对通俗话语的使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一味迎合学生,导致通俗话语庸俗化、媚俗化、娱乐化,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功能。通俗化、庸俗化虽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俗化只是降低了表述的复杂性和难度,没有降低理论应有的品格和品质;而庸俗化则是将高雅思想变成低俗谄媚,将高层次的理论变成低水平的言说,将高价值的东西变成低价值的。[4]通俗话语的使用使课堂教学表面看起来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却是“雨过地皮湿”,学生的思想困惑并未解决,对学生也不会产生深刻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方面存在的困境,要求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话语理念。思政课要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研究不同学生的习惯和特点,把教师想讲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多种话语表达方式,并适时进行话语转换,充分发挥各种话语的优势,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的原则遵循

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定位决定了其话语区别于一般性教学话语,思政课教学话语转换需要统筹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两者的性质和特点,既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民族性,又要兼顾话语的艺术性、时代性。

1. 坚持政治性,提升话语高度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错综复杂。一些错误思潮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儒家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断向马克思主义发起挑战,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保持政治清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始终与党的执政理念、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努力提升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2. 坚持民族性,增加话语厚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离开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根本。[5]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文化特性上,民族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性的连接纽带,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的立足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具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高校思政课十分宝贵的资源。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高校思政课要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学话语体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振学生的精神力量,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助力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丧失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思政课存在的基础和根本。

3. 坚持艺术性,提升话语温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的政治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观念的支配。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毛泽东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8]说服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因此,思政课如何进行话语表达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不会表达就谈不上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9]思政课要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就必须讲究艺术性。艺术性话语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准确通俗,深入浅出。准确性是话语的基本要求,通俗易懂是话语艺术运用的首要原则。第二,生动形象,感情充沛。生动形象能够提升话语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听课兴致。同时,话语一旦带有感情,就充满温度、充满力量,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第三,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要把握语气的缓急、语调的高低,或平和或高亢,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与教学情境相协调,做到恰到好处。[10]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思政课教师要讲究话语运用艺术,强化话语能力,增强话语素养,塑造话语艺术,提升话语温度,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4. 坚持时代性,保持话语新鲜度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站到时代发展最前沿,在教学内容、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及时准确反映时代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内容,将社会变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

高校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聚焦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彰显时代魅力,讲好时代话语,解答时代发展新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涌现出大量新词汇,思政课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动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更新话语理念,优化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用时代话语传递好主流价值观,更好地发挥时代话语的长处,切实增强话语的穿透力和吸引力。同时,思政课教学话语必须克服传统话语的听觉疲劳,适当使用流行话语和时代新词,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增加陌生化效果,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11]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思政课教学话语不能一味求新、求异、求变,重要的是在守正中创新。

总之,政治导向是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教学话语提供营养和智慧,时代化表达和艺术性渲染可以提升话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的基本路径

高校思政课综合运用多种话语进行教学,就会涉及话语转换问题。这里所说的转换是在保持思想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切换话语的表达方式。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话语转换不是对前一种话语的否定和抛弃,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乐于接受,对原有话语进行的部分转换和优化。

1. 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转换,以理服人

政治话语是我们党的性质、路线、方针、政策等的直接表达,是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2]550政治话语彰显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主张,是思政课教学不可缺少的。政治话语一般带有较强的政治宣传功能,常常给人严肃枯燥、高高在上的印象,重复多了便难以被学生接受和认同,甚至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和逆反情绪,使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甚至出现反效。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需要对部分政治话语进行转换。

说服力不强是思政课长期存在的问题,增强说服力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为此,我们选择用学术语言讲政治,让政治话语不再是纯意识形态式的简单解释与灌输,而要以理服人,增强思政课的学术魅力。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理论功底,还要具备理论阐释能力。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2]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17-18用学术讲政治,就是通过理论阐释把政治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讲到位。不仅讲清楚是什么,重要的是讲清楚问题背后的学理,重点回答为什么。思政课教师只有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授、讲透理论的逻辑,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实现入脑入心,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3]同样,思政课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回应学生关切,用真理的力量直击学生心灵,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以实引人

高校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思政课自然离不开学术话语。学术话语具有概念准确、逻辑严谨、说理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弊端。思政课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学生专业不同、水平各异,如果大量使用学术话语,势必会妨碍学生的理解。毛泽东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14]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生活实际,使用接地气的生活话语,实现学术话语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充分说明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学术话语生活化,实质上是将理论的宏大叙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思政课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一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及时发声、有力发声、有效发声;遵循生活世界的价值思维逻辑,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内化的生活话语,讲清事件背后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二要深入生活实践。思政课教师要迈开步子、俯下身子从生活实践中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通过理论分析提炼出能够真正引导思想、塑造价值、提升境界的因素,运用富有真情实感的生活话语进行生动阐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三要主动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运用真实、亲切的生活话语与学生交流,促进教学话语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具人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15]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走近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善于解答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坚持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升修养,把现实生活作为创新话语表达的源头活水,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3. 生活话语向叙事话语转换,以事化人

生活话语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优点,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再给生活话语加点“料”,就会大大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感染,这个“料”就是“叙事”,即进行生活叙事。所谓叙事,主要指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以讲故事的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半条棉被”的故事,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又如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讲述了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揭示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群众明白了道理、受到了感染、引发了思考,这也为思政课叙事话语的使用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思政课叙事的本质是以故事启迪达到传递思想和塑造价值的目的。生活叙事可以借助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寓言故事等,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叙事话语一般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直接强加于学生,而是将要传递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蕴含在设计好的故事情节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和生活场景再现,听故事的人在与主人公的命运同悲共喜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被故事中隐含的观点所感染,也就自然而然接受了叙事背后的价值理念[16],以此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高校思政课叙事要立足中国国情、回归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从生活中选材,通过故事化、生活化的表达讲清事实、讲实道理、讲活理论,通过一个个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故事,让学生坐得下、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4. 叙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以情动人

叙事话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认同感。然而,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叙事话语要产生更深远影响,需要实现叙事话语情感化。言为心声,情为意动。教师要用心灵和思想讲话,发自肺腑的语言,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以于无形中拉近师生间距离,也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最有力的武器。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道:“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1]13真实感人的案例加上教师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很容易感同身受并将情感自发带入故事情节中,实现共情。共情是教师与学生情感连接的桥梁,实现了深层次的情感互通,会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要达到饱含真情的话语境界,思政课教师需要在三个“真”上下功夫。一要真信。“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17]思政课教师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要真情。真信才能真情,真情才能动人。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主动关心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具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力量的激情和热情。三要真爱。陶行知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关心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情感话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思政课不可忽视的因素。有共鸣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收获。真情实感的融入,可让思政课有效摆脱机械灌输和空洞说教的困扰,真正成为有情、有爱、有力量、有温度的课程。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现实困境,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多种话语表达方式,不断提升话语表达能力,强化话语转换的自觉意识,做到不同话语间有效转换,实现多种话语的优势互补。同时,应力争将思政课打造成政治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文化上有厚度、情感上有温度的课程,切实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本文引用: 4]

白显良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93-98.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

[本文引用: 1]

刘建军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及其路径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397-403.

[本文引用: 1]

王丽荣蔡开贤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

[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184-188.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6.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1-07-02(2).

[本文引用: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本文引用: 1]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4.

[本文引用: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3.

[本文引用: 1]

马忠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7.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引用: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本文引用: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6.

[本文引用: 1]

潘晴雯

从说理走向叙事:思政话语的转换及其意义

[J].探索与争鸣,2012(8):73-77.

[本文引用: 1]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十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本文引用: 1]

/